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無量光天王衆——什麼是覺悟?覺悟什麼?如何覺悟?
複次,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清淨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應海一切衆生喜樂藏解脫門;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衆生福德力解脫門;最勝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虛空清淨解脫門;可愛樂凈妙音天王,得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解脫門;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經劫住演說一切地義及方便解脫門;演莊嚴音天王,得一切菩薩從兜率天空沒下生時大供養方便解脫門;甚深光音天王,得觀察無盡神通智慧海解脫門;廣大名稱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解脫門;最勝淨光天王,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解脫門。
可愛樂光明天王是少光天的天主,「光天」是智慧、光明、自在。從這裏來了解每一位天王所得到的解脫門是怎樣的情況:
「可愛樂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靜樂而能降現消滅世間苦解脫門。」這個法門可以從兩方面來了解:「受寂靜樂」是自受用,學佛人首先得有所受用,即在此處;「能降現」是他受用,能利益別人讓他人受用,以消滅世間苦。故自受用、他受用皆有之。
「寂靜樂」是指你能體會到本然的狀態——當你高興的時候,手舞足蹈地把生命本然的狀態完全顯現出來;當你悲哀的時候,則徹底沈入深沈的怆痛中。寂靜樂有一種現象,宛如小孩子般的純真。但小孩子的情緒是無知的,他會受外境影響,但修行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當塵境沖擊我們時,你是帶著一種生命感去感受它,而我們的心不會被塵境帶出去。
一般的凡夫,心與生命是被塵境所轉,所以一陣狂歡後,會感到十分疲乏;憂傷之後,更加倦怠。因此,高興與悲傷對他的生命能量而言,都是一種耗損。
我們能否在情境出現時,將之轉爲內在的質素,去感受它。譬如當別人贊歎你的發心,饒益衆生的善行時,你若感到得意忘形,便是被塵境所轉;若觀照自己,因爲做了某些事而饒益衆生,你會分享到衆生的喜悅,這時你是走在生命的洪流裏,會與那些受益的衆生相應,如此才能享受寂靜之樂。情境只是引導我們深入其中的契機,好比汽車的引擎要藉由鑰匙才能發動,之後還得靠自己的行動才能産生作用。
寂靜樂不是「內守幽閑」,真正的內守幽閑是我們在整個生命洪流中,能掌握住核心的部分,自己一方面用全生命投入去享受這種樂趣,又能將之分享他人,這是一種相當高的成就,在佛法上,它是一種訓練的完成。將我們錯誤的反應形態轉變爲正確的反應形態後,如何將正確的人生觀分享給世間?這可分兩部分來談:
一、分享別人:讓別人也能與你一樣用正確的態度立場,接受外面的塵境,把自己安住在寂靜樂裏。
二、將自己一根的成就,擴大變成六根同時成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用錯誤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方式。
這個法門包括教導別人,並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在修學的過程後,若能達到可愛樂光明王此法門的境界,就相當高且圓融了。
「清淨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應海一切衆生喜樂藏解脫門。」「大悲心相應海」是自受用,「一切衆生喜樂藏」是他受用。
「大悲心」有兩個意義:一指自己境界的廣大,二指饒益衆生的宏願很深。「悲」有恻隱之心、憐憫之義。看到有人受苦受難,産生救度之心,然而即使你救度一切世間衆生,也僅止于慈悲心的範疇,還不算大悲心。佛門中,凡是講「大」或「普」,其意義就不一樣。大悲心是清淨、平等,沒有動機的善行。
救人是本分,當有人發起慈悲心欲救任何人,有這個動機表示你的內心還有個「不救人」的影子。當那個純潔的動機成爲轉化你生命的因素,而不僅止于動機時,那才是真正的菩薩。
所謂救苦救難觀世音,並非有個人發願要救度一切衆生,而是在我們的生命因素中有個救苦救難的性德,我們現在發願,取得了這個動機。這個動機與我的性德相應,而只存在了因素,沒有了動機,這就是恢複本來面目。在此前提下,你救人乃是理所當然,到這時才叫大悲心。這時候成就了,就叫「大悲心相應海」,你與衆生就無二無別。
故佛法修學不論發任何願,都要把它從意識形態轉化成生命中的因素,變成你的性德,這時這大悲心的「大」字才能彰顯出其意義,到這時,盡虛空遍法界都能相應。
至于「一切衆生喜樂藏」是什麼呢?拔衆生之苦曰悲,予衆生樂曰慈。「藏」是含藏、寶庫之義。「喜樂藏」是指喜樂的根源,喜樂的根源來自去除衆生的憂懼。恐懼從得失心而來,因爲患得患失,故有恐懼,而恐懼是一切痛苦煩惱的來源。爲何會有競爭、得失、恐懼呢?因爲資源的有限,尤以時間的資源最有限。
佛法要從根源處幫我們解開,讓我們不必把生命的觀念封閉在有限的片斷中,而要由這個片斷開展成無限、連續性的,如此便可放下得失心、競爭心,也就不會有恐懼感了。一切苦難遠離,身心自在,這就叫「喜樂藏」。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要感受佛法的精神與情操,當你的境界能達到這個地步,又能令衆生獲得最高的喜樂時,就會發現自己的喜樂源源不斷産生。
「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衆生福德力解脫門。」「一念中普現無邊劫」是時間觀念。華嚴術語稱「念劫同攝」,一念能攝無邊劫,即普現無邊劫能在一念中完成。
今天有機會聽聞《華嚴經》,你要是用心可以感受到,我們是以何因緣得以聽此《華嚴經》?很多人聽個一回便聽不下去,認爲艱澀難懂,也有人聽了幾次聽出味道來,開始産生一種沈思。可曾思惟,爲何你聽得下去?爲何你今天能坐在這裏聽經?我們在過去無量劫以來,已種無量善根,絕非偶然所種善根而已!當你這麼思惟一念時,是不是「一念中普現無邊劫」?
