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六 緊那羅王衆——從用心經營自己開始

  

六 緊那羅王衆——從用心經營自己開始

  

  

複次,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恒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衆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恒起一切利益衆生事解脫門;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禦解脫門。

  

  

緊那羅王是帝釋天王的廚師,假如將他算一道也是可以。因爲天龍八部中,天龍、阿修羅各屬一道,當然緊那羅也可算是一道,那麼八部就算成八道了。我們也可將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等歸類爲天道的部分,這些性格特質在人道中也會出現。因此,叁界之內到底有幾道輪回?隨我們講,這是屬于個人修證的部分,我們的心性千萬不要被法執限製住了。

  

  

「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得普生一切喜樂業解脫門。」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的解脫門是「普生一切喜樂業」。我們能否普生一切喜樂業呢?換句話說,任何境界下都能産生歡喜,不要悲愁。我想這是相當難做到的,雖然自己也希望隨時隨地都歡喜,可是當逆境現前時卻又馬上産生不悅。何以如此呢?第一、因爲我們有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第二、我們有對立性,第叁、我們有預期的目標。舉一個例子作爲參考:

  

我想每個人都有理發的經驗。若在理發時一直盯著鏡子看,你會覺得師傅這兒沒有幫你剪好,那兒又沒有梳好。這是因爲你有一個預期的目標,心中會想著師傅到底將我的頭發整理成什麼樣子?于是一直緊張得不得了。若你不理會師傅是如何理發的,坐上椅子便看自己的報紙,等他將你的頭發整理完畢,你再擡頭照鏡子,會覺得這頭發整理得真美。

  

  

這例子是告訴我們說,只要沒有預期目標、沒有罣礙,就能出生一切喜樂業,而且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切都會很美。我們要從這部分去體會,這樣也能得到解脫。

  

  

「妙華幢緊那羅王,得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解脫門。」「生無上法喜」是一個前提,「令一切受安樂」是作用,而此作用是由「無上法喜」所産生的。換句話說,「無上法喜」的意義,可由「令一切受安樂」诠釋。譬如只要能夠饒益衆生的事,我們都能發心參與,不管是布施、救濟或贊歎,只要哪個地方有人行善,我們的掌聲及贊歎就到那兒,那麼「令一切受安樂」就是你的無上法喜了。若這樣做,你也能得到解脫。

  

  

「種種莊嚴緊那羅王,得一切功德滿足廣大清淨信解藏解脫門。」「一切功德滿足」是總說,而「廣大清淨信解藏」呢?「信」是指對于法界的一切現象及境界都能如實了知,而此了知又來自于「解」。所以,這「信解藏」是個修行的下手處,也是一個立足點,擁有「信解藏」時,就能解脫了。而解脫又是行證的結果,所以我們常說:「華嚴是行證法門。」雖然經文分有信、解、行、證四部分,但此處指出「信解」即是如實了知,那就表示已進行到行證階段,才有辦法如實了知。就如同「如是我聞」,其實也是屬于行政的階段,但是一般人都將它當作是信解的階段來解釋。若將它歸爲信解階段的話,「如是我聞」就變成:「以下所說的這些義理都是我親自從佛那兒聽來的,這些話都是佛親自宣說的。」若將其歸爲行證階段的話,「如是我聞」的含意是指:「我已親自證得經文中所說的境界,確確實實地感受體驗到經文中所說的一切真理境界,而非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初步認知。」一般人都是從文字上來解釋,這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信解藏」其實是指已經證得了。

  

  

今天各位聽了經之後還要實行,不是聽了就好。譬如師父常提醒各位不要提感應和做夢的事,可是下課後同修還是喜歡與師父談論這類事,這樣你根本沒有在修行!雖然感應和作夢對你而言是真實的,但是若執著于感應和作夢的話,就永遠無法了脫生死。現在師父在向各位解釋時,你的錯誤觀念就要開始調整過來,必須當下聽聞正法就能當下覺悟,此即爲修行。所以,「行」要在當下聽聞到真理時就行,回去時再將這裏所實習的加以力行,如此擴大應用,你的智能光明就會照耀人間。關于這點我們一定要深刻體認,行證是從當下開始的。

