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五 無量光天王衆——什麼是覺悟?覺悟什麼?如何覺悟?▪P2

  ..續本文上一頁樣,沒學的就不知道,這不叫智慧。神通智慧,人人俱有之,譬如擅養蘭者,能把蘭花養得很好,此謂之神通;乃至醫生治病,水電工修複,亦可說是神通的一種能力。

  

  「智慧海」是懂得抓住一個核心,通了以後一切都能通達,這位天王的智慧海能展現無限神通。

  

  「廣大名稱天王,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解脫門。」「佛功德海」是指覺悟的殊勝境界與過程,「功德」的定義是趨向于覺悟的目標所累積的資糧。學佛的目標就是要覺悟、大徹大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凡是能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前,所累積的資糧都叫功德,其它只能稱之福德。「得一切佛功德」,即是得一切覺悟。在具足這些資糧後,就要開始做利他的工作,此謂之「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

  

  「最勝淨光天王,得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解脫門。」「如來」是自性,「往昔誓願力」是我們的性德,這些都是本來具足,只因迷惑顛倒而不自知。唯有啓發自性的性德,才能發出真正的信心與了解。我們從解門只能了解經文的意義,唯有從行門中實踐,才能獲得實際的利益。

  

  爾時,可愛樂光明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天衆,而說頌言:

  

  無念如來昔所行 承事供養無邊佛

  如來信心清淨業 以佛威神今悉見

  從文義上講,我用本具的信心,以清淨的身、口、意叁業,承事供養無量無邊佛,我今以佛威神力皆能了解。從法義上講,我憶念思惟自性的本來狀況,親近無量無邊的覺悟。自性本身是覺悟的,衆生因迷惑顛倒,故有覺與不覺之分,佛于如來則爲一體。

  

  這兩句偈的意義是,我思念自性與覺悟是一體的,因爲無明而遠離了自性,今藉覺悟的因緣力,才得以徹底明了。

  

  佛身無相離衆垢 恒住慈悲哀愍地

  世間憂患悉使除 此是妙光之解脫

  佛身有相則濁,無相方能離衆垢。佛身是覺悟的本體,覺悟的本體乃無形無相,不沾染任何意識形態,所以能離衆垢。「垢」即是一種意識形態。

  

  「住」,常住也。覺悟的本體慈悲,佛身與「慈悲哀愍地」是一體的。當這樣的情境相應時,已離開世間的憂患恐懼了。這是性宗的表達法,以積極面來說法。性宗的語言文字偏于「立」,空宗的語言文字偏向「破」。

  

  佛法廣大無涯際 一切剎海于中現

  如其成壞各不同 自在音天解脫力

  覺悟的法無所不在,不論何處皆可出現,它是因應每位衆生的根器、因緣力而出現。所以心靈工程學中,每人的心靈方程式各不同,隨著各人的成就,每一階段的心靈方程式應隨之調整。

  

  佛神通力無與等 普現十方廣大剎

  悉令嚴凈常現前 勝念解脫之方便

  覺悟的因緣力沒有其它可比擬,窮盡一切空間,覺悟的因緣皆可現前,這是勝念智天王的解脫門。

  

  如諸剎海微塵數 所有如來鹹敬奉

  聞法離染不唐捐 此妙音天法門用

  像那麼多剎海的佛剎都磨成極微塵,所有的如來,我一一供養。這裏用相來表達根本法義,換言之,如來是自性,自性有無數的性德,每一個性德皆能守護受持。「聞法離染不唐捐」,自性的性德皆掌握得住,就能離開意識形態,不加上不必要的迷彩,這樣所獲的功德就不會白費。

  

  佛于無量大劫海 說地方便無倫匹

  所說無邊無有窮 善思音天知此義

  佛于一切時中,說法方便無人可比擬。「所說無邊無有窮」,這種文字在《華嚴經》中常出現,無邊無盡即是合一之義。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可是約體而言是一。

  

