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华,千万别把经文读得支离破碎,这是无法成就的。懂得读经的要领,才能进入佛法的殿堂。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佛所摄受的众生皆能成就,换言之,在我们的自性海中,我们的种种性德,也都能得到各种成就。怎么成就呢?
「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换言之,我们的任何一个性德在种善根时,都已善摄种种方便。
如上节所言,我们在种下「不执着」这项善根时,意识形态便能减低了。我们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存在,譬如持戒时,就要看人家有没有持戒;布施,还要看别人有没有布施,这便是意识形态的执着。每做一件事,便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以表示你的成就和突出,这是不必要的意识形态。你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做就好了,不必预设立场与期待,这便是种种方便,种诸善根又不执着。
你在种这些善根时,自己能成熟,「善摄种种方便」就是成熟的状况。「一一佛所」即一一善根、一一性德都能成熟。
「一切智道」即是普遍。我们用相对法来看:一一佛所是「一」,一切智道是「多」,一一佛所有无量的「一」,每一个「一」都能通达到全面。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换言之,任何一个部分都能达到全体,一个全体也都是一切部分,部分与全体之间无二无别,每一个部分皆是全体,全体也能摄受一切部分,这叫「一一佛所」、「一切智道」。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即一一性德都能显现,有无量大福。
「悉已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虽拥有这些大福报,却不执着。
很多学佛人看到福报就跟到罪过,好像学佛人就得穿得破破烂烂,住在茅屋里,这也是一种执着。学佛,是教导我们不要有分别心,不是指富贵的人才能学佛,或是只有贫穷才要学佛,关键在于贫贱的人比较能舍,不贪求世间法。富贵人既享有世间法,就比较担心失去。易言之,富贵之人,情执较重,贫穷之人,情执较浅,容易修行。
修行人想要出离生死,在修行时必须放得下。「放得下」乃指放下身心世界,但是很多人把意义弄颠倒了,反将外在的东西放下,偏偏放不下意识形态。
学佛修行有很多是如此颠倒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法执意识都不放下,只讲求外在形象的放下,了无实义。这样的修持对大众没有利,更不能对自己有益,所以无法「入于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没有意识形态的人,他的所行之行,才能具足清净。
我们的行事作为不要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否则如何自在呢?真正要自在,得去掉那个阴影,没有幕后指挥者,修行的核心关键即在此。
「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我们所谓的「本寂」即是本来寂灭。寂静即是本体的意思,此句就是得到本体。前面「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或「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都是从本体上来说的,现在本寂成就以后,「常见于佛分明照了」,这观照、能照本寂,即是最重要的境界,一个人成道与否关键在此。
当你有意识形态时,会有两个缺憾存在:
一、意识形态使你的本寂不能现前。
二、使你不能分明照了。
因为你本来的自性清净心被意识形态所阻挠,要发挥作用时,受到意识形态的指挥,以致于本体不能现前。能观之智不能发挥妙用,所观之境不能现前,如何成就?
「胜解力」指殊胜的了解能力。常人所说的了解,仅是个体的了解,那是脑筋部分的了解。我们在修行中,是要将个体融入整体后,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是很神圣、难得的,非一般人能具有的能力,这已达到圣人果位了。
通常凡夫趋向一般物理现象,即脑筋的意识分别是局部、日渐下堕的。神圣、殊胜指超越二分对立,趋于统一融合体的状况,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以这样的了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它是广大无边,得于诸佛解脱之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我们如何自在出入、自在神通呢?
前面曾介绍过的法门诸如:化对立为统一;由个体进入总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抛弃意识形态……只要一门深入,就能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如此一来,任何法门都可自在出入,游戏神通。
譬如不是可以波罗蜜,持戒也可波罗蜜;忍辱、精进,般若都可以到彼岸,波罗蜜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只要一门深入达到波罗蜜,一切波罗蜜就通通到彼岸了。正如一经通,经经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这就是总体的感受,不是用脑筋思惟得来的。
以上是本卷经文前言的部分,完全是修行人所证得的境界。现在这些菩萨众悉已云集,不但如此,而且都已成就。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具足了阿罗汉与菩萨道的成就。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一 总说法门——自在出入,游戏神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