  

  

「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得恒出一切悅意聲令聞者離憂怖解脫門。」何謂「悅意聲」呢?能「令聞者離憂怖」的聲音才叫悅意聲。假如聽了好聽的聲音,但是你並沒有因此離憂怖,這種聲音只能稱爲靡靡之音。所以「悅意聲」能讓你聽聞之後離開憂愁、煩惱恐怖。

  

「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得大悲安立一切衆生令覺悟所緣解脫門。」「大悲安立一切衆生令覺悟所緣」,是寶樹光明緊那羅王的解脫門。佛的悲心就是拔除衆生諸苦,而衆生爲何有苦呢?因爲衆生對所緣的境界不能覺悟。譬如有親人往生時,不管往生的是至親父母或配偶、子女,你一定都會非常傷心,這時你是否覺悟到親人爲何會走?此即覺悟所緣。佛、菩薩在我們最痛苦時來救度我們,就是要我們覺悟所緣的境界。若能于此境界有所覺悟,那叫「大悲」。所以此處「大悲」的定義,與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所不同。

  

  

「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這「妙」字有種種善巧方便之義。佛所現的妙色身不一定是叁十二莊嚴相,「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這才是佛的妙色身。

  

「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好的果報,但是你知道這殊勝的莊嚴果從哪邊産生嗎?從你肯用心經營自己開始。果報愈是莊嚴殊勝,其因地修行就愈死心塌地用功精進。世間法也一樣,譬如書法、繪畫、音樂、攝影、雕刻等等,哪一樣不是從最基礎的功夫開始學起?所以基礎愈穩固,成就愈殊勝。

  

  

「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對于世間所做的一切善、惡業,以及所受的福報或苦報,我們要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微妙華幢緊那羅王的解脫門。

  

  

「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恒起一切利益衆生事解脫門。」「恒」字表示永恒之義。永恒不斷地做利益一切衆生之事,這樣也能解脫。

  

「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禦解脫門。」這裏的「心」是指用心。用心有兩個部分:一是單向的用心,此種用心法只針對各人的投入,對于別人能否獲益,可能並不留意。另一種是雙向的用心。前面提過緊那羅王是帝釋天的廚師,而他烹調食物是要提供他人食用的,所以他在這方面用心時必須考慮衆生能否接受。假使這種用心與衆生不相應,這個用心就白費了。

  

  

換句話說,菩薩行有二種因素:一是真理、道理的部分,二是事相的部分,理、事要能交融圓滿。世間法多半針對事相的探討,不太注重是否契合真理;譬如做生意只要賺到錢,其它事可以不管,甚至是否如法?因果如何?也可以不管。但是菩薩行在這兩方面都要兼顧,不但要如理、如法,也要知衆生心,在事相的處理上也要能圓融通達無礙。「巧攝禦」就是運用這種方法攝受一切衆生。

  

  

爾時,善慧光明緊那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緊那羅衆,而說頌言:

  

世間所有安樂事 一切皆由見佛興

  

導師利益諸衆生 普作救護歸依處

  

前兩句的意義,是指想要得到一切安樂事,必須覺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否則得不到安樂。雖然現在我們擁有身邊的一切,相對地,你也擔心有一天會失去這一切。若福報大,這所擁有的一切存在的時間會延長;若福報小,這一切很快就會消失了。凡夫因爲怕它消失,所以惶恐不安。但是只要覺悟到真理,這一切還會再産生,你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假若不覺悟,即使福報現前,恐怕都會變成一種障礙。所以世間所有安樂事,都是覺悟以後才出現的,而且這種安樂事絕無副作用,不會産生煩惱。

  

  

每個人都有覺悟的能力,但是我們都不願意將此能力用在覺悟之處,這是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可能有人會問:「覺悟有什麼用?凡事還是睜一眼、閉一眼比較好,不要太認真。」然而,這種態度是無知的,是一種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行爲。一個真正的覺知…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六 緊那羅王衆——從用心經營自己開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