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遍凈天王衆——順境中,不好修行
複次 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衆生解脫道方便解脫門;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衆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脫門;寂靜德天王,得普嚴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脫門;須彌音天王,得隨諸衆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凈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衆生行解脫門;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脫門;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衆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衆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脫門;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脫門;變化幢天王,得觀衆生無量煩惱普悲智解脫門;星宿音妙莊嚴天王,得放光現佛叁輪攝化解脫門。
這一段是講遍凈天衆天王的法門。
「清淨慧名稱天王,得了達一切衆生解脫道方便解脫門。」「了達一切衆生解脫道」,是知一切衆生相,以及如何令其解脫。每個衆生習氣不同,若試著將四個階段的衆生心和習氣代進來,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求的解脫門不會一致。這些組合因素的不同,造成學佛的狀況及訴求目標不同。
繁榮期的人學佛,傾向慈悲法門;複蘇期的人,偏向尋求智慧的解脫;蕭條期的人學佛,比較趨向如何獲得事業上的利潤。這種種終生不同的訴求,如何藉種種方便接引他們進入解脫?此即「得了達一切衆生解脫道方便解脫門」。
「最勝見天王,得隨一切諸天衆所樂如光影普示現解脫門。」剛剛那個法門是度一切衆生,這個法門乃度一切天衆。天衆的福報都很大,所以順境多。然而一般人在順境中不會好好修行,因爲缺乏學佛的因緣。
我們都喜歡順境,像是夫妻好合、子女孝順、事業順利、身體健康……但你可知道,這些都是無常的!最勝見天王能在種種樂中,普示現無常,讓你了解佛法是什麼?並以此度一切天衆。如何令福報大的衆生警覺無常?在日常生活中,當煩惱出現,適時點破他的執著,這需要一等一的智慧。
「寂靜德天王,得普嚴凈一切佛境界大方便解脫門。」「一切佛境界」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根根塵塵都能覺悟。換言之,寂靜德天王窮盡了一切能覺悟的環境。「大方便」是種種善巧方便,「普嚴凈」是指你透過訓練之後,完成了目的。
在修行訓練時,我們往往會走向一個非常錯誤的路線,即是主、客二元對立的情況。我們常說:「不要站在此岸,應該要到彼岸。」很顯然地,這時你會發現有彼岸。可是當我們到達彼岸時,再回頭看看,有沒有此岸?假如到彼岸後還有此岸,那一岸就不是彼岸!因此,要將主、客二元對立綜合成統一體,在統一體裏,沒有主、客二元對立。
我們在求學過程中,一直有個目標可追求,但你可知道有目標可追求時,那個目標是假相。當你到達目標時,你才恍然大悟——沒有所謂目標的存在。我們一直有個幻境,以爲有個極樂世界可尋,這就如同《地藏經》上所雲,真真正正有個地獄。真的有極樂世界和地獄嗎?事實上,你現在這個心如果是分裂、對立的,你就是在娑婆世界;如果你這個心是統一、和諧自在的,這裏就是極樂世界。
而「大方便」,是讓你體驗到那個面目是什麼樣子,像水中月、鏡中像,不能說它是真實的,它只是個相而已,但我們的錯覺卻常以爲看到「相」,就是看到「實體」。這水中月、鏡中像就是讓我們去感受的那個部分,此即「大方便」的所在。讓我們在進行中意會真實的部分,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開悟的機會,但爲何還沒開悟?因爲我們沒有提疑情、參話頭,所以境界現前時仍不得開悟。你要是有疑情、有話頭、有正念,當無我的境界現前時,就會進入生命極深的洪流裏,而得以開悟。然而當你正要進入時,就像回力球般,又把自我彈回來,無我的境界便再度消失了。因爲我們是如此地不能厭凈一切佛境界,所以這個「大方便」力對我們産生不了效用。
「須彌音天王,得隨諸衆生永流轉生死海解脫門。」我們要度一個衆生,可能像常精進菩薩一樣,一直跟著他上天堂或下地獄。你對一個人如此,同時也可對一切衆生這般,所以當這人被你度成佛時,一切衆生也都成佛了。當你發菩提心度衆生時,亦即同時對四個階段的衆生發願,此即發實質的願而非空心的願。實質的願是對衆生相了解清楚,將衆生一起度,這是宏觀的立場與心量,再加以運用善巧方便,故雲:「得隨諸衆生永流轉生死海。」菩薩發這樣的願,是乘願再來,以願力來此世間,教化、接引衆生。
