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P3

  ..续本文上一页

各位想想,这儿说的是什么呢?佛的一毛孔中能含摄无量无边的佛国土,而每个佛国土中都有佛及菩萨海会,并且在这其中的任何一尊佛的一毛孔中都能含摄无量无边的佛国土。其实这里面涉及了全体与部分的问题,指的正是那重重无尽的境界。若从文字来看,它谈的是广度,若自义理来看,它谈的则是深度,因为重重无尽的广度也正是无限的深度。不论是自深度来谈,抑或从广度来说,所讲的都是自性存在的本质,亦即生命存在的本质。

  

  

生命的存在无所不在,但是我们今天对于生命存在的感受却很微弱。想想看,当你闭起眼睛时,外面有什么境界都不晓得了,更何况是感受生命的存在呢?所以,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感受非常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展开它,使之成为无限的呢?我们可以从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广度去感受,就会发现生命的存在真的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瞋恚心 缠盖愚痴深若海

  

如来慈愍皆除灭 焰龙观此能明见

  

一切众生福德力 佛毛孔中皆显现

  

现已令归大福海 此高云幢之所观

  

前四句是焰龙王的解脱门,我们前面谈得很多,此处不再重述。后四句自经文上来解释的话也很简单,但不能体会其甚深义,所以必须从法义上来谈。众生的福德力如何修得?为何从觉悟中能展现出众生所修的一切福报及助道因缘呢?

  

  

众生的福德及助道因缘,都是自「相对法」中修来的,觉悟之后,可令你自相对的修法进入绝对的修法中。所谓绝对的修法,就是对立修行再加三轮体空,亦即由菩萨行变成普贤行,就能「令归大福海」了。只要有觉悟,即使是一点点,都可由相对的菩萨行转变为绝对圆融的普贤行。对于生命的存在及真理,只要有一点点像毛孔般的体会,你的福德也就进入绝对的大喜乐福德海中。所以,此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为何我要常常提及这部分呢?就是希望各位经常去感受,从对立不圆融转到绝对圆融之处,才是一佛乘(普贤乘)不可思议的殊胜境界。普贤行者不是光喊口号就好,而是必须心行,掌握住法的要领。法有很多,不管是「化对立为圆融」,或是「破除意识之毒」,还是「投入」、「转境」皆可,只要你能掌握住心法,便都属于普贤乘。

  

  

佛身毛孔发智光 其光处处演妙音

  

众生闻者除忧畏 德叉迦龙悟斯道

  

「佛身」是由总体来谈的,而「毛孔」则是讲部分。「佛身毛孔发智光」,所谈的是对总体应有正确的认知,但在起作用时,由部分来发挥作用就够了!譬如我们的身体为总体,吃饭时只需使用到手与口的部分,不必用整个身体去吃饭。这是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应懂得如何运用。

  

  

「其光处处演妙音,众生闻者除忧畏」是何意义呢?前面曾谈过,智慧光有三个条件,分别是「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但是此处的「智光」是从整体来谈的,所指的是当你证得空性,心中根本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状况。有了意识形态就有障蔽,那种障盖使我们的智光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其光处处演妙音,众生闻者除忧畏」,所指的就是当意识形态彻底破除之后,我们的生命之光就完全展现出来;此生命之光能在任何地方展现真理的力量,并且能与众生产生沟通的效果,使众生趋向于觉悟的大道,进而消除他的忧愁与怖畏之苦。

  

  

三世一切诸如来 国土庄严劫次第

  

如是皆于佛身现 广步见此神通力

  

「佛身」就是觉悟的本体。「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能展现出来的自性,这句是讲净心而能展现自性。「国土庄严劫次第」则是指净土,把依报的清净庄严展现出来,「国土庄严」就是指庄严净土、成就净土、完成净土的部分。所以,「三世一切诸如来」指的是正报的成就,而「国土庄严劫次第」则是指依报的成就。

  

因此,这四句的法义,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依正庄严都能在觉悟的本体中完全展现出来。

  

  

我观如来往昔行 供养一切诸佛海

  

于彼咸增喜乐心 此速疾龙之所入

  

「我观」的「观」字,难以用汉语解释,但我们要尝试去体会。此处的「观」字,就文字上可解释为观察、思惟、推理,但是这些解释也可以说都不对;你必须综合地感受这个字的真实义,至于这种文字解释就不用去执着了。「观」是思惟、推理,但也不是思惟、推理,那么我们应如何感受呢?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水中月,虽然看得到却捞不起来;「念佛」也是一样,现前一念心安住在觉悟境界便叫「念佛」,在语言文字上是可如此解释,但是你在实修时可能很难进行。所以,若将「观」字说成观想、推理、思考等意思,这些解释可以说都对,但也都不对,因为这些思惟理路只是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有可能会冲突,可是我们又可以交互运用这些条件。

