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广果天王众——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一段说明十位天王所修法门。在开始讲本文之前,有两个关键点向大家说明:
一、前面所讲的是他化自在天王,这里是化乐天王。从本段即开始进入《华严经》文中的「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旋澓性形式。
二、所谓「解脱门」,即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解脱门也是到彼岸。「到彼岸」以后与「在此岸」,有一个关键在此要弄清楚:
我们站在此岸望彼岸,可到达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若已站在彼岸来望此岸,则法门只有一个。所以从彼岸来看法门,任何法门都可到彼岸,它的唯一法门就是解脱门。
解脱门有个圆融义,在已解脱的人来看,一切法门是一切平等。所以站在天王的立场看法门,门门相同;以我们的立场来看天王,却是门门不同。虽然每一位天王都有其法门,但是站在天王的立场来看,法门没有不同,因为都到彼岸了,表示一切成就了。同样地,看解脱的境界,他已经到解脱的境界了,用任何方法都无所谓。
由此来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当他肯用心投入,凡事都能很快进入情况,因为他已通达、抓到做事的要领,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了。世上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到达某一个层次以上后,对人生观的练达几乎都一样,因为他们已经到彼岸了,都已获得解脱。所以在我们修学的过程中,不管所修的法门为何,关键在于能否从这法门得到解脱。
这里所要介绍的解脱法门虽然很多,但以彼岸的立场来看,只有一门。
「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普」是穷尽之义。穷尽一切众生来观其根器,为每一位众生说法断疑。
现在学佛的众生不容易断疑,有人很认真做功课,但在做功课之时,能否断疑?又如何断疑?你要能去求证你对佛法的认知。世尊所讲的你能体验多少?体验一分是一分,那个体验是你的见性之见,你印证经文要具足信心,而不能迟疑。
众生的根器有上中下的不同,众生之疑,亦有上中下之差异。最粗鲁的疑,当然是不信,但那些不信的人回过头来,可能比信的人还要投入,只是他现在未进门,尚未了解佛法的真谛,所以目前不能接受,不是不信。反观有些人天天做功课仍烦恼不断,这也是一种疑。另外有些人看起来很精进,其实只是一种宗教狂热、偶像崇拜,这种疑就很难断了。所以如何断疑?
在修学的过程中,要随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精进,这样你就会发现你是可爱乐的。你经常在进步,每到一个阶段,便发现自己在求证些什么,经常有突破性的进展,那你的疑就会愈来愈断,信心就愈来愈坚定。所以学佛、做功课,千万不要浮于表面上的应付,应该透过功课,将心境展现出来。
这位天王能借着为众生说法断疑,使自己得到解脱。
「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随忆念可以见佛,这是说我们自心只要一动心念,想要觉悟,就能觉悟。觉悟什么呢?譬如看到花,你觉悟到了什么?导入因果也好,导入因缘法也好,都是觉悟。
智慧有三个条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性空。无论导入哪边,都是觉悟!六根接触六尘,你能否悟到什么?或者藉此体会到空性,这都是觉悟,即「随忆念令见佛」。
这个法门就是念念清楚分明,觉悟的情境有高低大小,除了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外,你是否具足了解性,具备高度警觉性,具有醒悟的能力?除了自己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外,是否也能照亮一切众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全生命去投入,就会有六相十八种的震撼。学佛要全方位地投入,学佛更要改善生命的本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任何一根都能带动我们的生命,故一位自在的人,他的生命必然多采多姿,随时展现其自在解脱的一面。
「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这个法门比较趋向理性。「法性平等」是从哪里看呢?理上说法界平等,但要从相上印证,才能理事无碍。通常我们在「理」上的认知只是脑筋的一部分,「事」上的那一部分,往往是触动我们生命活力的根本。譬如知识分子常会遇到一些事件,在「理」上你能讲,在「事」上却在历练你是否能知行合一。知识分子有一种矜持,他要把理想推展出去,但那只是理法界而已,故有些人高唱男女平等,可是他的家里却仍不平等。所以有些情况是在「事」相上,要用心量的部分真正去体验,不是仅止于说说而已。
所以这里讲「法性平等无所依」以事相来历练我们。这法门是很冷静、很理智的,非常的克制,一步一步在行进,在事与事之间,能事事无碍,才叫解脱。
「法性平等无所依」是说理能独立,事也能推动。若事能推动,理能并行,到了圆熟状况时,论事不必论理,那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了。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一切世间法都了知,且在一念中安立。世间法的了知,其实不难,有很多法可以去训练;而出世间法只有一法,可是很难试验、训练。
出世间法只有简单的一个方法,即不用脑。我们光是在做完功课后,能否静坐三十分都不用脑筋,恐怕都很难了!因为我们的脑筋有惯性,想让它静止不操作,是非常的困难。若能运用修行的方法,使你在短暂的时间里,不去运用脑筋,你的感受绝对不一样。如果能维持更长一段时间,你就能尝到不运用脑筋的滋味。出世间法就是如此简单,可是要达到这一点多难啊!
