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衆——順著生命的洪流前進▪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心念上,若能破除對立觀念,沒有善惡對立、分別心,你就能免除煩惱、痛苦、挫折、恐懼,而獲得自在、安樂、清淨,這就是極樂世界。

  

  「對立」會造成兩種現象:

  

  一、競爭:善惡之爭,意識形態之爭。

  二、得失心:有競爭,便使我們執著于目的,有目的就有得失,有得失就産生挫折。因爲你以爲「獲得」是實質的,才會千方百計想得到它;如果你認爲所要得到的東西如夢幻,就不會硬是要獲得。

  

  因爲有競爭、有得失,所以你的目的性加強,你的實質性加強,對立就更嚴重了,無邊的安樂完全消失,所産生的是無邊的痛苦與煩惱。在此情況下,你要把它除掉,只有入定。在甚深禅定中,才能夠發覺原來善惡的對立是一種假相,善惡其實是一體的。

  

  對一位修行人而言,他所思惟、宣說的是生命的總體觀,但在一位凡夫聽來,他可能只聽到片面的,或經自己揀擇的部分。因此,當一位修行人告訴我們負面的陳述時,我們能否看到、聽到正面所要表達的部分?在《華嚴經·凈行品》中就看得很清楚:

  見端正人,當願衆生,于佛菩薩,常生凈信。

  見醜陋人,當願衆生,于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衆生,于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衆生,于有惡人,不加其報。

  

  這些都是正向、負向同時列舉,在「當願衆生」之後,通通導入一個系統,那就是一體化。

  

  外面境界所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個別的,但是在生命本質裏是統一的。我們能否感受到這個部分?這種細微的部分,在甚深禅定裏,才感受得到,所以「大方便定」是在很深很深的禅定。而一般人的禅定是執著性的、有偏頗的定,如果你真要學習佛法,必須學習感受,而不是將它當作佛學在研究。

  

  我們這個講經道場偏向講理,所以來此的人就會自以爲對法義、法理較通達,可能就不願做一些瑣碎的事。果真如此,他的概念已經分裂了。再微細、瑣碎的事情,能否接受並處理得圓融?

  

  我們常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在理上有證有得的人,慢心會更大,對于那些講理講不清的人,往往會加以輕視。若你是修行人,能否以平等心對待?如果你以傲慢心,即使證得再高的境界都沒用,你所有展現在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幻的假相。如果不能破解這種情況,就無法看出何謂「大方便定」。

  

  要給衆生無邊安樂並不容易;給衆生一點安樂很簡單,如救濟、布施、安慰,但遇到特別狀況就很難了。這「無邊安樂」是無限、無窮盡的,所以「大方便定」是定耶?慧耶?是甚深智慧也!在甚深禅定中所展現出來的妙用,定慧是一起的,根本無法分開。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暗怖解脫門;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爲所緣解脫門。

  

  「妙莊嚴眼天王,得令觀寂靜法滅諸癡暗怖解脫門。」「觀寂靜法」,「觀」是能觀,「寂靜法」是所觀;「滅」是能滅,「癡暗怖」是黑暗的恐怖,爲所滅。

  

  對黑暗産生恐懼時,最好的方法是睡覺,但愚癡所造成的的黑暗就很難對治了。癡暗的恐怖是人類最嚴重的問題——恐怖大自然的天災,恐怖人爲的禍害。後者包括生存環境、飲水、垃圾,以及交通上的災禍如飛機失事、車禍等等。恐怖的事端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更加嚴重,這一切都是人類的愚癡所造成。人自以爲是萬物之靈,卻不斷虐待自己,這樣人與動物孰高明?最可悲的莫過于人對自己的愚癡全然不知。

  

  「寂靜」在佛法中指「本來的樣子」,火山爆發屬之,海嘯亦屬之,而不是指死寂的狀況。你能否看到那一點,恢複它本來的面目?那就是最高智慧了。識性的教育,很容易進入無明;「觀寂靜法」是要看到本來的樣子,當你能看出本來的面目,就能消除愚癡行。

  

  愚癡指我們的分別心,因爲有分別就有對立,有對立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得失心,因而産生無邊的煩惱。現在你若能觀寂靜,了解本來的面目,愚癡暗所造成的恐怖就消失了。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無邊境界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解脫門。」「善入無邊境界」是能證,「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是所證。「不起一切諸有思惟業」,即在世間法起對立分別的這種思考不再起作用。「善入無邊境界」是進入無盡式思惟模式,它不是狹義的片斷式思惟,而是智慧的、宏觀的、展開心量的思惟模式。

  