  

  

所以,我们在思惟运作时是很复杂的。假如要从行门上来谈,首先要将你那复杂的思惟理路加以清理一番,形成单纯的思惟理路,这叫「正思惟」。我们现在一下子用观照、一下子用思惟、一下子又要使用推理,在短暂的五分钟或十分钟之间,所利用到的思惟模式有好多种,这就叫作「妄想纷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先将那纷乱的思惟整理出一个思惟模式,然后用这一种思惟模式去达到你的目标。所以修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将你那纷乱的思绪整理出一条大道,而此大道即是菩提道。

  

  

在八正道中所定义的也就是这些了!第一、我们必须先有「正念」,亦即先厘清观念,等理出头绪之后才可能有「正定」,正定之后才会「正精进」,在「正精进」当中做「正思惟」的工作,这样智慧就产生了。

  

依上所述,在文字上我们可以把「观」字的行门展开来讲,还真不容易呢!每位修行人在修学当中都会遇到类似刚刚所谈的状况。总之,汉语在使用「观」字时,含有行门上的取向。

  

  

而在「如来往昔行」中,当然包括了「供养一切诸佛海」。对一位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供养一切诸佛海」。但是谈到「供养」,大家一直以为是包红包。所谓的「供养」,就是修养、修行、培养。而「佛」是觉悟,「海」在此处当作领域,所以「供养一切诸佛海」即指培养一切广大且穷尽的觉悟领域。又「如来」指自性,「往昔行」是指本来如此。故自性本来的状况就是拥有广大的觉悟领域,我们之所以没有觉悟的领域乃由于我们有障碍,所以现在学佛是学着觉悟。觉悟的领域与境界实在太广泛了,并不只有诵经、拜佛才能觉悟。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甚至一言一行,都可使我们觉悟。所以,学佛一定要维持一种很活泼、自在、潇洒的心境。在觉悟的领域中,喜乐心会一直增长起来,所以说:「于彼咸增喜乐心。」此「喜乐心」不仅是欢喜心而已,当中还包括清净平等心及自在心。

  

  

佛以方便随类音 为众说法令欢喜

  

其音清雅众所悦 普行闻此心欣悟

  

这「方便随类音」是属于妙用的部分,也是我们常说的「后得智」。这后得智建立在根本智上,没有根本智是不会有后得智的。「随类音」是指随着众生的需要来说法,而能令众生欢喜。「其音清雅众所悦」,意指所宣说的法是清净无污染的,不附带其它的名利诉求,也不夹杂意识形态的渲染。

  

  

众生逼迫诸有中 业惑漂转无人救

  

佛以大悲令解脱 无热大龙能悟此

  

众生在六道当中受逼迫,「业惑漂转无人救」。只有自觉悟中展现出来的大悲,才能救众生脱离苦海。

  

  

世尊往昔为樵夫时,所赚的钱只够维持他与母亲的生活。有一天,他听说出海赚钱比较多,于是筹了一些钱准备出海,临行前才向母亲提起,但母亲舍不得他走,执意不让他离开。世尊在情急之下推开母亲,使得母亲倒地不起且伤心地哭了,但世尊还是没有留下来照顾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世尊的行为如此不孝,死后就到地狱受报。

  

  

当地狱之门打开时,世尊看见每个人的头上都顶着热铁锅,于是询问恶鬼卒:「为何他们头上都戴着热铁锅呢?」恶鬼卒回答:「他们跟你一样不孝,所以死后受此苦报。」世尊说:「这很苦吧!我看把他们头上的热铁锅通通给我,由我一人顶着,不要再让他们受苦了!」由于他当时发起了这么一个代众生受苦的念头,得此因缘便马上升天去了!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因为业是自己造的,若要出离也得靠自己,没有其它人有办法。别人只是个助道因缘,重点是自己的心念要能转,只要一念发起救度众生的心,马上就能离开热铁锅的地狱而生天。相反地,假若一直想摘下热铁锅,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业早已深藏在心中。

  

所以一个人若想除掉病苦,非要发大慈悲心及大菩提心不可,否则很困难。所以,学佛是能治病,但一直拜就能将病医好吗?必须自己发大慈悲心来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让心地清净,如此才能解除一切障碍。

  

故「佛以大悲令解脱」所说为何?「佛」指觉悟,有觉悟之心才能发挥慈悲的作用。当然「大悲」是从众生立场所看,总之,觉悟就能令你解脱。

  

希望大家能深刻体会这点,佛法殊胜、不可思议,你必须从此处来觉悟。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