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四 遍凈天王众——顺境中,不好修行

   遍凈天王众——顺境中,不好修行

  

  复次 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凈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变化幢天王,得观众生无量烦恼普悲智解脱门;星宿音妙庄严天王,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这一段是讲遍凈天众天王的法门。

  

  「清净慧名称天王,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是知一切众生相,以及如何令其解脱。每个众生习气不同,若试着将四个阶段的众生心和习气代进来,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求的解脱门不会一致。这些组合因素的不同,造成学佛的状况及诉求目标不同。

  

  繁荣期的人学佛,倾向慈悲法门;复苏期的人,偏向寻求智慧的解脱;萧条期的人学佛,比较趋向如何获得事业上的利润。这种种终生不同的诉求,如何藉种种方便接引他们进入解脱?此即「得了达一切众生解脱道方便解脱门」。

  

  「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刚刚那个法门是度一切众生,这个法门乃度一切天众。天众的福报都很大,所以顺境多。然而一般人在顺境中不会好好修行,因为缺乏学佛的因缘。

  

  我们都喜欢顺境,像是夫妻好合、子女孝顺、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但你可知道,这些都是无常的!最胜见天王能在种种乐中,普示现无常,让你了解佛法是什么?并以此度一切天众。如何令福报大的众生警觉无常?在日常生活中,当烦恼出现,适时点破他的执着,这需要一等一的智慧。

  

  「寂静德天王,得普严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脱门。」「一切佛境界」是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根尘尘都能觉悟。换言之,寂静德天王穷尽了一切能觉悟的环境。「大方便」是种种善巧方便,「普严凈」是指你透过训练之后,完成了目的。

  

  在修行训练时,我们往往会走向一个非常错误的路线,即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情况。我们常说:「不要站在此岸,应该要到彼岸。」很显然地,这时你会发现有彼岸。可是当我们到达彼岸时,再回头看看,有没有此岸?假如到彼岸后还有此岸,那一岸就不是彼岸!因此,要将主、客二元对立综合成统一体,在统一体里,没有主、客二元对立。

  

  我们在求学过程中,一直有个目标可追求,但你可知道有目标可追求时,那个目标是假相。当你到达目标时,你才恍然大悟——没有所谓目标的存在。我们一直有个幻境,以为有个极乐世界可寻,这就如同《地藏经》上所云,真真正正有个地狱。真的有极乐世界和地狱吗?事实上,你现在这个心如果是分裂、对立的,你就是在娑婆世界;如果你这个心是统一、和谐自在的,这里就是极乐世界。

  

  而「大方便」,是让你体验到那个面目是什么样子,像水中月、镜中像,不能说它是真实的,它只是个相而已,但我们的错觉却常以为看到「相」,就是看到「实体」。这水中月、镜中像就是让我们去感受的那个部分,此即「大方便」的所在。让我们在进行中意会真实的部分,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开悟的机会,但为何还没开悟?因为我们没有提疑情、参话头,所以境界现前时仍不得开悟。你要是有疑情、有话头、有正念,当无我的境界现前时,就会进入生命极深的洪流里,而得以开悟。然而当你正要进入时,就像回力球般,又把自我弹回来,无我的境界便再度消失了。因为我们是如此地不能厌凈一切佛境界,所以这个「大方便」力对我们产生不了效用。

  

  「须弥音天王,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解脱门。」我们要度一个众生,可能像常精进菩萨一样,一直跟着他上天堂或下地狱。你对一个人如此,同时也可对一切众生这般,所以当这人被你度成佛时,一切众生也都成佛了。当你发菩提心度众生时,亦即同时对四个阶段的众生发愿,此即发实质的愿而非空心的愿。实质的愿是对众生相了解清楚,将众生一起度,这是宏观的立场与心量,再加以运用善巧方便,故云:「得随诸众生永流转生死海。」菩萨发这样的愿,是乘愿再来,以愿力来此世间,教化、接引众生。

  

  「凈念眼天王,得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解脱门。」「忆念」和「思惟」不同,禅修、参禅是思,思惟修有一种动态感,禅修是一种正思惟,所以它是用心的。

  

  而「忆念」是用意根,是静态的,是让境界现前,以念佛来说,是让佛的境界现前,两者法门不同。参禅的下手处则是思惟,过程是置心一处。观照也好,思惟也好,就是把心放在一个地方,达到明心见性之效。

  

