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講,那就有價值判斷在裏面,所以要再把價值判斷給除掉。價值判斷是一個社會穩定的中心,它是族群公約,所以它叫價值判斷,它有這種社會共同的價值標准,它是有這樣,但是那都通通叫有爲法。我們在修行,要把這些全部要超越。

  問:從變異念跳到善惡念,或跳到生滅念是指所有的?

  答:對,指所有的。問:不是單一的?答:不是,所有的。那個生命改造上是全部的,那你在禅修到中,當然是單一、單一來講的,因爲是一個個案。你一定要透過個案的訓練,全部的情緒,全部的那個都會開始止息。因爲其他部分你已經都停掉了,只剩下單一念、單一識、單一意,概念,你在判斷事情的時候也是單一意識形態。那是個案。可是當你沒有鎖住某一個目標的時候,它是普遍的都在作用,一有狀況你才挑選一個。

  問:第二個部分就是情緒的部分,我們因爲有慣性在,有一個窟窿在,所以如果沒有選擇的時候還好,畢竟我們是一來一往,單一,遇到被選擇的時候,習性都會帶出來,甚至于有出現恐懼、恐慌這些,那也要慢慢地隔離。

  答:那個都可以改進,在你訓練的過程裏,只要你是真訓練,它都會改進,那意識形態、情緒在處理的時候,恐懼、嗔恨、嫉妒通通會有,它意識形態在起作用,你在一取一舍當中,其實就有這些東西。

  問:一直有?只要有取就有?

  答:會一直有。一取以後就有這些情況。看到蛇,你爲什麼會怕,然後就想說假如世間沒蛇多好,對不對?那蛇就遭殃了,你對蛇就有嗔害心,這種東西就起來了。

  問:師父,是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置心一處到所有都是單一的念?

  答:當在置心一處的時候,你所有的識,現在講的是識,它起來的都是單一的。很簡單講說腳痛,這個識起來了,那你要不要跟著跑。我就把它攝回來,當然是單一。我打坐坐得很好,突然會癢,這就來了。那身體上本身所發生的這些生理現象,都是單一識。問題是這個識一起來,我們就跟著轉了,你要轉好幾圈才會發現。

  問: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我們就是要一直保持,那個念在置心一處,靜坐中好像感覺會比較容易,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修行不是只有靜坐,一定要到達連日常生活中,都已經達到那樣的境界才是完成?

  答:那個你自然就會運用,當你在訓練中你會運用的時候,在生活中你也是嘗試著用,你當然在嘗試過程裏,就像你在打坐中要置心一處,有很多困難要去克服一樣,你要把它轉移,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的時候,也同樣會有很多地方你會錯用。譬如開車的時候要不要置心一處?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開車我置心的不是在鼻息,我在路況上面,對不對?是一樣,你要慢慢去調整。平常我在切菜的時候,我看你去置心鼻息,等一下手指頭都炒進去了。

  我在洗衣服的時候無所謂,掃地的時候無所謂,平常譬如說在庭院裏頭乘涼的時候,那可以置心一處在鼻息。那你說我置心一處在鼻息,我置心一處在風景裏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因爲我在乘涼,陶冶在那風光裏,這沒有什麼不可以。你會慢慢去調整這些,那你自然會有一套你自己的模式,這個叫心靈方程式。

  就像剛才講的那個同修,他不知道人生幹嘛,歲月那麼多,沒事,兩腿一盤就椅子上一坐,爸爸一回來,不管他怎麼,就把他抱起來了,親一親又把他放下去,放下去他兩只腳又拿起來,又坐在那裏。爸爸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反正覺得這孩子不錯,很乖,一直坐在那裏,不吵,也不要玩具、要洋娃娃,什麼都不要。買給他,他抱一抱就丟那裏,他自己坐,坐一坐,洋娃娃的腳折一折也跟他坐,那是他的一個模式。我們可能不行,柴米油鹽一直追著我跑,叁點半又到了,你這樣要有你的模式。

  慢慢的,你從撥時間來靜坐,從靜坐中所得的利益,你感受到了,那你很自然就會在生活中去調適。你在這個靜坐中沒有獲得利益,我想你不可能用到生活中去,你一定在這邊獲得利益,你感受到有這種喜悅,這個喜悅我希望在生活中也來用,要怎麼用,你自己會去調一個你自己適用的方法,那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

  但是你會發現當你開始在用還是單一情境的,但是它全方位展開的方法是都不一樣的。刷牙的時候要不要置心一處?你要再置心鼻息,等你出定的時候,牙齒已經被你刷光了,對不對?你就會發現在這個時候,應該怎麼置心一處了。一樣的,所以在每一個不同的生活領域裏,每一個人的適用方法不同。有的這個根本不試,有的會去嘗試,在試與不試之間,你所采取的模式會不一樣,每一個人所形成的模式不同。

  問:在大乘禅法講的,能觀心跟所觀心,那是不是就是都是在生滅念修行的一部分?

