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廣果天王衆——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複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衆生根爲說法斷疑解脫門;凈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樂寂靜天王,得于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樂旋慧天王,得爲一切衆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衆生出要法解脫門;廣大清淨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衆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這一段說明十位天王所修法門。在開始講本文之前,有兩個關鍵點向大家說明:
一、前面所講的是他化自在天王,這裏是化樂天王。從本段即開始進入《華嚴經》文中的「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旋澓性形式。
二、所謂「解脫門」,即是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解脫門也是到彼岸。「到彼岸」以後與「在此岸」,有一個關鍵在此要弄清楚:
我們站在此岸望彼岸,可到達的法門有八萬四千種。若已站在彼岸來望此岸,則法門只有一個。所以從彼岸來看法門,任何法門都可到彼岸,它的唯一法門就是解脫門。
解脫門有個圓融義,在已解脫的人來看,一切法門是一切平等。所以站在天王的立場看法門,門門相同;以我們的立場來看天王,卻是門門不同。雖然每一位天王都有其法門,但是站在天王的立場來看,法門沒有不同,因爲都到彼岸了,表示一切成就了。同樣地,看解脫的境界,他已經到解脫的境界了,用任何方法都無所謂。
由此來看,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當他肯用心投入,凡事都能很快進入情況,因爲他已通達、抓到做事的要領,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他了。世上傑出的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等,到達某一個層次以上後,對人生觀的練達幾乎都一樣,因爲他們已經到彼岸了,都已獲得解脫。所以在我們修學的過程中,不管所修的法門爲何,關鍵在于能否從這法門得到解脫。
這裏所要介紹的解脫法門雖然很多,但以彼岸的立場來看,只有一門。
「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衆生根爲說法斷疑解脫門。」「普」是窮盡之義。窮盡一切衆生來觀其根器,爲每一位衆生說法斷疑。
現在學佛的衆生不容易斷疑,有人很認真做功課,但在做功課之時,能否斷疑?又如何斷疑?你要能去求證你對佛法的認知。世尊所講的你能體驗多少?體驗一分是一分,那個體驗是你的見性之見,你印證經文要具足信心,而不能遲疑。
衆生的根器有上中下的不同,衆生之疑,亦有上中下之差異。最粗魯的疑,當然是不信,但那些不信的人回過頭來,可能比信的人還要投入,只是他現在未進門,尚未了解佛法的真谛,所以目前不能接受,不是不信。反觀有些人天天做功課仍煩惱不斷,這也是一種疑。另外有些人看起來很精進,其實只是一種宗教狂熱、偶像崇拜,這種疑就很難斷了。所以如何斷疑?
在修學的過程中,要隨時提醒自己,讓自己精進,這樣你就會發現你是可愛樂的。你經常在進步,每到一個階段,便發現自己在求證些什麼,經常有突破性的進展,那你的疑就會愈來愈斷,信心就愈來愈堅定。所以學佛、做功課,千萬不要浮于表面上的應付,應該透過功課,將心境展現出來。
這位天王能借著爲衆生說法斷疑,使自己得到解脫。
「凈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隨憶念可以見佛,這是說我們自心只要一動心念,想要覺悟,就能覺悟。覺悟什麼呢?譬如看到花,你覺悟到了什麼?導入因果也好,導入因緣法也好,都是覺悟。
智慧有叁個條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緣法,通達性空。無論導入哪邊,都是覺悟!六根接觸六塵,你能否悟到什麼?或者藉此體會到空性,這都是覺悟,即「隨憶念令見佛」。
這個法門就是念念清楚分明,覺悟的情境有高低大小,除了深信因果,明了因緣法,通達空性外,你是否具足了解性,具備高度警覺性,具有醒悟的能力?除了自己照亮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外,是否也能照亮一切衆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全生命去投入,就會有六相十八種的震撼。學佛要全方位地投入,學佛更要改善生命的本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任何一根都能帶動我們的生命,故一位自在的人,他的生命必然多采多姿,隨時展現其自在解脫的一面。
「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這個法門比較趨向理性。「法性平等」是從哪裏看呢?理上說法界平等,但要從相上印證,才能理事無礙。通常我們在「理」上的認知只是腦筋的一部分,「事」上的那一部分,往往是觸動我們生命活力的根本。譬如知識分子常會遇到一些事件,在「理」上你能講,在「事」上卻在曆練你是否能知行合一。知識分子有一種矜持,他要把理想推展出去,但那只是理法界而已,故有些人高唱男女平等,可是他的家裏卻仍不平等。所以有些情況是在「事」相上,要用心量的部分真正去體驗,不是僅止于說說而已。
所以這裏講「法性平等無所依」以事相來曆練我們。這法門是很冷靜、很理智的,非常的克製,一步一步在行進,在事與事之間,能事事無礙,才叫解脫。
「法性平等無所依」是說理能獨立,事也能推動。若事能推動,理能並行,到了圓熟狀況時,論事不必論理,那就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了。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自在智慧幢天王,一切世間法都了知,且在一念中安立。世間法的了知,其實不難,有很多法可以去訓練;而出世間法只有一法,可是很難試驗、訓練。
出世間法只有簡單的一個方法,即不用腦。我們光是在做完功課後,能否靜坐叁十分都不用腦筋,恐怕都很難了!因爲我們的腦筋有慣性,想讓它靜止不操作,是非常的困難。若能運用修行的方法,使你在短暫的時間裏,不去運用腦筋,你的感受絕對不一樣。如果能維持更長一段時間,你就能嘗到不運用腦筋的滋味。出世間法就是如此簡單,可是要達到這一點多難啊!
