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

  

  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

  

  下面介绍的十位天王,都已得诸佛的解脱门。

  

  天王照说虽然是三界内的众生,但事实上他们已得到佛的成就。我们说「十信满心,报同等觉」,更有人说「圆教初住,即成正觉」,圆教初住位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如何报同等觉或即成正觉呢?就从破那一分无明,证得的一分法身来讲,就已经成佛了。破这一分无明非常重要,只要你真发心进入十信位,就已经得不堕三恶道的果报。所以只要发心如法修行,即是仍在佛寺山门外,也能远离三恶道,证得法身大士。

  

  能破一分无明,你的生命本质就截然不同了。当你发心要进入十信位时,就意味着你要改变生命本质;一进入圆教初住位时,便意味生命本质已经改变,不再是凡夫身了。因为无明一破,便整体改观!

  

  破无明最重要的应以「胜解力」,亦即文殊菩萨的「善用其心」。若能善用其心,而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就可「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现在就端看我们如何以胜解力,善用其心,进入诸佛解脱之门。对初学佛者而言,每个法门都可以运用,没有「适合修哪一法门」的问题。因为要深化、精进以后,才会知道自己适合修哪一法门。

  

  佛法是心地法门,首先要改造的是我们的「心」,而真正的修行要从「心」下手。当你要去改造它的时候,首先会碰到「我执」的存在,各位一定要沉得住气,接受训练。刚开始时,这一关心理障碍一定要突破,这是提升、改变我们的命运、生命本质的最佳手段。为了能突破,各位得时时精勤修习。世尊也是凡夫成佛,所以我们也能修行成佛,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善根、福德?能否如法修行、依教奉行?故学者应具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当生能成佛。若没有坚定的信心,无法通过严格的考验。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妙焰海自在天王,得到佛的解脱门叫「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

  

  从这法门看,寂静是本体,本体的定义为:「就是这个样子。」本体当下的这个样子,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的心念到哪里,那里就是那个样子,不要将它扭曲了。所以本体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方便力」就是作用。「寂静方便力」是静态中有动态,寂而能照,这就是佛的解脱门。从本寂中所散发出生命能量的作用是真正的作用,绝对功德圆满。所以顺着生命洪流而前进,你的生命便自在、洒脱、没有烦恼。

  

  「自在名称光天王,得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解脱门。」「普观」是能照,「一切法」是所照,能照是动词,一切法是静态的。动当中有静,这两个是一体的。

  

  在佛法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文字的对举并非指两个境界的对立,而是意味统一的、一体的。我们的语言只能取一部分,然而在佛经里,一定要把动态、静态同时并举,才叫圆满,也才能表达佛的境界。

  

  普观一切法都自在,就行门来说,对举都是统一体的,在这统一体里,一切自在。内外融合为一体,便是佛境界。

  

  「清净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本寂、本体的一部分。「无功用行」是自然。自在地观照,而不是指我们作意地照。

  

  譬如太阳光照大地,谓之「无功用行」。本寂能照,本寂所现寂照的「照」是不选择的。所以佛光普照一切众生,毫无分别拣择,但众生何以不能得益呢?这就是众生的根器问题。

  

  「解脱门」是证入的,是使你成就的那一部分,也是使你获得解脱的下手处;「解脱境界」则是你已经达到解脱了。一个是起点,另一个是终点。

  

  这几位大自在天王以及后面即将要介绍的天众、神众,他们皆已得解脱门,换言之,他们都已获得解脱的要领。在行布上,获得解脱门是已掌握到解脱的要领,但尚未达到解脱;但就圆融义而言,是已经解脱了。到底有没有解脱?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我们的脑筋习惯用分辨法,将事物一分为二,然而学佛之后要多体会思惟,行布与圆融是同时获得的。

  

  曾有位同修说:「师父,听您讲经已五、六年了,始终抓不住您所讲的要领!」关键即在此。佛法是圆融的,我们的脑筋却只能在二者选一,无法同时观照两者。譬如生与死、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这些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存在。

  

  又譬如我们每天吃下一大堆东西,这些是食物呢?还是垃圾呢?食物与垃圾是一起吃下去的,但是排出去的粪便,也是生命啊!因为因缘重组之后,有一天你还会把它们再吃回去,这二者是一体不能分割的。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基本理念——解脱与不解脱是同时存在的,圆融的境界与行布的境界乃同时兼容并蓄。这必须用感受,不能单用脑筋去思考分辨的,故云:「不思议境界。」

