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自在天王衆——順著生命的洪流前進
所謂: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脫門;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衆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脫門。
下面介紹的十位天王,都已得諸佛的解脫門。
天王照說雖然是叁界內的衆生,但事實上他們已得到佛的成就。我們說「十信滿心,報同等覺」,更有人說「圓教初住,即成正覺」,圓教初住位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如何報同等覺或即成正覺呢?就從破那一分無明,證得的一分法身來講,就已經成佛了。破這一分無明非常重要,只要你真發心進入十信位,就已經得不墮叁惡道的果報。所以只要發心如法修行,即是仍在佛寺山門外,也能遠離叁惡道,證得法身大士。
能破一分無明,你的生命本質就截然不同了。當你發心要進入十信位時,就意味著你要改變生命本質;一進入圓教初住位時,便意味生命本質已經改變,不再是凡夫身了。因爲無明一破,便整體改觀!
破無明最重要的應以「勝解力」,亦即文殊菩薩的「善用其心」。若能善用其心,而入于如來功德大海,就可「得于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現在就端看我們如何以勝解力,善用其心,進入諸佛解脫之門。對初學佛者而言,每個法門都可以運用,沒有「適合修哪一法門」的問題。因爲要深化、精進以後,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修哪一法門。
佛法是心地法門,首先要改造的是我們的「心」,而真正的修行要從「心」下手。當你要去改造它的時候,首先會碰到「我執」的存在,各位一定要沈得住氣,接受訓練。剛開始時,這一關心理障礙一定要突破,這是提升、改變我們的命運、生命本質的最佳手段。爲了能突破,各位得時時精勤修習。世尊也是凡夫成佛,所以我們也能修行成佛,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善根、福德?能否如法修行、依教奉行?故學者應具有信心,相信自己有佛性,自己當生能成佛。若沒有堅定的信心,無法通過嚴格的考驗。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妙焰海自在天王,得到佛的解脫門叫「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
從這法門看,寂靜是本體,本體的定義爲:「就是這個樣子。」本體當下的這個樣子,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的心念到哪裏,那裏就是那個樣子,不要將它扭曲了。所以本體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方便力」就是作用。「寂靜方便力」是靜態中有動態,寂而能照,這就是佛的解脫門。從本寂中所散發出生命能量的作用是真正的作用,絕對功德圓滿。所以順著生命洪流而前進,你的生命便自在、灑脫、沒有煩惱。
「自在名稱光天王,得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普觀」是能照,「一切法」是所照,能照是動詞,一切法是靜態的。動當中有靜,這兩個是一體的。
在佛法的語言表達形式上,文字的對舉並非指兩個境界的對立,而是意味統一的、一體的。我們的語言只能取一部分,然而在佛經裏,一定要把動態、靜態同時並舉,才叫圓滿,也才能表達佛的境界。
普觀一切法都自在,就行門來說,對舉都是統一體的,在這統一體裏,一切自在。內外融合爲一體,便是佛境界。
「清淨功德眼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本寂、本體的一部分。「無功用行」是自然。自在地觀照,而不是指我們作意地照。
譬如太陽光照大地,謂之「無功用行」。本寂能照,本寂所現寂照的「照」是不選擇的。所以佛光普照一切衆生,毫無分別揀擇,但衆生何以不能得益呢?這就是衆生的根器問題。
「解脫門」是證入的,是使你成就的那一部分,也是使你獲得解脫的下手處;「解脫境界」則是你已經達到解脫了。一個是起點,另一個是終點。
這幾位大自在天王以及後面即將要介紹的天衆、神衆,他們皆已得解脫門,換言之,他們都已獲得解脫的要領。在行布上,獲得解脫門是已掌握到解脫的要領,但尚未達到解脫;但就圓融義而言,是已經解脫了。到底有沒有解脫?這裏有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們的腦筋習慣用分辨法,將事物一分爲二,然而學佛之後要多體會思惟,行布與圓融是同時獲得的。
曾有位同修說:「師父,聽您講經已五、六年了,始終抓不住您所講的要領!」關鍵即在此。佛法是圓融的,我們的腦筋卻只能在二者選一,無法同時觀照兩者。譬如生與死、是與非、黑與白、善與惡,這些並不是絕對單一的存在。
又譬如我們每天吃下一大堆東西,這些是食物呢?還是垃圾呢?食物與垃圾是一起吃下去的,但是排出去的糞便,也是生命啊!因爲因緣重組之後,有一天你還會把它們再吃回去,這二者是一體不能分割的。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基本理念——解脫與不解脫是同時存在的,圓融的境界與行布的境界乃同時兼容並蓄。這必須用感受,不能單用腦筋去思考分辨的,故雲:「不思議境界。」
