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六 大梵天王众——时时体会什么是本来的样子

   大梵天王众——时时体会什么是本来的样子

  

  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著、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大梵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心想众生不易了解甚深之法,本想入灭,所幸帝释天与大梵天一同请佛住世转*轮。因此,大梵天穷尽十方道场,只要有人说法,他必定到场护法。

  

  「所行清净无染着」,是指无意识形态,不管谁讲经他都愿意听,没有分别心。我们听闻佛法应该依法不依人,弘法者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讲法有深浅之别,法义则一,我们应以清净心来听闻正法。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入禅三昧」是一种功夫与境界,其解脱门的关键在于「禅」字。印度人对禅的定义是思惟修、静虑,日本人称冥想,现代人唤作沉思,中国人叫参,乃用心、推理使进入某种状态,那状态会出现某种情境,你只要多用功一点点,后面的境界就会出现。这叫作思惟修,是一种运用逻辑思考的推理,而非打妄想的推理。

  

  「入禅三昧住」就是在推理时,作意一下,推进某一境界,然后安住在其中,那么功夫就成就了。入菩提禅三昧,即是把心安住在菩提道上,以禅功修行。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普」是穷尽、完成。「一切不思议法」其实只有一个不思议法,举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能达到不思议境界。

  

  「不思议法」简单举例如下:

  一、用存在的本然现象,观存在的历史事项,达到入不思议法。

  二、用统一的圆融体,对治主客二元对立。

  三、以转识成智、舍识用根的方法。

  四、将尘境转化成生命洪流中的感受。

  

  入不思议法门很多,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将每一法门观照修行而得以成就,此即「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普云音梵王,得入诸佛一切音声海解脱门。」入一切觉悟的音声海。「海」是泉源,「音声海」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显现的一切尘境。

  

  「观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忆念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方便解脱门。」「忆」是推理,「念」是现前,能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的境界现前,便是「忆念」。「方便解脱门」,一切菩萨教化众生有种种方便,像千手观音有慈悲相也有愤怒相,十一面观音有六面慈悲相、五面愤怒相,此皆为「方便」。

  「寂静光明眼梵王,得现一切世间业报相各差别解脱门。」世间业报相,各有不同。我们看到别人好,可能会说:「他的命好,福报大,我的命不好,所以福报小。」这就是你不懂实相。「业报」者,有业有报,起祸造业必有报。因为你不知业在哪里更不知有报,所以你只能照历史现象去承认与接受,对「业」浑然不知。

  

  你之所以会到此听经,只是一个报而已,且不仅止于这辈子的现象,这些都叫作「缘」。过去我们造了业,或许你曾种了善根,这些因的力量引导你来这里。这种存在的本然现象,寂静光明眼王能深刻了知。

  

  「普光明梵王,得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众生不同,品类亦殊。你与衰退期的人讲佛法,会被气死;跟萧条期的人讲佛法,会被气疯,为什么?衰退期的人没有时间学佛,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投入多少要赚回多少,学佛只有投入没有赚,所以跟他讲佛法,等于鸡同鸭讲;萧条期的人进佛门来,不能修功造福,反而造业,因为他不信因果。

  

  众生的品类差异极大,而我们所遇到的众生大抵在复苏期的第二阶段以上,繁荣期的第一阶段以下,其它的我们也接触不到,即使有,我们也不知反应,所以「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并不容易。我们在生活圈中只能物以类聚,结交性情相近者;差距太远者,则无缘度化,但是这位普光明王能随一切众生的品类,皆现前调伏。

  

  「变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净相寂灭行境界解脱门。」「住一切法清净相」,是安住在一切法清净相中,没有意识形态的区别。「寂灭行」是依本体起行,没有附带条件。

  

  「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无所著、无边际、无依止、常勤出现解脱门。」一切事都能无所著。「无边际」是没有人我界限,于一切法不分别。「无依止」是无我,「常勤出现」乃常常现前。

  

