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大梵天王衆——時時體會什麼是本來的樣子
複次,屍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慧光梵王,得使一切衆生入禅叁昧住解脫門;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衆生方便解脫門;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衆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屍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大梵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心想衆生不易了解甚深之法,本想入滅,所幸帝釋天與大梵天一同請佛住世轉*輪。因此,大梵天窮盡十方道場,只要有人說法,他必定到場護法。
「所行清淨無染著」,是指無意識形態,不管誰講經他都願意聽,沒有分別心。我們聽聞佛法應該依法不依人,弘法者爲度化不同根器的衆生,講法有深淺之別,法義則一,我們應以清淨心來聽聞正法。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衆生入禅叁昧住解脫門。」「入禅叁昧」是一種功夫與境界,其解脫門的關鍵在于「禅」字。印度人對禅的定義是思惟修、靜慮,日本人稱冥想,現代人喚作沈思,中國人叫參,乃用心、推理使進入某種狀態,那狀態會出現某種情境,你只要多用功一點點,後面的境界就會出現。這叫作思惟修,是一種運用邏輯思考的推理,而非打妄想的推理。
「入禅叁昧住」就是在推理時,作意一下,推進某一境界,然後安住在其中,那麼功夫就成就了。入菩提禅叁昧,即是把心安住在菩提道上,以禅功修行。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普」是窮盡、完成。「一切不思議法」其實只有一個不思議法,舉凡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能達到不思議境界。
「不思議法」簡單舉例如下:
一、用存在的本然現象,觀存在的曆史事項,達到入不思議法。
二、用統一的圓融體,對治主客二元對立。
叁、以轉識成智、舍識用根的方法。
四、將塵境轉化成生命洪流中的感受。
入不思議法門很多,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將每一法門觀照修行而得以成就,此即「普入一切不思議法解脫門」。
「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入一切覺悟的音聲海。「海」是泉源,「音聲海」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顯現的一切塵境。
「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衆生方便解脫門。」「憶」是推理,「念」是現前,能令菩薩教化一切衆生的境界現前,便是「憶念」。「方便解脫門」,一切菩薩教化衆生有種種方便,像千手觀音有慈悲相也有憤怒相,十一面觀音有六面慈悲相、五面憤怒相,此皆爲「方便」。
「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世間業報相,各有不同。我們看到別人好,可能會說:「他的命好,福報大,我的命不好,所以福報小。」這就是你不懂實相。「業報」者,有業有報,起禍造業必有報。因爲你不知業在哪裏更不知有報,所以你只能照曆史現象去承認與接受,對「業」渾然不知。
你之所以會到此聽經,只是一個報而已,且不僅止于這輩子的現象,這些都叫作「緣」。過去我們造了業,或許你曾種了善根,這些因的力量引導你來這裏。這種存在的本然現象,寂靜光明眼王能深刻了知。
「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衆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衆生不同,品類亦殊。你與衰退期的人講佛法,會被氣死;跟蕭條期的人講佛法,會被氣瘋,爲什麼?衰退期的人沒有時間學佛,因爲他們的意識形態是投入多少要賺回多少,學佛只有投入沒有賺,所以跟他講佛法,等于雞同鴨講;蕭條期的人進佛門來,不能修功造福,反而造業,因爲他不信因果。
衆生的品類差異極大,而我們所遇到的衆生大抵在複蘇期的第二階段以上,繁榮期的第一階段以下,其它的我們也接觸不到,即使有,我們也不知反應,所以「隨一切衆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並不容易。我們在生活圈中只能物以類聚,結交性情相近者;差距太遠者,則無緣度化,但是這位普光明王能隨一切衆生的品類,皆現前調伏。
「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住一切法清淨相」,是安住在一切法清淨相中,沒有意識形態的區別。「寂滅行」是依本體起行,沒有附帶條件。
「光耀眼梵王,得于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一切事都能無所著。「無邊際」是沒有人我界限,于一切法不分別。「無依止」是無我,「常勤出現」乃常常現前。
無意識形態,沒有人我界限,在一切法中都得清淨成就,能常勤出現,這境界就是事事無礙法界,無所著、無依止。
「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思惟」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若離正思惟就不是佛法講的思惟,而是世間的思惟。以正思惟來觀察無盡法,無量無邊。
爾時,屍棄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衆,而說頌言:
佛身清淨常寂滅 光明照耀遍世間
無相無行無影像 譬如空雲如是見
這裏要講的是存在的本體,覺悟的本體是清淨的。「寂滅」是指本來的樣子,不賦予其它任何意義,故曰「清淨」。舉凡物質外在的任何意義,都是人類所賦予的,不是它本來的面目。譬如我們看到「花」,這東西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是人類爲其取名曰「花」,若依照花本來存在的樣子,我們很難確實掌握它的本質。事實上,當人類未賦予它任何意義時,才是清淨的。我們在區別清淨與否,是講我們自己。覺悟的本體存在于我們心中,我們迷惑顛倒,造成種種汙染,但那個本體是永久存在、不變的。
「清淨」是不賦予任何意義,「寂滅」是指我們的心不起不必要的思想火苗,我們要時常去體會何謂本來的樣子。有很多人的生活是爲了外在的種種因素而活,所以他的「活著」,是爲別人,而不是爲自己的尊嚴、覺悟而活。這樣的人生,豈能不痛苦、不逼迫?
