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五 无量光天王众——什么是觉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无量光天王众——什么是觉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可爱乐凈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空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广大名称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解脱门;最胜净光天王,得如来往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解脱门。

  

  可爱乐光明天王是少光天的天主,「光天」是智慧、光明、自在。从这里来了解每一位天王所得到的解脱门是怎样的情况:

  

  「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恒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这个法门可以从两方面来了解:「受寂静乐」是自受用,学佛人首先得有所受用,即在此处;「能降现」是他受用,能利益别人让他人受用,以消灭世间苦。故自受用、他受用皆有之。

  

  「寂静乐」是指你能体会到本然的状态——当你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地把生命本然的状态完全显现出来;当你悲哀的时候,则彻底沉入深沉的怆痛中。寂静乐有一种现象,宛如小孩子般的纯真。但小孩子的情绪是无知的,他会受外境影响,但修行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当尘境冲击我们时,你是带着一种生命感去感受它,而我们的心不会被尘境带出去。

  

  一般的凡夫,心与生命是被尘境所转,所以一阵狂欢后,会感到十分疲乏;忧伤之后,更加倦怠。因此,高兴与悲伤对他的生命能量而言,都是一种耗损。

  

  我们能否在情境出现时,将之转为内在的质素,去感受它。譬如当别人赞叹你的发心,饶益众生的善行时,你若感到得意忘形,便是被尘境所转;若观照自己,因为做了某些事而饶益众生,你会分享到众生的喜悦,这时你是走在生命的洪流里,会与那些受益的众生相应,如此才能享受寂静之乐。情境只是引导我们深入其中的契机,好比汽车的引擎要藉由钥匙才能发动,之后还得靠自己的行动才能产生作用。

  

  寂静乐不是「内守幽闲」,真正的内守幽闲是我们在整个生命洪流中,能掌握住核心的部分,自己一方面用全生命投入去享受这种乐趣,又能将之分享他人,这是一种相当高的成就,在佛法上,它是一种训练的完成。将我们错误的反应形态转变为正确的反应形态后,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分享给世间?这可分两部分来谈:

  

  一、分享别人:让别人也能与你一样用正确的态度立场,接受外面的尘境,把自己安住在寂静乐里。

  

  二、将自己一根的成就,扩大变成六根同时成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用错误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方式。

  

  这个法门包括教导别人,并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后,若能达到可爱乐光明王此法门的境界,就相当高且圆融了。

  

  「清净妙光天王,得大悲心相应海一切众生喜乐藏解脱门。」「大悲心相应海」是自受用,「一切众生喜乐藏」是他受用。

  

  「大悲心」有两个意义:一指自己境界的广大,二指饶益众生的宏愿很深。「悲」有恻隐之心、怜悯之义。看到有人受苦受难,产生救度之心,然而即使你救度一切世间众生,也仅止于慈悲心的范畴,还不算大悲心。佛门中,凡是讲「大」或「普」,其意义就不一样。大悲心是清净、平等,没有动机的善行。

  

  救人是本分,当有人发起慈悲心欲救任何人,有这个动机表示你的内心还有个「不救人」的影子。当那个纯洁的动机成为转化你生命的因素,而不仅止于动机时,那才是真正的菩萨。

  

  所谓救苦救难观世音,并非有个人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而是在我们的生命因素中有个救苦救难的性德,我们现在发愿,取得了这个动机。这个动机与我的性德相应,而只存在了因素,没有了动机,这就是恢复本来面目。在此前提下,你救人乃是理所当然,到这时才叫大悲心。这时候成就了,就叫「大悲心相应海」,你与众生就无二无别。

  

  故佛法修学不论发任何愿,都要把它从意识形态转化成生命中的因素,变成你的性德,这时这大悲心的「大」字才能彰显出其意义,到这时,尽虚空遍法界都能相应。

  

  至于「一切众生喜乐藏」是什么呢?拔众生之苦曰悲,予众生乐曰慈。「藏」是含藏、宝库之义。「喜乐藏」是指喜乐的根源,喜乐的根源来自去除众生的忧惧。恐惧从得失心而来,因为患得患失,故有恐惧,而恐惧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来源。为何会有竞争、得失、恐惧呢?因为资源的有限,尤以时间的资源最有限。

  

  佛法要从根源处帮我们解开,让我们不必把生命的观念封闭在有限的片断中,而要由这个片断开展成无限、连续性的,如此便可放下得失心、竞争心,也就不会有恐惧感了。一切苦难远离,身心自在,这就叫「喜乐藏」。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要感受佛法的精神与情操,当你的境界能达到这个地步,又能令众生获得最高的喜乐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喜乐源源不断产生。

