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叁 龍王衆——慈悲的作用▪P3

  ..續本文上一頁

各位想想,這兒說的是什麼呢?佛的一毛孔中能含攝無量無邊的佛國土,而每個佛國土中都有佛及菩薩海會,並且在這其中的任何一尊佛的一毛孔中都能含攝無量無邊的佛國土。其實這裏面涉及了全體與部分的問題,指的正是那重重無盡的境界。若從文字來看,它談的是廣度,若自義理來看,它談的則是深度,因爲重重無盡的廣度也正是無限的深度。不論是自深度來談,抑或從廣度來說,所講的都是自性存在的本質,亦即生命存在的本質。

  

  

生命的存在無所不在,但是我們今天對于生命存在的感受卻很微弱。想想看,當你閉起眼睛時,外面有什麼境界都不曉得了,更何況是感受生命的存在呢?所以,我們對于生命存在的感受非常非常有限,那麼如何展開它,使之成爲無限的呢?我們可以從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廣度去感受,就會發現生命的存在真的不可思議!

  

  

一切衆生瞋恚心 纏蓋愚癡深若海

  

如來慈愍皆除滅 焰龍觀此能明見

  

一切衆生福德力 佛毛孔中皆顯現

  

現已令歸大福海 此高雲幢之所觀

  

前四句是焰龍王的解脫門,我們前面談得很多,此處不再重述。後四句自經文上來解釋的話也很簡單,但不能體會其甚深義,所以必須從法義上來談。衆生的福德力如何修得?爲何從覺悟中能展現出衆生所修的一切福報及助道因緣呢?

  

  

衆生的福德及助道因緣,都是自「相對法」中修來的,覺悟之後,可令你自相對的修法進入絕對的修法中。所謂絕對的修法,就是對立修行再加叁輪體空,亦即由菩薩行變成普賢行,就能「令歸大福海」了。只要有覺悟,即使是一點點,都可由相對的菩薩行轉變爲絕對圓融的普賢行。對于生命的存在及真理,只要有一點點像毛孔般的體會,你的福德也就進入絕對的大喜樂福德海中。所以,此認知是十分重要的。

  

  

爲何我要常常提及這部分呢?就是希望各位經常去感受,從對立不圓融轉到絕對圓融之處,才是一佛乘(普賢乘)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普賢行者不是光喊口號就好,而是必須心行,掌握住法的要領。法有很多,不管是「化對立爲圓融」,或是「破除意識之毒」,還是「投入」、「轉境」皆可,只要你能掌握住心法,便都屬于普賢乘。

  

  

佛身毛孔發智光 其光處處演妙音

  

衆生聞者除憂畏 德叉迦龍悟斯道

  

「佛身」是由總體來談的,而「毛孔」則是講部分。「佛身毛孔發智光」,所談的是對總體應有正確的認知,但在起作用時,由部分來發揮作用就夠了!譬如我們的身體爲總體,吃飯時只需使用到手與口的部分,不必用整個身體去吃飯。這是總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我們應懂得如何運用。

  

  

「其光處處演妙音,衆生聞者除憂畏」是何意義呢?前面曾談過,智慧光有叁個條件,分別是「深信因果」、「明了因緣法」、「通達空性」。但是此處的「智光」是從整體來談的,所指的是當你證得空性,心中根本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的狀況。有了意識形態就有障蔽,那種障蓋使我們的智光不能發揮出來。所以「其光處處演妙音,衆生聞者除憂畏」,所指的就是當意識形態徹底破除之後,我們的生命之光就完全展現出來;此生命之光能在任何地方展現真理的力量,並且能與衆生産生溝通的效果,使衆生趨向于覺悟的大道,進而消除他的憂愁與怖畏之苦。

  

  

叁世一切諸如來 國土莊嚴劫次第

  

如是皆于佛身現 廣步見此神通力

  

「佛身」就是覺悟的本體。「叁世一切諸如來」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所能展現出來的自性,這句是講淨心而能展現自性。「國土莊嚴劫次第」則是指淨土,把依報的清淨莊嚴展現出來,「國土莊嚴」就是指莊嚴淨土、成就淨土、完成淨土的部分。所以,「叁世一切諸如來」指的是正報的成就,而「國土莊嚴劫次第」則是指依報的成就。

  

因此,這四句的法義,即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依正莊嚴都能在覺悟的本體中完全展現出來。

  

  

我觀如來往昔行 供養一切諸佛海

  

于彼鹹增喜樂心 此速疾龍之所入

  

「我觀」的「觀」字,難以用漢語解釋,但我們要嘗試去體會。此處的「觀」字,就文字上可解釋爲觀察、思惟、推理,但是這些解釋也可以說都不對;你必須綜合地感受這個字的真實義,至于這種文字解釋就不用去執著了。「觀」是思惟、推理,但也不是思惟、推理,那麼我們應如何感受呢?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水中月,雖然看得到卻撈不起來;「念佛」也是一樣,現前一念心安住在覺悟境界便叫「念佛」,在語言文字上是可如此解釋,但是你在實修時可能很難進行。所以,若將「觀」字說成觀想、推理、思考等意思,這些解釋可以說都對,但也都不對,因爲這些思惟理路只是一些條件,而這些條件有可能會沖突,可是我們又可以交互運用這些條件。