「一切衆生福德力」,菩薩因爲願力所致,能在一念中見到一切衆生的福德狀況。你要是具有普現無邊劫,見一切衆生福德力時,就能心照不宣,具大方便力了。
「最勝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壞一切世間皆悉如虛空清淨解脫門。」「普」是窮盡,「使」不作動詞,是能知悉之義。其義爲能知悉這個世間的成住壞空,皆如虛空清淨。
我們講成、住、壞、空,通常是指世間的現象。這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們並沒有留意,卻容易著重在它的曆史事項上。何謂曆史事項?譬如我買花、供佛,謝了就扔掉,這是叁件事叫曆史事項,但是你可曾思惟,是何因素促使它們連接起來?
又如你們今天在此聽經,這是曆史事項,可是你爲何從家裏來到道場聽經?你只是隱約知道有股力量吸引你來此,這股力量就是「存在的本然現象」。而我們所記得的都是「存在的曆史現象」!對于曆史現象,你總以爲它是真的存在過,其實它是虛幻的,是世間法、有爲法;而引你來的那股力量是出世間法、無爲法。你何以來此?雖有很多因素,但綜合的因素是——你與佛有緣,而這個緣是無量無邊劫以來,種種因素的綜合體,那才是存在的本然現象。每個人生命構成的因素不同,那些不同的因素在生活中導引,形成不同的軌迹,那就是生命的本然現象。
很少人會察覺到生命的本然現象。一般人所知道、所重視的是在這軌迹中所發生的所謂「重要事件」,而這些「事件」或許對你有意義,對別人卻未必是真的。而在生命存在的本然現象的整個過程中,你經常有機會與別人交叉,所以當你把生命因素一直調整到最佳狀態時,每個人都一樣,那時就不是交叉而過,而是人人本一體了。
當你能了解那本然現象的變化,就能掌握生命的洪流。以本然的事項來看曆史事項,世事如幻化,一切如夢幻泡影,則一切成、住、壞、空,就如同虛空般清淨了,又有什麼可執著的呢?
「可愛樂凈妙音天王,得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解脫門。」「愛」是喜愛,不同于貪欲。「樂」是歡喜,對我們産生吸引力。「信」是自己啓發的信心,「受」乃受持。
一切聖人法,包括世出世間法,在佛教徒來說,往往有個頑固的法執,認爲只有釋迦牟尼佛達到佛的最高境界,其它無人比得上。
世尊能達到最高境界有一種條件是別人所不及的,他不只在修行的境界達到最高,他的福報也達到最高,所以佛是福慧兩足尊。在印度,智慧與世尊等高之人,從世尊以來最少有兩千人,但這些人的福報不如世尊的圓滿。學佛者要抓住一個原則——生命的洪流能充分普遍展開,不僅學習世尊的福報,也要學習世尊的智能,這才是「得愛樂信受一切聖人法」。
「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經劫住演說一切地義及方便解脫門。」「劫」是最長的時間單位,「經劫」是無量劫之義。換言之,在任何時間能演說一切法義及種種方便。法義是根本,方便是善巧變化。弘法講經者,視聽衆對象之不同,所舉例子的因應方法亦不同,謂之「方便」。
「演莊嚴音天王,得一切菩薩從兜率天宮沒下生時大供養方便解脫門。」在座各位,能否發心修行或講經弘法?如果現在沒有時間修行,聽到有人發心出來弘法,你便護持他,對他來講是從兜率天宮沒下生人間,你要起大供養方便護持他,此法門是大家都可修的。大供養的「大」是平等之義,只要有人發心弘法,你就能以平等心發願護持,這是很了不起的修行。
「甚深光音天王,得觀察無盡神通智慧海解脫門。」「神通」是一種能力。智慧海的「海」與「藏」皆有泉源、寶庫之義,能不斷産生智慧。修智慧,不要只修一比一的智慧,而要修智慧海的智慧。一比一是世間法,學了一樣就只懂得一…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五 無量光天王衆——什麼是覺悟?覺悟什麼?如何覺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