  

  「自在音天王,得一念中普现无边劫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一念中普现无边劫」是时间观念。华严术语称「念劫同摄」,一念能摄无边劫,即普现无边劫能在一念中完成。

  

  今天有机会听闻《华严经》,你要是用心可以感受到,我们是以何因缘得以听此《华严经》?很多人听个一回便听不下去,认为艰涩难懂,也有人听了几次听出味道来,开始产生一种沉思。可曾思惟,为何你听得下去?为何你今天能坐在这里听经?我们在过去无量劫以来,已种无量善根,绝非偶然所种善根而已!当你这么思惟一念时,是不是「一念中普现无边劫」?

  「一切众生福德力」,菩萨因为愿力所致,能在一念中见到一切众生的福德状况。你要是具有普现无边劫,见一切众生福德力时,就能心照不宣,具大方便力了。

  

  「最胜念智天王,得普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如虚空清净解脱门。」「普」是穷尽,「使」不作动词,是能知悉之义。其义为能知悉这个世间的成住坏空,皆如虚空清净。

  

  我们讲成、住、坏、空,通常是指世间的现象。这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们并没有留意,却容易着重在它的历史事项上。何谓历史事项?譬如我买花、供佛,谢了就扔掉,这是三件事叫历史事项,但是你可曾思惟,是何因素促使它们连接起来?

  

  又如你们今天在此听经,这是历史事项,可是你为何从家里来到道场听经?你只是隐约知道有股力量吸引你来此,这股力量就是「存在的本然现象」。而我们所记得的都是「存在的历史现象」!对于历史现象,你总以为它是真的存在过,其实它是虚幻的,是世间法、有为法;而引你来的那股力量是出世间法、无为法。你何以来此?虽有很多因素,但综合的因素是——你与佛有缘,而这个缘是无量无边劫以来,种种因素的综合体,那才是存在的本然现象。每个人生命构成的因素不同,那些不同的因素在生活中导引,形成不同的轨迹,那就是生命的本然现象。

  

  很少人会察觉到生命的本然现象。一般人所知道、所重视的是在这轨迹中所发生的所谓「重要事件」,而这些「事件」或许对你有意义,对别人却未必是真的。而在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的整个过程中,你经常有机会与别人交叉,所以当你把生命因素一直调整到最佳状态时,每个人都一样,那时就不是交叉而过,而是人人本一体了。

  

  当你能了解那本然现象的变化,就能掌握生命的洪流。以本然的事项来看历史事项,世事如幻化,一切如梦幻泡影,则一切成、住、坏、空,就如同虚空般清净了,又有什么可执着的呢?

  

  「可爱乐凈妙音天王,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解脱门。」「爱」是喜爱,不同于贪欲。「乐」是欢喜,对我们产生吸引力。「信」是自己启发的信心,「受」乃受持。

  

  一切圣人法,包括世出世间法,在佛教徒来说,往往有个顽固的法执,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达到佛的最高境界,其它无人比得上。

  

  世尊能达到最高境界有一种条件是别人所不及的,他不只在修行的境界达到最高,他的福报也达到最高,所以佛是福慧两足尊。在印度,智慧与世尊等高之人,从世尊以来最少有两千人,但这些人的福报不如世尊的圆满。学佛者要抓住一个原则——生命的洪流能充分普遍展开,不仅学习世尊的福报,也要学习世尊的智能,这才是「得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

  

  「善思惟音天王,得能经劫住演说一切地义及方便解脱门。」「劫」是最长的时间单位,「经劫」是无量劫之义。换言之,在任何时间能演说一切法义及种种方便。法义是根本,方便是善巧变化。弘法讲经者,视听众对象之不同,所举例子的因应方法亦不同,谓之「方便」。

  

  「演庄严音天王,得一切菩萨从兜率天宫没下生时大供养方便解脱门。」在座各位,能否发心修行或讲经弘法?如果现在没有时间修行,听到有人发心出来弘法,你便护持他,对他来讲是从兜率天宫没下生人间,你要起大供养方便护持他,此法门是大家都可修的。大供养的「大」是平等之义,只要有人发心弘法,你就能以平等心发愿护持,这是很了不起的修行。

  

  「甚深光音天王,得观察无尽神通智慧海解脱门。」「神通」是一种能力。智慧海的「海」与「藏」皆有泉源、宝库之义,能不断产生智慧。修智慧,不要只修一比一的智慧,而要修智慧海的智慧。一比一是世间法,学了一样就只懂得一…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五 无量光天王众——什么是觉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