《金剛經》雲:「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它是福德,但不要認爲它是福德,如來說這才是福德。這樣的思惟模式,光用腦筋思考是很難體會的。在福德的環境中沒有福德可言,這才叫作福德;我們在幸福的環境裏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才是真幸福。所以,是那個真實的境界,讓你的感受與境界交融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的分際,佛法所講的正是這個部分。
物我可以合一,這是用感受的,非語言、邏輯去思辨。我們一向慣用腦筋去思考,一直在分辨,但是就生命的感受力而言,不是這樣思考的。世上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事,已超出我們腦筋的意識形態,要多用感受。
解脫門還有一個相對的「叁昧門」。我們在進入解脫門之前,一定要先經過叁昧門。
修行時要先找到下手處,真正的下手處就是叁昧門。如何找到方向?譬如寫經、整理錄音帶,或參加華嚴研討班,在其中你會發現困難點,譬如理解到寫經必須善用其心,建立落筆的信心,羯磨時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以達到最佳的狀況以致逐漸成熟。
整理錄音帶亦然,剛開始不知從何下手,因爲語言與文字有些距離,要將音聲轉化成文字,又要具可讀性,這時你要懂得如何修飾、轉換,增添主詞、受詞或連接詞,使其轉折有致,辭盡義達。所以稿子騰下來以後,開始潤筆,重寫兩、叁次才能定稿。
研討錄音帶也是一樣,上課聽的時候很歡喜,但要記下重點時卻如夢幻泡影,掌握不到蛛絲馬迹,無法下手。所以參加研討班可以了解這回講題的重點及思惟模式,然後要去感受「爲何這樣講」,不僅止于聽到、知道而已。多理解、感受,然後依循這思惟模式去消化它,最後變成自己的思惟。
以上這些功課,初期時都會有一段障礙,但是在克服之後會産生法喜,而願意一再地投入,達到忘我之境,這時才算是入叁昧門。
一行叁昧,念佛叁昧,你已在叁昧中,就像鞋子合腳時,你已經忘了外在的一切。到了這時,修行人還不能算成就,只能說有很高的功夫。在叁昧裏是忘我,進入解脫門裏以後是忘法,所以在叁昧門中是無我相,入解脫門是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因爲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所以福德聚也非福德聚,那個境界都消失了,你所修的法也消失了,因爲你已經變成那個法了,這時便是入解脫門。
在叁昧門時,那個法變成你。感受到有歌唱而無唱歌的人,感受到劍在飛舞而無舞劍的人,法、歌、舞、書都變成了你,一切藝術都融進你的生命裏了,你把自我消失了。進一步你會達到境奪人、人奪境的情況,這時你會把法消失掉,連法都沒了,這叫「雙泯」。
在第一階段的叁昧門,是我泯、法存,到第二階段入了解脫門,則是我泯、法也泯,這時才是進解脫門的境界,所以一入解脫門即得成就。在解脫中還有很多時間修行,甚至有些人在此境界中好久好久不願入涅槃。而事實上,一進解脫門,等于入涅槃了,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即入涅槃。
「可愛樂大慧天王,得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解脫門。」「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是能所,「見一切法真實相」是所見。佛法中的「見」是現的意思,那麼爲何又要現、又要見呢?這時的「見」有另外的意思。
「見」是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那一部分,能知一切法真實相,故這裏的「見」有呈現的意思。
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切法的真實相都能呈現出來,而能達到如此的境界,可見得智慧相當廣大,故曰:「智慧海解脫門。」
「不動光自在天王,得與衆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解脫門。」「得」是證得,給予衆生無邊安樂是所證,「大方便定」是能證。在大方便定中,能給予衆生無邊安樂。
在定中如何給衆生無邊安樂呢?一位修行人主要的任務,是使我們對生命有總體的體驗,去感受整體的部分。這整體的部分是指生命中,正反兩面都能相容並蓄。
另外一個說法,人生宛如球體,它是多角度的視覺思惟,因此,我們看待一件事就不能使用黑、白二分法,因爲我們的生命是總體的,善惡交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我們所住的是娑婆世間,這裏的衆生有分別心,所以有善惡、有對立。在娑婆世界的人,若能泯除善惡對立,降低分別心,就能獲得絕對的清淨。事實上,所謂極樂世界的絕對清淨,是建構在娑婆世界的衆…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衆——順著生命的洪流前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