「凈念眼天王,得憶念如來調伏衆生行解脫門。」「憶念」和「思惟」不同,禅修、參禅是思,思惟修有一種動態感,禅修是一種正思惟,所以它是用心的。
而「憶念」是用意根,是靜態的,是讓境界現前,以念佛來說,是讓佛的境界現前,兩者法門不同。參禅的下手處則是思惟,過程是置心一處。觀照也好,思惟也好,就是把心放在一個地方,達到明心見性之效。
念佛法門是憶念淨土,令淨土的境界現前,使一心不亂,看得清清楚楚,將生命與極樂世界相融合。故「憶念如來」是讓我們恢複本來面目,令自性現前,與自性相融合。這兩個法門很微妙,一個是令其現前,與之認同相交融;一個是思惟,把心安在那地方,自己突破,以憶念如來的念佛法門來調和衆生行。
「可愛樂普照天王,得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脫門。」「普」是窮盡之意,「門」是一切下手處,「陀羅尼」是總持,亦即爲根本法門。總持有兩個方法,一是嚴謹的修行,又稱父性的修法;二爲原則性修行,又稱母性的修法。
「陀羅尼海」指的是佛母型的修行法,它沒有任何限製,故稱根本法門,能生出一切法。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把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的觀念放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一心不亂後,再把它回向到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你的目的,此即「普門陀羅尼海」。同樣地,念「唵嘛呢叭咪吽」也一樣。
現在有很多學佛人,還沒開始修就先訂好目標了,所以修到最後,只有得到那個目標,結果變成相應法。佛教不是教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它要讓我們的生命能量充分發揮、充分展現,而不是訂死在一個目標上。更何況有些人連目標都訂錯了!以致于顛倒夢想。
「陀羅尼海」是一個法門,你若會修,它能窮盡一切,若不會修,它有局限,全在于你對它的認知正確與否。因爲它能展開在各個不同的層面,而發生效用,所以說是「所流出解脫門」。
「世間自在主天王,得能令衆生值佛生信藏解脫門。」佛是覺悟,能令衆生覺悟,並産生真正的信心曰:「值佛。」
試問我們現在是否已産生了真正的信心?從事深入修行,卻害怕投入。學佛人流行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叁年,佛回西天。」大家在「投入」方面,産生了質疑。一般學佛很容易浮在最簡單的層面上,若稍微深入去從事寫經、整理錄音帶等功課,就有人反應:「學佛爲什麼要那麼辛苦?」
又如拜一堂「普賢行願修證儀」要兩、叁小時,大家都怕了,紛紛打聽:「有沒有半個鍾頭的?」每天修半個鍾頭就想開悟成佛,那世尊十二年的苦行是怎麼來的?要你多投入一點就做不到,可見信心有多難!只要花半年時間,把一卷經文的錄音帶整理成講記,你願不願投入?有無信心?連這麼簡單的你都放不下,更何況身心的磨練……種種掙紮你受得了?所以「生信藏」並不容易。
社會上發心布施金錢的人多,來學佛聽經的人卻猶如鳳毛麟角,可見信心不容易!心理障礙若不先打破,信心難以建立。譬如基于過去習氣使然,自己不願投入的部分,在修行上更要克服它,不喜歡的必須把它做到很喜歡,這才是修行,如此才能改變生命本質。
修行者只要把心性調整在正確的原點上,不管你這輩子修不修行,下輩子一定生如來家、得如來種。但是,調整在正確的原點上,談何容易?這輩子你得先把自己改造一番。如何提升你的生命質量,得下一番功夫。這「信」裏面是無量的寶藏,你要是不經過這番功夫把「信」啓發出來,什麼寶藏也得不到,有的只是一層虛僞的面紗。信心的建立不容易,各位要在這裏多磨練,正法寶藏就在你面前,要深知耕耘、刻劃自己的生命。
這位世間自在主天王有能力使衆生值佛,而産生真正的信,開發出無量的寶藏,這法門值得各位仔細思考。
「光焰自在天王,得能令一切衆生聞法信喜而出離解脫門。」能令衆生聽聞佛法之後,法喜充滿。法喜是指聞法之後,在生命中産生震撼,而這震撼力能督促我們有魄力與勇氣走上另外一條路。有了法喜的體會,對于學佛過程中的懷疑,能自己尋得解答,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已經在心理、身體、環境各方面産生變化,同時智慧也開始增長,這就是法喜!這樣才會産生信心,相信自己即將脫胎換骨,這叫作法喜!當你的智慧一再增長,喜悅一再産生,信心堅強地建立後,那時要出離,絕對有信心。
「樂思惟法變化天王,得入一切菩薩調伏行如虛空無邊無盡解脫門。」「生信藏」、「聞法信喜」、「入一切菩薩調伏行」,這叁者正是佛、法、僧叁個法門。
錯誤的思惟叫妄心,而菩薩要調伏的正是我們的妄心!我們爲了與人溝通及表達思想,往往要藉文字、名相來代表,當你說「是花」時,無明身相已經起了作用,那時你不知你已經無明著身。這種情況應如何調伏它,讓它恢複本來面目?若問:「這是什麼?」應該了知「這就是這個」。所以「調伏行」即在調伏這個我所看到的妄心。
妄心…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四 遍凈天王衆——順境中,不好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