  覺悟這件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以善巧方便來出現,不一定用一法或一義,我們在一切聖人法中,能否多修學?有些人對別人的法都很排斥。玄裝大師到印度時,還有提婆的法,直到二十世紀也仍有它的信徒,可見他們在某一方面是有所成就的。我們要打開心量,接受真正的法,此爲弘揚正法,不要用我們的意識形態扭曲聖人的真正意義。

  

  如來神變無量門 一念現于一切處

  降神成道大方便 此莊嚴音之解脫

  自性有種種的變化,一念之間能普現于一切處。

  

  任何解脫門都有個共同點,即無意形態的汙染。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各種觀念,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而修行就是要破除各種意識形態的汙濁。

  威力所持能演說 及現諸佛神通事

  隨其根欲悉令凈 此光音天解脫門

  「威力」是因緣力,因緣力的成就能現出種種覺悟,這種變化是真成就。佛法中講智慧成就叫「神通」,定力成就叫「變化」。定力成就的變化沒什麼作用,慧力的神通才有成就。

  

  春秋時代魯班的工巧技藝衆所皆知,他用木片做了一只喜鵲,能在空中飛翔叁天而不掉下來,故魯班以此自得。而墨子是位實用主義者,認爲與其以木片做喜鵲在空中飛翔,不如發明木輪,令車子承載百千斤之重仍得以運行,這還來得實用。墨子強調技巧要有用,不實用則無用。

  

  變化亦有二用。定力所顯的變化有十八種:飛騰虛空、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有中變無、無中變有,這種變化力只是向人炫耀,不能利益衆生。智能本身的變化能産生一種成就,故神通有很多種,如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在某一標的上産生實質結果,漏盡通則是更大的成就。

  

  因緣力的結合能顯示覺悟的種種變化,隨衆生的根欲,所追求的目標,都能令他得到清淨、解脫。學佛者的清淨是指不依賴外緣,自己能獨立自在,既不是建立在事業成就上,也不依附在別人對你的贊歎,也非其它種種因緣稱著的那種滿足,所以這自在是寂靜樂。

  

  如來智慧無邊際 世中無等無所著

  慈心應物普現前 廣大名天悟斯道

  自性的智慧沒有邊際,因爲自性是總體的,充滿在宇宙、法界、虛空之中。世間法的一切都只是部分的、分裂的,而且彼此對立,互相排斥。自性的性德能在慈心展現時應物普現,這是廣大名天王所悟得的解脫門。

  

  佛昔修習菩提行 供養十方一切佛

  一一佛所發誓心 最勝光聞大歡喜

  佛是覺悟,覺悟要有一個覺悟的本體,這覺悟的人在往昔修行覺悟的大道,供養一切已覺悟的人,在一切已覺悟的人的那個地方,發廣大誓願心,這是最勝光天王所得的解脫門。

  然而覺悟的本體又如何說呢?覺悟之前行菩提行,供養十方一切覺悟的本體,意即在所有一切令我覺悟的地方,我都能一再回味。譬如聽經、整理錄音帶,當到達某個你很有感受的段落,就應該多感受幾次,不要草草過去,必須專注,將它深化,成爲生命中的因素。如果每一次都能這樣,就是「供養十方一切覺悟的本體」。我應如何進入覺悟的境界?以及透過什麼方法覺悟?若能經常訓練,使之熟練,將來遇到任何境界現前,就容易覺悟。

  

  覺悟的本體涉及叁個重點:覺悟爲何?覺悟什麼?如何覺悟?

  

  要能覺悟,首先必須學習覺悟的行爲,即菩提行,也就是心靈的方程式。在調整的過程中,如何嘗試?如何實踐?如何訓練?當你捕捉到覺悟是什麼,就知道如何覺悟了。

  

  當你一再深化思考,善用其心就是覺悟之道。因爲每一處你曾覺悟過的地方,你都能用心體會,面對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二六時中一切人、事、時、地、物,一切境界都能持有高度的警覺心,隨時都要覺悟!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五 無量光天王衆——什麼是覺悟?覺悟什麼?如何覺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