  

  

所以,我們在思惟運作時是很複雜的。假如要從行門上來談,首先要將你那複雜的思惟理路加以清理一番,形成單純的思惟理路,這叫「正思惟」。我們現在一下子用觀照、一下子用思惟、一下子又要使用推理,在短暫的五分鍾或十分鍾之間,所利用到的思惟模式有好多種,這就叫作「妄想紛飛」。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先將那紛亂的思惟整理出一個思惟模式,然後用這一種思惟模式去達到你的目標。所以修行第一階段的工作,就是將你那紛亂的思緒整理出一條大道,而此大道即是菩提道。

  

  

在八正道中所定義的也就是這些了!第一、我們必須先有「正念」,亦即先厘清觀念,等理出頭緒之後才可能有「正定」,正定之後才會「正精進」,在「正精進」當中做「正思惟」的工作,這樣智慧就産生了。

  

依上所述,在文字上我們可以把「觀」字的行門展開來講,還真不容易呢!每位修行人在修學當中都會遇到類似剛剛所談的狀況。總之,漢語在使用「觀」字時,含有行門上的取向。

  

  

而在「如來往昔行」中,當然包括了「供養一切諸佛海」。對一位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供養一切諸佛海」。但是談到「供養」,大家一直以爲是包紅包。所謂的「供養」,就是修養、修行、培養。而「佛」是覺悟,「海」在此處當作領域,所以「供養一切諸佛海」即指培養一切廣大且窮盡的覺悟領域。又「如來」指自性,「往昔行」是指本來如此。故自性本來的狀況就是擁有廣大的覺悟領域,我們之所以沒有覺悟的領域乃由于我們有障礙,所以現在學佛是學著覺悟。覺悟的領域與境界實在太廣泛了,並不只有誦經、拜佛才能覺悟。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甚至一言一行,都可使我們覺悟。所以,學佛一定要維持一種很活潑、自在、潇灑的心境。在覺悟的領域中,喜樂心會一直增長起來,所以說:「于彼鹹增喜樂心。」此「喜樂心」不僅是歡喜心而已,當中還包括清淨平等心及自在心。

  

  

佛以方便隨類音 爲衆說法令歡喜

  

其音清雅衆所悅 普行聞此心欣悟

  

這「方便隨類音」是屬于妙用的部分,也是我們常說的「後得智」。這後得智建立在根本智上,沒有根本智是不會有後得智的。「隨類音」是指隨著衆生的需要來說法,而能令衆生歡喜。「其音清雅衆所悅」,意指所宣說的法是清淨無汙染的,不附帶其它的名利訴求,也不夾雜意識形態的渲染。

  

  

衆生逼迫諸有中 業惑漂轉無人救

  

佛以大悲令解脫 無熱大龍能悟此

  

衆生在六道當中受逼迫,「業惑漂轉無人救」。只有自覺悟中展現出來的大悲,才能救衆生脫離苦海。

  

  

世尊往昔爲樵夫時,所賺的錢只夠維持他與母親的生活。有一天,他聽說出海賺錢比較多,于是籌了一些錢准備出海,臨行前才向母親提起,但母親舍不得他走,執意不讓他離開。世尊在情急之下推開母親,使得母親倒地不起且傷心地哭了,但世尊還是沒有留下來照顧母親,頭也不回地走了。因世尊的行爲如此不孝,死後就到地獄受報。

  

  

當地獄之門打開時,世尊看見每個人的頭上都頂著熱鐵鍋,于是詢問惡鬼卒:「爲何他們頭上都戴著熱鐵鍋呢?」惡鬼卒回答:「他們跟你一樣不孝,所以死後受此苦報。」世尊說:「這很苦吧!我看把他們頭上的熱鐵鍋通通給我,由我一人頂著,不要再讓他們受苦了!」由于他當時發起了這麼一個代衆生受苦的念頭,得此因緣便馬上升天去了!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因爲業是自己造的,若要出離也得靠自己,沒有其它人有辦法。別人只是個助道因緣,重點是自己的心念要能轉,只要一念發起救度衆生的心,馬上就能離開熱鐵鍋的地獄而生天。相反地,假若一直想摘下熱鐵鍋,那是辦不到的,因爲業早已深藏在心中。

  

所以一個人若想除掉病苦,非要發大慈悲心及大菩提心不可,否則很困難。所以,學佛是能治病,但一直拜就能將病醫好嗎?必須自己發大慈悲心來利益衆生,發菩提心讓心地清淨,如此才能解除一切障礙。

  

故「佛以大悲令解脫」所說爲何?「佛」指覺悟,有覺悟之心才能發揮慈悲的作用。當然「大悲」是從衆生立場所看,總之,覺悟就能令你解脫。

  

希望大家能深刻體會這點,佛法殊勝、不可思議,你必須從此處來覺悟。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叁 龍王衆——慈悲的作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