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一 总说法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

   总说法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

  

  「尔时」,就是那个时候,即世尊在菩提树下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的那个时候。

  

  「如来道场众海」,如来即是我们的自性,道场即是我们的心地。每一尊菩萨都代表一种性德,「如来道场众海」,即是在自性海中,所有性德悉已云集,通通呈现出来的时候。

  

  切忌勿将菩萨拟人化,否则不能理解那么多菩萨众是怎么来的?菩萨乃象征性德,全部由自性海中所显现。

  

  「无边品类周匝遍满」,修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性德完全显扬出来,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光辉,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流露生命的活力,将生命的「能」发挥出来,表现出充实、饱满的生命力,这才是修行的成果。

  

  如果一位修行人的生命仍像个黑洞,要拼命向外吸收能源,那就不算真正修行。在修行的定位上,向外求法,视为外道;向外寻求,表示你仍有欠缺。假如你内心充实饱满,还可以布施他人,因为你已经非常富足。布施与外求是不一样的生命能量。布施是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散发出去,一个具足生命能量的人,必然会饶益众生。

  

  当我们充满生命能量时,要让它展现出来,如幽谷兰花,自然展现其生命力与美,将它自然地绽放。如果我们能自然地流露正确的生命理念,这个社会就会增一分祥和,反之,当人们到处散布贪、瞋、痴时,这个社会便一片纷乱。

  

  「形色部从各各差别」,当今社会绝大部分的人,都想做一个社会人,亦即运用他的意志和理想,努力达成某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发现凡是这种人,他的痛苦、挫折感很重,烦恼更多。

  

  古时候的人,比较倾向于顺从生命本来的样子,即所谓乐天知命,显然他们过得比现代的我们自在,现代人多是忧患终日,惶惶恐恐不能自在。

  

  差别在哪里呢?古人较能顺从生命的洪流,不强调用意志和理想指挥生活。现代人则可说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皆强调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及理想去创造、规划其生命蓝图。可是这些人绝大多数失败了!偶尔尝到短暂的成功,又担心失去而镇日患得患失。

  

  凡是逆着生命之流,痛苦烦恼就永无止息!顺着生命的自然律生活,则能免于哀伤、烦恼。人人生活自在,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即「形色部从各各差别」,这才是积极而圆满的人生态度。

  

  「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这些种种不同的众生,随着他们的阶段、方向来亲近世尊。以行门来解说,是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境界的变化都会使我们产生觉悟,这就是「随所来方,亲近世尊」。只要我们具备高度的警觉性,比较容易获得觉悟的机会。

  

  「一心瞻仰」就是超越,我们在觉悟中还要一再超越,不要停留在物相上。譬如从学习佛法,了解佛法,到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或再去利益众生,甚至在利益众生中再超越,而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因此,这「一心瞻仰」并非狭义的瞻仰佛陀圣像而已。

  

  「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此诸众会」是我们的性德皆已展现,所以离烦恼心垢,不受其污染。换言之,这些性德的展现,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化尘劳为菩提。

  

  我们对佛法要尝试做总体性的感受,它不是单一、片断的思惟。这性德离开烦恼心垢是把烦恼转菩提,而菩提并没有离开烦恼,所以我们说它是总体性的。在正向与负向间,它有一层更重要的理念,是一般脑筋推理所不能及的。佛法讲整体的感受,而修行是生命的融入,是综合体、全方位的。

  

  在生活中虽不能免于烦恼,但应以怎样的心态和观念来接受它呢?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否将烦恼转为危机意识,即是「离一切烦恼心垢」,不受其污染。

  

  通常我们在读经时,较能做全方位的认知。一读再读,每天以不同的方位读诵,当你感受到法喜充满时,就是「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

  

  「摧重障山见佛无碍」,面对任何境界现前,我们若能处处觉悟、念念觉悟,就叫作「见佛无碍」。

  

  我们常有思惟闭塞的情形,这表示有障碍,只要去除障碍,便能开佛知见。「重障山」从何处来?它来自我们的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是任何觉悟的最大障碍。

  

  我们说全方位的修行,即希望大家不要用意识形态,放下不必要的约束。譬如学佛者,不必排斥其它宗教,要能了知各种状况,对于境界来了不拒绝,去了也不留恋,做个清纯的三宝弟子,才是「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以上经文,是一位修行者将内心成就的境界陈述出来,可见他有相当高的功夫。这种功夫我们也做得到,只要进入甚深禅定,绝对可以成就。

  