  无意识形态,没有人我界限,在一切法中都得清净成就,能常勤出现,这境界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无所著、无依止。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思惟」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若离正思惟就不是佛法讲的思惟,而是世间的思惟。以正思惟来观察无尽法,无量无边。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清净常寂灭 光明照耀遍世间

  无相无行无影像 譬如空云如是见

  这里要讲的是存在的本体,觉悟的本体是清净的。「寂灭」是指本来的样子,不赋予其它任何意义,故曰「清净」。举凡物质外在的任何意义,都是人类所赋予的,不是它本来的面目。譬如我们看到「花」,这东西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人类为其取名曰「花」,若依照花本来存在的样子,我们很难确实掌握它的本质。事实上,当人类未赋予它任何意义时,才是清净的。我们在区别清净与否,是讲我们自己。觉悟的本体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迷惑颠倒,造成种种污染,但那个本体是永久存在、不变的。

  

  「清净」是不赋予任何意义,「寂灭」是指我们的心不起不必要的思想火苗,我们要时常去体会何谓本来的样子。有很多人的生活是为了外在的种种因素而活,所以他的「活着」,是为别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尊严、觉悟而活。这样的人生,岂能不痛苦、不逼迫?

  

  故「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一句,本来的样子虽是寂灭的,但不是消极,它有真正的功用。社会上有些学者专家,对佛教有很大的偏见,看到「佛身清净常寂灭」,便以为佛教就是「青灯伴古佛,修行深山中,不问人间事」;如果他们了解下一句「光明照耀遍世间」,观点就会不同了。

  

  「寂灭」乃本来面目,是很亮丽芬芳的本体,必须体会这个部分。它能用智慧的灯,利益一切众生,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能掌握体、用之间的关系。

  

  「无相无行无影像」,「行」是作意,「影像」是形相,觉悟的本体,本身没有作意。「无相」的「相」是具体的存在,没有任何形式。存在的形式,包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辨味及身体的接触。色、声、香、味、触本身都是一种形式,而任何形式皆非觉悟的本体。

  

  觉悟的本体,不起作意。譬如「光明照耀遍世间」,这个作用绝对普遍没有偏差。像灯泡插电之后便会发光,但灯泡本身不作意,它只是放光,普遍地照明。至于有些地方没照到,是因为人为的因素,使它有所遮蔽,其本身是普照的,所以说「遍世间」。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众生莫能测

  示彼难思方便门 此慧光王之所悟

  觉悟的本体所存在「定」的境界,众生很难猜测得到。因为众生用对立、分裂的想法,而佛身是统一的,以对立的想法揣摩、推测统一的境界,绝对办不到。

  

  常有人问:「师父,您是怎么学习过来的?」纵使我现在对你们讲这些,你们也体会不到,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以你目前的层次还无法体会。你得先自问,开始修学时能否诚恳用心地付出?像发愿弘法讲经的同学,在因地修学时就要抱定一个宗旨——要为众生服务,不能期待他人的礼遇,否则绝对不能成就。你希望人家布施供养,自己可曾先付出?

  

  很多事情不是单用问的就能了解,需从细微处体会观察。学习别人如何进行,以及自己在观察练习时知道事物的关键点。我们现在是凡夫身,有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体会不到,且考虑事情都是对立分裂的,看别人做事,就只会评论:「嗯,这样做很好!」或「这样做不好!」是以这样的心境在看事情,而佛的统一圆融并非如此。

  

  当你看到外面的境界,要能马上回光返照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有污染和缺点,才会投射到外面的境界,所以要把外面的境界吸收进来或改善,就要从自己的心里着手。这种统一的状态你能否感受?这不是理论,而是可以实践的。譬如我看到这盆花,花就是我内心的境界;看到各位,各位就是我内心的境界。今天大家一同坐在这里,你可有思考种种因缘?如果各位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因素,我的生命中就少不了各位,再多一个也没办法进来,因为他不是我生命的因素。

  

  换一个角度思惟,到了任何地方,有没有感受到你所面对的都是你生命中的一分子?这是统一的思惟状况,…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六 大梵天王众——时时体会什么是本来的样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