故「佛身清淨常寂滅,光明照耀遍世間」一句,本來的樣子雖是寂滅的,但不是消極,它有真正的功用。社會上有些學者專家,對佛教有很大的偏見,看到「佛身清淨常寂滅」,便以爲佛教就是「青燈伴古佛,修行深山中,不問人間事」;如果他們了解下一句「光明照耀遍世間」,觀點就會不同了。
「寂滅」乃本來面目,是很亮麗芬芳的本體,必須體會這個部分。它能用智慧的燈,利益一切衆生,有相當積極的作用。我們要能掌握體、用之間的關系。
「無相無行無影像」,「行」是作意,「影像」是形相,覺悟的本體,本身沒有作意。「無相」的「相」是具體的存在,沒有任何形式。存在的形式,包括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辨味及身體的接觸。色、聲、香、味、觸本身都是一種形式,而任何形式皆非覺悟的本體。
覺悟的本體,不起作意。譬如「光明照耀遍世間」,這個作用絕對普遍沒有偏差。像燈泡插電之後便會發光,但燈泡本身不作意,它只是放光,普遍地照明。至于有些地方沒照到,是因爲人爲的因素,使它有所遮蔽,其本身是普照的,所以說「遍世間」。
佛身如是定境界 一切衆生莫能測
示彼難思方便門 此慧光王之所悟
覺悟的本體所存在「定」的境界,衆生很難猜測得到。因爲衆生用對立、分裂的想法,而佛身是統一的,以對立的想法揣摩、推測統一的境界,絕對辦不到。
常有人問:「師父,您是怎麼學習過來的?」縱使我現在對你們講這些,你們也體會不到,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以你目前的層次還無法體會。你得先自問,開始修學時能否誠懇用心地付出?像發願弘法講經的同學,在因地修學時就要抱定一個宗旨——要爲衆生服務,不能期待他人的禮遇,否則絕對不能成就。你希望人家布施供養,自己可曾先付出?
很多事情不是單用問的就能了解,需從細微處體會觀察。學習別人如何進行,以及自己在觀察練習時知道事物的關鍵點。我們現在是凡夫身,有很多地方根本看不到、體會不到,且考慮事情都是對立分裂的,看別人做事,就只會評論:「嗯,這樣做很好!」或「這樣做不好!」是以這樣的心境在看事情,而佛的統一圓融並非如此。
當你看到外面的境界,要能馬上回光返照自己,因爲是我們自己有汙染和缺點,才會投射到外面的境界,所以要把外面的境界吸收進來或改善,就要從自己的心裏著手。這種統一的狀態你能否感受?這不是理論,而是可以實踐的。譬如我看到這盆花,花就是我內心的境界;看到各位,各位就是我內心的境界。今天大家一同坐在這裏,你可有思考種種因緣?如果各位是我生命中的一個因素,我的生命中就少不了各位,再多一個也沒辦法進來,因爲他不是我生命的因素。
換一個角度思惟,到了任何地方,有沒有感受到你所面對的都是你生命中的一分子?這是統一的思惟狀況,…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六 大梵天王衆——時時體會什麼是本來的樣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