自古以来有许多饱学之士都能通达世间法,但始终停在饱学之士的范畴里。若是在他饱学之后,把世间法做个转变,一念之中安立于不思议庄严海,将整个世间法在一念中安立起来。世间法的具足成就就有个特色:它有一个时间的次第,你能从早想到晚,想尽古今中外大小事件,你会发现自己的幻想像连续剧一幕幕出现。修行就是一念间让它全部现前,从你现在的习气中,下手去改变:我要让它以全景观鸟瞰的方法,一时炳然顿现,这就叫「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顿时出现」,有正反两面同时存在的现象。譬如因果,有因就有果,菩萨因修圆满,佛果自然成就。我们的生命是整体的,像一个球体存在于宇宙中。当「因」从这里种下时,「果」也在这里成就了,等到「缘」具足了,果便会浮上来,所以说因与果是同时存在、同时出现的,这是对生命总体的认知。当「因」下得很重时,「果」马上就出现,当「因」下得很轻时,随着时间的漂流,到某一阶段某一个因缘成熟时,「果」才会浮现。佛法讲的是这种总体观。
「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佛剎」是物体的最大单位,「毛孔」是物体的最小单位,在最小单位中能容纳好多最大单位,是不可思议。在总体当中,从微细看到总体,这叫作「容」。广狭无碍,大能入小而不觉其大,小能容大而不觉其小,这是讲总体的部分。
当我们面对一切境界时,假定一个境界是十个因素所构成,则在你我生命中产生的组合变化绝对不一样。生命因素的组合不一样,所展现的境界、现象当然不同。我们要从这里体会、观照整个生命的现象,不要让外在的事相左右我们。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普」是穷尽,「门」是下手处,它能穷尽一切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处处都是下手处。这是通称,假如用以饶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摄受,这叫作普门。
站在饶益众生的立场,一切众生都能度化,站在自利的立场,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摄住。自利、利他,均可饶益众生。所以,没有一法不能饶益众生,关键在我们的智慧,以及如何去运用。
观察法界,是自己能入,也能运用这些法门来饶益众生,重点在于他能自利,这是比较倾向理智的修行法。在此顺便重申,真正的修行人是要理解佛的境界,然后在菩提道上,依循这个指标,朝此方向前进,这才是菩提道、成佛之道。
学佛,除了在文义上教导我们可依循的目标以外,在法义上教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能否在一个法门里,找出另一个相对的法门,同样也可达到目标?
「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乐旋慧天王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在无边劫中常出现。佛法在此可分两个次第说明:
一、为了度化众生,要有种种方便,为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
二、一个众生,其心性有种种的变化,你要做种种不同的调适。除非你现在赶快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否则这些现象你都会遇到。因为每个众生都是在无边劫中一再轮回、衰退、萧条、复苏、繁荣,一直在环绕。
问题在于,你现在学好度一个众生的经验、智慧,它们能否永恒存在?若不能永恒存在,那就如同一般权教经典所说:「菩萨有隔阴之迷。」这辈子所学的,…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三 广果天王众——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