  念佛法门是忆念净土,令净土的境界现前,使一心不乱,看得清清楚楚,将生命与极乐世界相融合。故「忆念如来」是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令自性现前,与自性相融合。这两个法门很微妙,一个是令其现前,与之认同相交融;一个是思惟,把心安在那地方,自己突破,以忆念如来的念佛法门来调和众生行。

  

  「可爱乐普照天王,得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普」是穷尽之意,「门」是一切下手处,「陀罗尼」是总持,亦即为根本法门。总持有两个方法,一是严谨的修行,又称父性的修法;二为原则性修行,又称母性的修法。

  

  「陀罗尼海」指的是佛母型的修行法,它没有任何限制,故称根本法门,能生出一切法。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把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的观念放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一心不乱后,再把它回向到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你的目的,此即「普门陀罗尼海」。同样地,念「唵嘛呢叭咪吽」也一样。

  

  现在有很多学佛人,还没开始修就先订好目标了,所以修到最后,只有得到那个目标,结果变成相应法。佛教不是教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它要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充分发挥、充分展现,而不是订死在一个目标上。更何况有些人连目标都订错了!以致于颠倒梦想。

  

  「陀罗尼海」是一个法门,你若会修,它能穷尽一切,若不会修,它有局限,全在于你对它的认知正确与否。因为它能展开在各个不同的层面,而发生效用,所以说是「所流出解脱门」。

  

  「世间自在主天王,得能令众生值佛生信藏解脱门。」佛是觉悟,能令众生觉悟,并产生真正的信心曰:「值佛。」

  

  试问我们现在是否已产生了真正的信心?从事深入修行,却害怕投入。学佛人流行一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回西天。」大家在「投入」方面,产生了质疑。一般学佛很容易浮在最简单的层面上,若稍微深入去从事写经、整理录音带等功课,就有人反应:「学佛为什么要那么辛苦?」

  

  又如拜一堂「普贤行愿修证仪」要两、三小时,大家都怕了,纷纷打听:「有没有半个钟头的?」每天修半个钟头就想开悟成佛,那世尊十二年的苦行是怎么来的?要你多投入一点就做不到,可见信心有多难!只要花半年时间,把一卷经文的录音带整理成讲记,你愿不愿投入?有无信心?连这么简单的你都放不下,更何况身心的磨练……种种挣扎你受得了?所以「生信藏」并不容易。

  

  社会上发心布施金钱的人多,来学佛听经的人却犹如凤毛麟角,可见信心不容易!心理障碍若不先打破,信心难以建立。譬如基于过去习气使然,自己不愿投入的部分,在修行上更要克服它,不喜欢的必须把它做到很喜欢,这才是修行,如此才能改变生命本质。

  修行者只要把心性调整在正确的原点上,不管你这辈子修不修行,下辈子一定生如来家、得如来种。但是,调整在正确的原点上,谈何容易?这辈子你得先把自己改造一番。如何提升你的生命质量,得下一番功夫。这「信」里面是无量的宝藏,你要是不经过这番功夫把「信」启发出来,什么宝藏也得不到,有的只是一层虚伪的面纱。信心的建立不容易,各位要在这里多磨练,正法宝藏就在你面前,要深知耕耘、刻划自己的生命。

  

  这位世间自在主天王有能力使众生值佛,而产生真正的信,开发出无量的宝藏,这法门值得各位仔细思考。

  

  「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众生闻法信喜而出离解脱门。」能令众生听闻佛法之后,法喜充满。法喜是指闻法之后,在生命中产生震撼,而这震撼力能督促我们有魄力与勇气走上另外一条路。有了法喜的体会,对于学佛过程中的怀疑,能自己寻得解答,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已经在心理、身体、环境各方面产生变化,同时智慧也开始增长,这就是法喜!这样才会产生信心,相信自己即将脱胎换骨,这叫作法喜!当你的智慧一再增长,喜悦一再产生,信心坚强地建立后,那时要出离,绝对有信心。

  

  「乐思惟法变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萨调伏行如虚空无边无尽解脱门。」「生信藏」、「闻法信喜」、「入一切菩萨调伏行」,这三者正是佛、法、僧三个法门。

  

  错误的思惟叫妄心,而菩萨要调伏的正是我们的妄心!我们为了与人沟通及表达思想,往往要藉文字、名相来代表,当你说「是花」时,无明身相已经起了作用,那时你不知你已经无明着身。这种情况应如何调伏它,让它恢复本来面目?若问:「这是什么?」应该了知「这就是这个」。所以「调伏行」即在调伏这个我所看到的妄心。

  

  妄心…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四 遍凈天王众——顺境中,不好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