  甚深禅定即是沉思,在沉思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苦行。苦行并不难,但是一切外缘必须具足。沉思的苦行就是不受外缘干扰,坚持实行某一种功课。譬如你有三天连续假期,能否排除一切琐事,闭关三天在家修行?这三天只要不讲话,好好地投入,一再地深化,三天下来,已经可以到达很深的境界了,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一次、两次地尝试经验,然后你会突破。不管你做什么功课,诵《华严经》或整理录音带、写经……等,你一投入,就会钻进去。几次下来,便是在做总体的反省。

  

  不必要到玉山盖茅庐才算修行,不管是一人独行或十人共修,若是思路纷纭,与在六尘中打滚有何差别?要是能在红尘中抖落一切罣碍,就是修阿兰若行,这是真正的苦行。

  

  我们要经常把自己推到另一境界去观照,才会发现真正的心里的世界。一般人是在五官上过生活,所以追求很多尘境的刺激。我们能否抛开尘境而进入甚深的境界?譬如有人喜欢打坐,有人喜欢读经,总之,就照着圣言量去做,培养智慧,增加福德,这些事修对我们相当有帮助。

  

  「如是皆以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上述这些菩萨众能达到现在的成就,都是往昔毘卢遮那如来在劫海(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修菩萨行时,以四摄法来摄受他们。

  

  从行门来说明,「毘卢遮那如来」即是我们的自性海。此自性海光明遍照,遍一切处。那么应如何成就自性呢?它是以饶益众生来成就的。行哪些事呢?即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对佛法的逻辑要有个认知,它不同于世间法。世间法的逻辑是片面的推理与思考方式,佛法的逻辑却非单刀直入的推理方式,它是全面性的感受。

  

  譬如应如何对人行四摄法?通常我们是分开来进行的:我对某甲行布施,对某乙爱语摄受,给某丙利益利行,跟某丁行同事。因此,到底「布施」先还是「同事」先?世间的推理就产生了次第性。

  

  佛法的推理则否,四件事可以同时进行,随时都可运用。譬如以前到普门寺,在电梯中听到两人在对话,甲对乙说:「刚刚那位是你的朋友吗?」乙答不是。

  

  甲说:「我看你跟他讲那么多话,以为是你的朋友。」

  乙说:「与来这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认为对方是来拜佛的。」

  

  可见乙把对方当成佛弟子,于是「同事」就完成了。当乙与那人谈拜佛时,布施、爱语、利行也都一并进行了。像这种观念我们必须经常做训练,此即「全方位」的一种了知。

  

  世间法的逻辑是:「我要如何布施?为何要布施?」佛法不讲这些,佛法是讲「在当下」状况,我们如实地做就对了,没有其它原因。佛法是生命的展现,是总体的,他不需要分析。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以往在我们的自性海中,它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毘卢遮那如来是我们自性海与觉海中,过去好久好久以来,在修菩萨行时以四摄法而曾摄受。

  

  我们在修行时,常发生一种情况,即来自四面八方的妄念是我们无法统一,在进行中会产生阶段性。然而佛法修行是没有阶段性的,故云「初发心即成正觉」。何以故?因为佛法是总体性的。「初发心」与「成正觉」在脑筋的判断中有前有后,但以佛法言则是一体的。既是一体,便无前后之别。

  

  在生命的整个洪流中,没有前后之别。生命是总体观的,所以当你出生时,就开始步上死亡的轨迹;当你死亡时,却是你下次出生的开始。

  

  我们要多体验佛的情操及佛法的真谛。但应如何成就自己进入菩提道呢?要进入佛法这个大门,唯有精进修行。虽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总得先进入这个大门,否则法门再多也无用。通常这个佛法大门叫「菩提道」,进去以后,又分解脱道与菩萨道。

  

  「解脱道」通常依圣言量来修行,称阿罗汉。南传佛教通常偏向于声闻圣言量,所以修的是解脱道。「菩萨道」是讲境界,注重智慧的提升,而中国人比较喜欢追求智慧的超越。

  

  修解脱道的人,六尘不染,追求清净、安闲,就不想再行菩萨道,因为处众很难,有诸多琐碎之事时时干扰;相对地,行菩萨道的人,经常在处理众生的烦恼和琐事,以致于无瑕精进修行。

  

  真正的圆满必须两项齐头修行,将它们合一,把「自己的成就」与「度众生的成就」等量齐观,视自己的成就就是度化众生的完成,度化众生的完成亦即自己的成就。这两项成就是一体的,而且是同时完成的。

  

  学佛者必须注意,语言有其局限性。《华严经》将一体的境界分开来阐述,我们必须懂得把分开的文字回归到一体的境界来看,如此才能领会这部经典的精…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一 总说法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