自古以來有許多飽學之士都能通達世間法,但始終停在飽學之士的範疇裏。若是在他飽學之後,把世間法做個轉變,一念之中安立于不思議莊嚴海,將整個世間法在一念中安立起來。世間法的具足成就就有個特色:它有一個時間的次第,你能從早想到晚,想盡古今中外大小事件,你會發現自己的幻想像連續劇一幕幕出現。修行就是一念間讓它全部現前,從你現在的習氣中,下手去改變:我要讓它以全景觀鳥瞰的方法,一時炳然頓現,這就叫「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
「頓時出現」,有正反兩面同時存在的現象。譬如因果,有因就有果,菩薩因修圓滿,佛果自然成就。我們的生命是整體的,像一個球體存在于宇宙中。當「因」從這裏種下時,「果」也在這裏成就了,等到「緣」具足了,果便會浮上來,所以說因與果是同時存在、同時出現的,這是對生命總體的認知。當「因」下得很重時,「果」馬上就出現,當「因」下得很輕時,隨著時間的漂流,到某一階段某一個因緣成熟時,「果」才會浮現。佛法講的是這種總體觀。
「樂寂靜天王,得于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佛剎」是物體的最大單位,「毛孔」是物體的最小單位,在最小單位中能容納好多最大單位,是不可思議。在總體當中,從微細看到總體,這叫作「容」。廣狹無礙,大能入小而不覺其大,小能容大而不覺其小,這是講總體的部分。
當我們面對一切境界時,假定一個境界是十個因素所構成,則在你我生命中産生的組合變化絕對不一樣。生命因素的組合不一樣,所展現的境界、現象當然不同。我們要從這裏體會、觀照整個生命的現象,不要讓外在的事相左右我們。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普」是窮盡,「門」是下手處,它能窮盡一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處處都是下手處。這是通稱,假如用以饒益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能攝受,這叫作普門。
站在饒益衆生的立場,一切衆生都能度化,站在自利的立場,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攝住。自利、利他,均可饒益衆生。所以,沒有一法不能饒益衆生,關鍵在我們的智慧,以及如何去運用。
觀察法界,是自己能入,也能運用這些法門來饒益衆生,重點在于他能自利,這是比較傾向理智的修行法。在此順便重申,真正的修行人是要理解佛的境界,然後在菩提道上,依循這個指標,朝此方向前進,這才是菩提道、成佛之道。
學佛,除了在文義上教導我們可依循的目標以外,在法義上教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能否在一個法門裏,找出另一個相對的法門,同樣也可達到目標?
「樂旋慧天王,得爲一切衆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樂旋慧天王爲了教化一切衆生,在無邊劫中常出現。佛法在此可分兩個次第說明:
一、爲了度化衆生,要有種種方便,爲不同的衆生,做不同的示現。
二、一個衆生,其心性有種種的變化,你要做種種不同的調適。除非你現在趕快出離叁界,不再輪回,否則這些現象你都會遇到。因爲每個衆生都是在無邊劫中一再輪回、衰退、蕭條、複蘇、繁榮,一直在環繞。
問題在于,你現在學好度一個衆生的經驗、智慧,它們能否永恒存在?若不能永恒存在,那就如同一般權教經典所說:「菩薩有隔陰之迷。」這輩子所學的,…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叁 廣果天王衆——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