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同樣有生有滅,但是它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此因緣條件下,一切順、逆境我們都會歡喜接受,這就是「喜足」。
「妙華璎珞主晝神,得聲稱普聞衆生見者皆獲益解脫門。」「聲稱普聞」是稱贊之義。我們一再稱贊如來或者念佛功德,衆生見到我們就會很喜歡。爲什麼?這是一種因果關系。多贊歎別人,人家看到你就會喜歡。相反地,假若你一再數落他人,就很容易得罪別人,同時別人也不敢和你多接近,因爲深怕那天也被你毀謗了。我們要是不講是非,同時常常稱贊別人,別人便會喜歡與我們接近,因爲對方會由你那得到贊美,此即「衆生見者皆獲益」。
爾時,示現宮殿主晝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晝神衆,而說頌言:
佛智如空無有盡 光明照耀遍十方
衆生心行悉了知 一切世間無不入
知諸衆生心所樂 如應爲說衆法海
句義廣大各不同 具足慧神能悉見
佛智在于度衆生,它能「知諸衆生心所樂」。什麼是衆生心中所喜歡的呢?處于順境與身在逆境所追求的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希望離苦,也有人想得到快樂。不管衆生心中喜歡些什麼,只要修行此法門的人,就能「如應爲說衆法海」。換句話說,當衆生需要快樂,就能令他快樂;衆生需要拔除痛苦,就能令他免除痛苦的逼迫。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若衆生需要拔苦,你卻予樂的話,這樣就不相應了。從行門來說,這法門叫作「念念清楚」,也就是六根門頭全部打開。
「句義廣大各不同」,是指按照衆生的心樂不同,所給予的也就有異,而每個法門所給予的也不一樣。
佛放光明照世間 見聞歡喜不唐捐
示其深廣寂滅處 此樂莊嚴心悟解
「佛」是覺悟,覺悟的智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間。易言之,當覺悟之後,我們對于世間的一切事物就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見聞歡喜不唐捐」,是指當我們被佛光普照的時候,內心當然很歡喜,「不唐捐」就是不空過。「示其深廣寂滅處」,是指從覺悟的智慧中可展現出真理的本來面目。
佛雨法雨無邊量 能令見者大歡喜
最勝善根從此生 如是妙光心所悟
這首偈的含意,是指佛轉*輪不僅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而且能令聽聞此法音者産生大歡喜,而最殊勝的善根也就從聽聞佛法開始。這是華香妙光主晝神所了悟的。
世間的一切善行都比不上佛門中的善行。爲什麼呢?因爲佛門中指導我們的是覺悟的善行,而一般世間善行未必是覺悟的,只有覺悟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在古代,行善通常是有目的,譬如《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種積善、陰德是爲了留福給子孫。而在佛法中告訴我們,行善是應該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行善就像我們的生命自然呼吸一樣,一點都不造作。當呼吸發生障礙,或是你爲了呼吸而去呼吸時,就表示這「呼吸」本身已經出了問題。所以說,一切善法皆從佛出興,唯有從覺悟中所做的一切善行才是最清淨的。
普入法門開悟力 曠劫修治悉清淨
如是皆爲攝衆生 此妙藥神之所了
這首偈的意義,指佛曠劫以來修行無量無邊法門,而且皆已清淨圓滿,如是修行皆爲攝受衆生,這也是普集妙藥主晝神所證悟的境界。
以攝受衆生這件事來談,應該是無所爲而爲;假如是有所爲而爲地攝受衆生,此種攝受就不清淨。攝受衆生也和我們生命中的呼吸一樣,沒有原因,它是自然地一種脈動。
種種方便化群生 若見若聞鹹受益
皆令踴躍大歡喜 妙眼晝神如是見
十力應現遍世間 十方法界悉無余
體性非無亦非有 此觀方神之所入
「體性」是指窮盡十方法界,而且到處應現,無一遺漏。這「體性」,你說有嗎?好像沒有,說沒有?卻又像有,他就像水中月、鏡中像。經典中爲何總是使用雙立或雙破法來談佛法呢?就是爲了避免我們的法執。
衆生流轉險難中 如來哀愍出世間
悉令除滅一切苦 此解脫門悲力住
像這種句子在佛經中容易見到,但是各位有沒有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想一想,現在你有沒有在苦難中?你有沒有見到如來?如來已經出現世間幫助衆生滅除苦難了,你是否感受到呢?假如沒有感受到,那麼我們還停留在「解信」的階段,而還沒有「信解力」呢!我們必須證信、證入,確實求證經文中所說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解脫。
衆生暗覆淪水夕 佛爲說法大開曉
皆使得樂除衆苦 大善光神入此門
衆生在無明暗障中輪回流轉,佛爲其說法,令此衆生皆蒙開曉,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
如來福量同虛空 世間衆福悉從生
凡有所作無空過 如是解脫華璎得
「如來」是自性,自性寶藏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世間一切衆福都是從自性寶藏中産生。所以說,我們眼前所遇到的境界,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能反觀,那是我們內心所現,換言之,一切外境皆從自性中所顯現出來的。假如能如此反觀,一切衆福將繼續展開;否則當福報來臨時,我們將起貢高我慢心,此時福報馬上就會消失。
在自性中種福田是絕無空過的,那麼我們如何在自性中種福田呢?很簡單!就是開發自己的自性,亦即引出佛性。引出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再反省,譬如現在的福報是我自己的?還是因緣和合的?是我主動創造出來的?還是有某一股力量讓它産生?你去思考這些問題。當然,我們都會說現在的福報是我努力的結果,但是,這個「我」是自性中的我?還是我執的自我?假如你覺得是我執的自我,那就不對了,那是傲慢,福報馬上就會截止了。如果你反省的結果,覺得是無我的我或是自性的我,那這樣的果報就不一樣。關于這點需要靠我們去體會。
經文常提到:「體性非有亦非無」(此體性就是指自性),我們要從這邊去感受,這樣培養出來的福報,你就不會去執著。既然它是「非有亦非無」,那還執著什麼呢?然後你就會一再布施;于此當中,你已經産生不可思議的境界了。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九 主晝神衆——發揮生命力的光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