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紧那罗王众——从用心经营自己开始
复次,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妙华幢紧那罗王,得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解脱门;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悦意吼声紧那罗王,得恒出一切悦意声令闻者离忧怖解脱门;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得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解脱门;普乐见紧那罗王,得示现一切妙色身解脱门;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得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得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威猛主紧那罗王,得善知一切紧那罗心巧摄御解脱门。
紧那罗王是帝释天王的厨师,假如将他算一道也是可以。因为天龙八部中,天龙、阿修罗各属一道,当然紧那罗也可算是一道,那么八部就算成八道了。我们也可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等归类为天道的部分,这些性格特质在人道中也会出现。因此,三界之内到底有几道轮回?随我们讲,这是属于个人修证的部分,我们的心性千万不要被法执限制住了。
「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得普生一切喜乐业解脱门。」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的解脱门是「普生一切喜乐业」。我们能否普生一切喜乐业呢?换句话说,任何境界下都能产生欢喜,不要悲愁。我想这是相当难做到的,虽然自己也希望随时随地都欢喜,可是当逆境现前时却又马上产生不悦。何以如此呢?第一、因为我们有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第二、我们有对立性,第三、我们有预期的目标。举一个例子作为参考:
我想每个人都有理发的经验。若在理发时一直盯着镜子看,你会觉得师傅这儿没有帮你剪好,那儿又没有梳好。这是因为你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心中会想着师傅到底将我的头发整理成什么样子?于是一直紧张得不得了。若你不理会师傅是如何理发的,坐上椅子便看自己的报纸,等他将你的头发整理完毕,你再抬头照镜子,会觉得这头发整理得真美。
这例子是告诉我们说,只要没有预期目标、没有罣碍,就能出生一切喜乐业,而且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切都会很美。我们要从这部分去体会,这样也能得到解脱。
「妙华幢紧那罗王,得能生无上法喜令一切受安乐解脱门。」「生无上法喜」是一个前提,「令一切受安乐」是作用,而此作用是由「无上法喜」所产生的。换句话说,「无上法喜」的意义,可由「令一切受安乐」诠释。譬如只要能够饶益众生的事,我们都能发心参与,不管是布施、救济或赞叹,只要哪个地方有人行善,我们的掌声及赞叹就到那儿,那么「令一切受安乐」就是你的无上法喜了。若这样做,你也能得到解脱。
「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一切功德满足」是总说,而「广大清净信解藏」呢?「信」是指对于法界的一切现象及境界都能如实了知,而此了知又来自于「解」。所以,这「信解藏」是个修行的下手处,也是一个立足点,拥有「信解藏」时,就能解脱了。而解脱又是行证的结果,所以我们常说:「华严是行证法门。」虽然经文分有信、解、行、证四部分,但此处指出「信解」即是如实了知,那就表示已进行到行证阶段,才有办法如实了知。就如同「如是我闻」,其实也是属于行政的阶段,但是一般人都将它当作是信解的阶段来解释。若将它归为信解阶段的话,「如是我闻」就变成:「以下所说的这些义理都是我亲自从佛那儿听来的,这些话都是佛亲自宣说的。」若将其归为行证阶段的话,「如是我闻」的含意是指:「我已亲自证得经文中所说的境界,确确实实地感受体验到经文中所说的一切真理境界,而非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初步认知。」一般人都是从文字上来解释,这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信解藏」其实是指已经证得了。
今天各位听了经之后还要实行,不是听了就好。譬如师父常提醒各位不要提感应和做梦的事,可是下课后同修还是喜欢与师父谈论这类事,这样你根本没有在修行!虽然感应和作梦对你而言是真实的,但是若执着于感应和作梦的话,就永远无法了脱生死。现在师父在向各位解释时,你的错误观念就要开始调整过来,必须当下听闻正法就能当下觉悟,此即为修行。所以,「行」要在当下听闻到真理时就行,回去时再将这里所实习的加以力行,如此扩大应用,你的智能光明就会照耀人间。关于这点我们一定要深刻体认,行证是从当下开始的。