  善思惟光明天王,其法門有個特色,即不屬于感性的,完全用人類的意識邏輯。因爲邏輯的沈思只能達到百分之十,而這個修行法門是百分之百讓你的腦筋充實發揮。它的思惟有別于凡夫片斷式思惟模式,一再地窮盡、極度地開發,智慧也獲得成就,所以動中靜、靜中動皆是行門的下手處。用什麼方法皆可,只需善用其心,具高度的警覺性,便有成就的可能。

  

  「可愛樂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說法而不動無所依解脫門。」就像世尊在菩提樹下說法,不動本座而遍叁千。「不動無所依」,表示見性之後,充分展開,饒益攝受一切衆生。所以「普往十方說法」是的動態,「不動無所依」是靜態,用這種對立法來說明圓融體,也是一種修行法。

  

  「普往十方」也可說把六根展開,對一切境界,六根門頭接觸六塵境界,心不被外塵所染,而把外境轉回來,不被外境轉,故曰「不動」。修行的要點在安于此心不動,安于生命的洪流並體會生命,將能量具足的生命體現出飽滿、充實的本質。

  

  「普音莊嚴幢天王,得入佛寂靜境界普現光明解脫門。」「得入佛寂靜境界」是指能夠窮盡光明智慧,也就是能進入最高境界,把境界展現出來,饒益衆生。

  

  如何進入寂靜境界?這要通過轉識成智的訓練。譬如我們拍照的過程是:前五識拍了一張照片,經過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取,到第八識的印象,這過程我們叫如夢幻泡影。這個影像畢竟只是幻境而已,如果我們能看到:「啊!就是這個,那我知道。」這時候停留在本來面目上的那個本來的樣子就是「諸法實相」。若能把識性所捕捉影像的部分轉過來而成爲根性、本來的那個樣子,就叫「舍識用根」。當你能夠感受這樣的舍識用根、這樣的觀照,你就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叫「入佛寂靜境界」。

  

  當你得到了智慧,又能將它轉過來饒益衆生,讓衆生也能進入這樣的境界,此即「普現光明」。

  

  我們在聽聞佛法時,會發生一種狀況。有的人抱有殘余的意識形態,無法在「聽聞」上百分之百地吸收,因爲他聽的時候已開始在揀別,不是不以爲然,就是一味地接受,那就停留在此一階段所能吸收或理解的部分上。

  

  如果不能將佛所教導的真理用在實際生活上,那麼你吸收的那一部分,對你並無實際的作用。你的「接受」頂多表示「知道了」,最後又將這些數據累積歸檔,,這些資料對你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

  

  修行人應該在聞法之後,反省自己:我是否在日常生活言談中,符合這些佛所教導的標准?這才是重要的關鍵。能令衆生由「知道」轉變成「反省」,從反省中把部分錯誤的行爲改正過來,這才是「普現光明」。而引導衆生的諸多方便法門,就叫「慈悲門」。

  

  「名稱光善精進天王,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爲所緣解脫門。」修行常有一語:「一經通,經經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自己所悟處,此爲一法通。至于如何法法皆通,則必須「以無邊廣大境界爲所緣」。假如所依之緣有一處未能克服,那你所悟之法便不夠徹底。所以,你必須將這一法悟得徹底,否則不能成就。

  

  爲何不能普現光明?是這個能悟的「我」産生了障礙。我們的自我意識形態很強,當有人要拔除它時,我們會爭辯或逃避,這樣就無法普現光明。

  

  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免除障礙呢?我們常說業力或業障,其實業力未必成爲障礙。我們的色身本來就是業力的來源,但這並不能妨礙我們修道,反而是自我意識形態及社會意識形態在妨礙。意識形態的形成是無明,因爲它會使我們的認知産生錯誤,遮蔽了對正確事物的認識,並且幹擾對它的接受。

  

  一個以正法爲使命的人,對于尚在正法外徘徊、遊離的人,應有慈悲、攝受、教化的悲願,不應藐視層次較低的衆生。修行是總體的成就,不是悟性強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所以我們在理修理入時,還必須要求事修。事修除了讀誦、禮拜、念佛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與人相處」,能否充分展現圓融的人性觀,這才是事修。

  

  譬如遇到愚癡的衆生或人人討厭的畜生,你有沒有慈悲心,有耐性地好好引導他們?這才是關鍵所在。佛法的第一前提——人人皆有佛性。能這樣做便是悟得佛法,而非僅止于知道。

  

  其次,「所悟」是指真如、空性、法界、如來藏、成道、涅槃……用現在的詞彙就是「本來的樣子」,你能否體會到:「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如此」這四字就是「所悟」你要悟什麼?悟本來面目啊!所以「這個就是如此」的所悟並不容易。以我這個能悟之心來悟所悟之理,就能以無邊廣大境界爲所緣,則一天二六時中,無不是道。

  

  爾時,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自在天衆,而說頌言:

  佛身普遍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爲救世間而出現

  「爾…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衆——順著生命的洪流前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