  答:對。那個是分解動作的講法,那些都可以拿到這裏來用,你要觀那個念的時候,是講能觀心所觀心的部分,其實你在運作,還是運作那一套,一樣。所以我們說語言是很討厭的,一講這邊就忘了那邊,要講那邊又忘了這邊,你只好那邊聽了拿來這邊用,所以《華嚴經》說講不完就在這裏,一講到修行裏頭,那就真的是非常大本的大本華嚴。

  到這地方大家看看,在行法中你所遇到的,這一個再看一下,大家看到這一張。剛才談到這個部分,我們看到的是識很多,那麼這一個識,這一張的這個部分,它是一個識裏面,這個識裏面有很多念,這個都是念,這個念的構成成分。大概這個念裏頭我們分兩個部分,第十重以下叫做智慧,十一重以上叫做慈悲。你的念裏頭大概有一個自、他兩個部分,來到這個地方的自己跟他人,對自己來講叫智慧,對他人來講叫慈悲。你都緣念他人就慈悲心重,都緣念自己叫智慧心重。

  我們在華藏世界海裏,第十叁重這裏,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十叁的意思表示慈悲心重,他超過第十層,就利他的多,多一點,不是很多,但是多一點,已經多了叁個,那要再更高二十重,那就全部是慈悲,已經完全超越了,在智慧上面只是做基礎,智慧是個基礎。

  我們這個世界裏修行,就是必須要利他。你不利他,那能夠出離沒錯,可是不能究竟。那你舍識用根就擺在那裏了,你還要透過舍識用根進展到轉識成智,這個根本智才成立,舍識用根是能用根,那就內守悠閑了,不太想出去了,跟塵境相打交道,那很麻煩。當你能夠轉識成智的時候,那你就有智慧了,但這是根本智,自己自在出入很好。我們看到很多這種人,在社會上很多這種人。

  大學教授,大概你會知道他是種刻板印象的人,這種人講話就完全按照他的理論講,這勉強來用形容的話,這種教授叫做舍識用根,他只用他的理論。有些教授爲了跟學生能夠有良好的溝通,不要讓人家講說那LKK又來了,他開始活潑化,跟同學相處,剛開始試的就不會試。

  我們一個教授剛從美國回來,自己帶一包香煙,要上課之前“抽煙抽煙。”大家一看很好笑,抽煙就抽煙嘛,老師拿香煙給我們抽,大家都拿起來,“打火機、打火機。”老師不點我們怎麼敢點?他一點打火機就把這眉毛跟這個通通燒掉了,因爲他不會用啊。有啊,他想跟學生打成一片,他不見得會打成一片,可見這也是土包子教授,他都土土LKK嘛。他想,想沒有用,他不會做,教了一學期就滾蛋了,他沒有辦法教下去。學問有沒有,我們肯定有學問,因爲剛得博士回來,所以很想教,可是他會教的那一套只有他懂,學生都不懂。

  一些老教授就不一樣,很幽默、很活潑,他的那個部分叫做什麼,自受用。他跟家人也很活潑、很好相處。跟學生也很活潑、很好相處。可是他能不能用出去在其他地方呢?那不行了,他還是意識形態很重,這個叫根本智。這根本智他沒有辦法轉成後得智,那不能起廣大的作用。他拿出來的還是他的作品很好,他只是學生會覺得這個老師很好,這個教授很好,只是這樣子而已。

