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同样有生有灭,但是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此因缘条件下,一切顺、逆境我们都会欢喜接受,这就是「喜足」。
「妙华璎珞主昼神,得声称普闻众生见者皆获益解脱门。」「声称普闻」是称赞之义。我们一再称赞如来或者念佛功德,众生见到我们就会很喜欢。为什么?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多赞叹别人,人家看到你就会喜欢。相反地,假若你一再数落他人,就很容易得罪别人,同时别人也不敢和你多接近,因为深怕那天也被你毁谤了。我们要是不讲是非,同时常常称赞别人,别人便会喜欢与我们接近,因为对方会由你那得到赞美,此即「众生见者皆获益」。
尔时,示现宫殿主昼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昼神众,而说颂言:
佛智如空无有尽 光明照耀遍十方
众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间无不入
知诸众生心所乐 如应为说众法海
句义广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见
佛智在于度众生,它能「知诸众生心所乐」。什么是众生心中所喜欢的呢?处于顺境与身在逆境所追求的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希望离苦,也有人想得到快乐。不管众生心中喜欢些什么,只要修行此法门的人,就能「如应为说众法海」。换句话说,当众生需要快乐,就能令他快乐;众生需要拔除痛苦,就能令他免除痛苦的逼迫。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若众生需要拔苦,你却予乐的话,这样就不相应了。从行门来说,这法门叫作「念念清楚」,也就是六根门头全部打开。
「句义广大各不同」,是指按照众生的心乐不同,所给予的也就有异,而每个法门所给予的也不一样。
佛放光明照世间 见闻欢喜不唐捐
示其深广寂灭处 此乐庄严心悟解
「佛」是觉悟,觉悟的智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易言之,当觉悟之后,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就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见闻欢喜不唐捐」,是指当我们被佛光普照的时候,内心当然很欢喜,「不唐捐」就是不空过。「示其深广寂灭处」,是指从觉悟的智慧中可展现出真理的本来面目。
佛雨法雨无边量 能令见者大欢喜
最胜善根从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这首偈的含意,是指佛转*轮不仅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能令听闻此法音者产生大欢喜,而最殊胜的善根也就从听闻佛法开始。这是华香妙光主昼神所了悟的。
世间的一切善行都比不上佛门中的善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门中指导我们的是觉悟的善行,而一般世间善行未必是觉悟的,只有觉悟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在古代,行善通常是有目的,譬如《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种积善、阴德是为了留福给子孙。而在佛法中告诉我们,行善是应该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行善就像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一样,一点都不造作。当呼吸发生障碍,或是你为了呼吸而去呼吸时,就表示这「呼吸」本身已经出了问题。所以说,一切善法皆从佛出兴,唯有从觉悟中所做的一切善行才是最清净的。
普入法门开悟力 旷劫修治悉清净
如是皆为摄众生 此妙药神之所了
这首偈的意义,指佛旷劫以来修行无量无边法门,而且皆已清净圆满,如是修行皆为摄受众生,这也是普集妙药主昼神所证悟的境界。
以摄受众生这件事来谈,应该是无所为而为;假如是有所为而为地摄受众生,此种摄受就不清净。摄受众生也和我们生命中的呼吸一样,没有原因,它是自然地一种脉动。
种种方便化群生 若见若闻咸受益
皆令踊跃大欢喜 妙眼昼神如是见
十力应现遍世间 十方法界悉无余
体性非无亦非有 此观方神之所入
「体性」是指穷尽十方法界,而且到处应现,无一遗漏。这「体性」,你说有吗?好像没有,说没有?却又像有,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经典中为何总是使用双立或双破法来谈佛法呢?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法执。
众生流转险难中 如来哀愍出世间
悉令除灭一切苦 此解脱门悲力住
像这种句子在佛经中容易见到,但是各位有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想一想,现在你有没有在苦难中?你有没有见到如来?如来已经出现世间帮助众生灭除苦难了,你是否感受到呢?假如没有感受到,那么我们还停留在「解信」的阶段,而还没有「信解力」呢!我们必须证信、证入,确实求证经文中所说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解脱。
众生暗覆沦水夕 佛为说法大开晓
皆使得乐除众苦 大善光神入此门
众生在无明暗障中轮回流转,佛为其说法,令此众生皆蒙开晓,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如来福量同虚空 世间众福悉从生
凡有所作无空过 如是解脱华璎得
「如来」是自性,自性宝藏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世间一切众福都是从自性宝藏中产生。所以说,我们眼前所遇到的境界,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能反观,那是我们内心所现,换言之,一切外境皆从自性中所显现出来的。假如能如此反观,一切众福将继续展开;否则当福报来临时,我们将起贡高我慢心,此时福报马上就会消失。
在自性中种福田是绝无空过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自性中种福田呢?很简单!就是开发自己的自性,亦即引出佛性。引出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再反省,譬如现在的福报是我自己的?还是因缘和合的?是我主动创造出来的?还是有某一股力量让它产生?你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我们都会说现在的福报是我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个「我」是自性中的我?还是我执的自我?假如你觉得是我执的自我,那就不对了,那是傲慢,福报马上就会截止了。如果你反省的结果,觉得是无我的我或是自性的我,那这样的果报就不一样。关于这点需要靠我们去体会。
经文常提到:「体性非有亦非无」(此体性就是指自性),我们要从这边去感受,这样培养出来的福报,你就不会去执着。既然它是「非有亦非无」,那还执着什么呢?然后你就会一再布施;于此当中,你已经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了。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九 主昼神众——发挥生命力的光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