「悦意吼声紧那罗王,得恒出一切悦意声令闻者离忧怖解脱门。」何谓「悦意声」呢?能「令闻者离忧怖」的声音才叫悦意声。假如听了好听的声音,但是你并没有因此离忧怖,这种声音只能称为靡靡之音。所以「悦意声」能让你听闻之后离开忧愁、烦恼恐怖。
「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得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解脱门。」「大悲安立一切众生令觉悟所缘」,是宝树光明紧那罗王的解脱门。佛的悲心就是拔除众生诸苦,而众生为何有苦呢?因为众生对所缘的境界不能觉悟。譬如有亲人往生时,不管往生的是至亲父母或配偶、子女,你一定都会非常伤心,这时你是否觉悟到亲人为何会走?此即觉悟所缘。佛、菩萨在我们最痛苦时来救度我们,就是要我们觉悟所缘的境界。若能于此境界有所觉悟,那叫「大悲」。所以此处「大悲」的定义,与我们一般的认知有所不同。
「普乐见紧那罗王,得示现一切妙色身解脱门。」这「妙」字有种种善巧方便之义。佛所现的妙色身不一定是三十二庄严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才是佛的妙色身。
「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得了知一切殊胜庄严果所从生业解脱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好的果报,但是你知道这殊胜的庄严果从哪边产生吗?从你肯用心经营自己开始。果报愈是庄严殊胜,其因地修行就愈死心塌地用功精进。世间法也一样,譬如书法、绘画、音乐、摄影、雕刻等等,哪一样不是从最基础的功夫开始学起?所以基础愈稳固,成就愈殊胜。
「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得善观察一切世间业所生报解脱门。」对于世间所做的一切善、恶业,以及所受的福报或苦报,我们要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微妙华幢紧那罗王的解脱门。
「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恒」字表示永恒之义。永恒不断地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样也能解脱。
「威猛主紧那罗王,得善知一切紧那罗心巧摄御解脱门。」这里的「心」是指用心。用心有两个部分:一是单向的用心,此种用心法只针对各人的投入,对于别人能否获益,可能并不留意。另一种是双向的用心。前面提过紧那罗王是帝释天的厨师,而他烹调食物是要提供他人食用的,所以他在这方面用心时必须考虑众生能否接受。假使这种用心与众生不相应,这个用心就白费了。
换句话说,菩萨行有二种因素:一是真理、道理的部分,二是事相的部分,理、事要能交融圆满。世间法多半针对事相的探讨,不太注重是否契合真理;譬如做生意只要赚到钱,其它事可以不管,甚至是否如法?因果如何?也可以不管。但是菩萨行在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不但要如理、如法,也要知众生心,在事相的处理上也要能圆融通达无碍。「巧摄御」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
尔时,善慧光明紧那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紧那罗众,而说颂言:
世间所有安乐事 一切皆由见佛兴
导师利益诸众生 普作救护归依处
前两句的意义,是指想要得到一切安乐事,必须觉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否则得不到安乐。虽然现在我们拥有身边的一切,相对地,你也担心有一天会失去这一切。若福报大,这所拥有的一切存在的时间会延长;若福报小,这一切很快就会消失了。凡夫因为怕它消失,所以惶恐不安。但是只要觉悟到真理,这一切还会再产生,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假若不觉悟,即使福报现前,恐怕都会变成一种障碍。所以世间所有安乐事,都是觉悟以后才出现的,而且这种安乐事绝无副作用,不会产生烦恼。
每个人都有觉悟的能力,但是我们都不愿意将此能力用在觉悟之处,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可能有人会问:「觉悟有什么用?凡事还是睁一眼、闭一眼比较好,不要太认真。」然而,这种态度是无知的,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行为。一个真正的觉知…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六 紧那罗王众——从用心经营自己开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