  一個良好的教授,他從這個根本智轉爲後得智以後,我們叫做走出專業領域,他能夠把他專業的東西很生活化地講出來。那你看到外面很多那個天下雜志,它出的那些書,它既是專業又你也能看,這個叫做走出專業領域,這個就叫後得智了。同樣是個學者,同樣是個教授,我們都可以看到舍識用根的人,轉識成智的人,得根本智的人跟得後得智的教授就不一樣。我們看到那些偉大的教授,都是用後得智來講的。用根本智來講的頂多寫到教科書而已,教科書叫經典,就變成這樣子。所以我們同樣的,自己在這運作上,也是一樣要看。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說,你在這樣一個識裏頭,識裏面這裏講二十圈,一個識大概二十圈,這個是講縱深的部分,看你的念在哪裏,要在這裏找一個念。在初果的時候他是這樣子找,二十個、二十個去找,那是橫的,會變,一個圈找過一個圈。現在你到了二果的時候就要在這裏去找,找一個你的位置,守住你的位置以後就變叁果了。你在哪個地方都可以,這個地方繞一圈。那一圈就是我們這裏講的東南西北,東方西方的問題,就是指識當中去找一個念。你在那個念上面,你從第叁念可以走到第二念,就叁果到四果向,第二念,四果向要走入四果位,就從第二念走到第一念,那就舍識用根了,再來呢,轉識成智,這個時候得根本智。再從根本智向後得智,再從後得智裏頭向自受用法樂智、他受用法樂智發展,所以這個第二生命裏頭的建設跟奮鬥還很長的路。華嚴真正講是後面這一段,可是前面這一段你不完成,後面那一段不能進行,沒辦法進行。

  所以我們還是跟各位強調,前面這一段要怎麼做。怎麼樣子把情緒、意識形態這邊除掉,不要講你第一念、第二念,你根本那個就是幾百萬念以後的事。把變異念除掉,進入到善惡念,你才有可能做一個良好的人,品性端正、身心健康的人。這個時候再把染識,價值判斷這部分給除掉,留下淨識,從淨識開始才能講修行,初果向向初果位走,這個時候我們來打七就有效了。你現在打七是很好笑,不是有效沒效的問題,是很好笑,因爲大家都還在禅修訓練營裏玩遊戲。

  那我們這樣一個活動下來,你應該找到這樣的一個規模,你生命的架構應該起來了,這個架構有了,這個就是戒律,生命的藍圖。透過這個藍圖,你就開始要突飛猛進,飛躍地成長。這裏面會有很大的變化、沖擊,每一個階段跟一個階段之間,你的生命都大死一番、大死一番,一直超越。

  從善惡念到淨識,染識除掉到淨識,這個地方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你發現真理了;然後從淨識到初果,你的生命能量會爆發一次;初果、二果,你的生命就像電梯一樣“呼!”浮起來了;那二果到叁果的時候,你人生那個信心,那個真理就像太陽一樣照耀在眼前;從叁果向四果前進的時候,那你就像那個歌在唱的一樣,“我現在要出征、我現在要出征。”那很雄壯威武地向前邁進;當你破無明過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啊!這世界不一樣了,這世界真美啊!”那你已經到另外一個世界了,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修行使我們燦爛,修行使我們發覺人生真美麗,生命真有味道、真有價值,這是修行迷人的地方。修到愁眉苦臉,你在修什麼我搞不懂,這裏又不是叫你學特異功能的,學雜耍,雜技團的、馬戲團那些,不是,我們不是學那個東西。我們是讓我們的生命更燦爛,讓我們的生命更芬芳,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大的生命花園一樣,他每一朵都很燦爛。

  現在問題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這個就很麻煩,他一直在他的意識形態裏,那叫沒智慧的,假如按照婆羅門教的講法那叫低等動物,自以爲他的科技、哲學、文明是很了不起的,那叫低等動物,可是這些人偏偏以爲他是最聰明的,沒有用啊。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越多的人大概是越沒有智慧,自以爲了不起,知識越多的人一定非常以爲了不起的,有智慧的人他才會謙虛,他才會去反省自己。當你常常講說“我又沒有錯,我爲什麼要拜忏?”那個人叫一世人卷角,他已經卷了好幾次了。

  人不會沒有錯的,只是你不知道錯,因爲你的傲慢,所以你就不知道錯。你一直想在找你自己的位置,找你自己的出路,一直在找面具,遮遮掩掩自己,那是不行的。即使一個凡夫都不可以這樣,在善惡念裏面的人,更何況我們是個修行人,發大心、行大願、立大志、修大行,結果是大傲慢,那不對,那沒有這回事。記得啊,即使在善惡念的人,他的修養都必須要謙虛。

  所以文殊菩薩給我們叁個條件,第一個無驕慢心,驕傲、傲慢的心不能有,你要記得這一點,這個是修行的起步,經常反省,經常檢討,我們才能確認我們這樣子對嗎?人生這樣子有意義嗎?我這樣做,做對了嗎?各位,想想,好好修行吧。

  耳根圓通章圓滿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