  

  《金刚经》云:「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福德聚。」它是福德,但不要认为它是福德,如来说这才是福德。这样的思惟模式,光用脑筋思考是很难体会的。在福德的环境中没有福德可言,这才叫作福德;我们在幸福的环境里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才是真幸福。所以,是那个真实的境界,让你的感受与境界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的分际,佛法所讲的正是这个部分。

  

  物我可以合一,这是用感受的,非语言、逻辑去思辨。我们一向惯用脑筋去思考,一直在分辨,但是就生命的感受力而言,不是这样思考的。世上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事,已超出我们脑筋的意识形态,要多用感受。

  

  解脱门还有一个相对的「三昧门」。我们在进入解脱门之前,一定要先经过三昧门。

  

  修行时要先找到下手处,真正的下手处就是三昧门。如何找到方向?譬如写经、整理录音带,或参加华严研讨班,在其中你会发现困难点,譬如理解到写经必须善用其心,建立落笔的信心,羯磨时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以达到最佳的状况以致逐渐成熟。

  

  整理录音带亦然,刚开始不知从何下手,因为语言与文字有些距离,要将音声转化成文字,又要具可读性,这时你要懂得如何修饰、转换,增添主词、受词或连接词,使其转折有致,辞尽义达。所以稿子腾下来以后,开始润笔,重写两、三次才能定稿。

  

  研讨录音带也是一样,上课听的时候很欢喜,但要记下重点时却如梦幻泡影,掌握不到蛛丝马迹,无法下手。所以参加研讨班可以了解这回讲题的重点及思惟模式,然后要去感受「为何这样讲」,不仅止于听到、知道而已。多理解、感受,然后依循这思惟模式去消化它,最后变成自己的思惟。

  

  以上这些功课,初期时都会有一段障碍,但是在克服之后会产生法喜,而愿意一再地投入,达到忘我之境,这时才算是入三昧门。

  

  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你已在三昧中,就像鞋子合脚时,你已经忘了外在的一切。到了这时,修行人还不能算成就,只能说有很高的功夫。在三昧里是忘我,进入解脱门里以后是忘法,所以在三昧门中是无我相,入解脱门是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福德聚也非福德聚,那个境界都消失了,你所修的法也消失了,因为你已经变成那个法了,这时便是入解脱门。

  

  在三昧门时,那个法变成你。感受到有歌唱而无唱歌的人,感受到剑在飞舞而无舞剑的人,法、歌、舞、书都变成了你,一切艺术都融进你的生命里了,你把自我消失了。进一步你会达到境夺人、人夺境的情况,这时你会把法消失掉,连法都没了,这叫「双泯」。

  

  在第一阶段的三昧门,是我泯、法存,到第二阶段入了解脱门,则是我泯、法也泯,这时才是进解脱门的境界,所以一入解脱门即得成就。在解脱中还有很多时间修行,甚至有些人在此境界中好久好久不愿入涅槃。而事实上,一进解脱门,等于入涅槃了,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即入涅槃。

  

  「可爱乐大慧天王,得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智慧海解脱门。」「现见一切法真实相」是能所,「见一切法真实相」是所见。佛法中的「见」是现的意思,那么为何又要现、又要见呢?这时的「见」有另外的意思。

  

  「见」是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那一部分,能知一切法真实相,故这里的「见」有呈现的意思。

  

  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切法的真实相都能呈现出来,而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可见得智慧相当广大,故曰:「智慧海解脱门。」

  

  「不动光自在天王,得与众生无边安乐大方便定解脱门。」「得」是证得,给予众生无边安乐是所证,「大方便定」是能证。在大方便定中,能给予众生无边安乐。

  

  在定中如何给众生无边安乐呢?一位修行人主要的任务,是使我们对生命有总体的体验,去感受整体的部分。这整体的部分是指生命中,正反两面都能相容并蓄。

  

  另外一个说法,人生宛如球体,它是多角度的视觉思惟,因此,我们看待一件事就不能使用黑、白二分法,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总体的,善恶交错,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我们所住的是娑婆世间,这里的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善恶、有对立。在娑婆世界的人,若能泯除善恶对立,降低分别心,就能获得绝对的清净。事实上,所谓极乐世界的绝对清净,是建构在娑婆世界的众…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