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心念上,若能破除对立观念,没有善恶对立、分别心,你就能免除烦恼、痛苦、挫折、恐惧,而获得自在、安乐、清净,这就是极乐世界。

  

  「对立」会造成两种现象:

  

  一、竞争:善恶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二、得失心:有竞争,便使我们执着于目的,有目的就有得失,有得失就产生挫折。因为你以为「获得」是实质的,才会千方百计想得到它;如果你认为所要得到的东西如梦幻,就不会硬是要获得。

  

  因为有竞争、有得失,所以你的目的性加强,你的实质性加强,对立就更严重了,无边的安乐完全消失,所产生的是无边的痛苦与烦恼。在此情况下,你要把它除掉,只有入定。在甚深禅定中,才能够发觉原来善恶的对立是一种假相,善恶其实是一体的。

  

  对一位修行人而言,他所思惟、宣说的是生命的总体观,但在一位凡夫听来,他可能只听到片面的,或经自己拣择的部分。因此,当一位修行人告诉我们负面的陈述时,我们能否看到、听到正面所要表达的部分?在《华严经·凈行品》中就看得很清楚: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凈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着。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这些都是正向、负向同时列举,在「当愿众生」之后,通通导入一个系统,那就是一体化。

  

  外面境界所呈现出来的可能是个别的,但是在生命本质里是统一的。我们能否感受到这个部分?这种细微的部分,在甚深禅定里,才感受得到,所以「大方便定」是在很深很深的禅定。而一般人的禅定是执着性的、有偏颇的定,如果你真要学习佛法,必须学习感受,而不是将它当作佛学在研究。

  

  我们这个讲经道场偏向讲理,所以来此的人就会自以为对法义、法理较通达,可能就不愿做一些琐碎的事。果真如此,他的概念已经分裂了。再微细、琐碎的事情,能否接受并处理得圆融?

  

  我们常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在理上有证有得的人,慢心会更大,对于那些讲理讲不清的人,往往会加以轻视。若你是修行人,能否以平等心对待?如果你以傲慢心,即使证得再高的境界都没用,你所有展现在外面的境界都是虚幻的假相。如果不能破解这种情况,就无法看出何谓「大方便定」。

  

  要给众生无边安乐并不容易;给众生一点安乐很简单,如救济、布施、安慰,但遇到特别状况就很难了。这「无边安乐」是无限、无穷尽的,所以「大方便定」是定耶?慧耶?是甚深智慧也!在甚深禅定中所展现出来的妙用,定慧是一起的,根本无法分开。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

  

  「妙庄严眼天王,得令观寂静法灭诸痴暗怖解脱门。」「观寂静法」,「观」是能观,「寂静法」是所观;「灭」是能灭,「痴暗怖」是黑暗的恐怖,为所灭。

  

  对黑暗产生恐惧时,最好的方法是睡觉,但愚痴所造成的的黑暗就很难对治了。痴暗的恐怖是人类最严重的问题——恐怖大自然的天灾,恐怖人为的祸害。后者包括生存环境、饮水、垃圾,以及交通上的灾祸如飞机失事、车祸等等。恐怖的事端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更加严重,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愚痴所造成。人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却不断虐待自己,这样人与动物孰高明?最可悲的莫过于人对自己的愚痴全然不知。

  

  「寂静」在佛法中指「本来的样子」,火山爆发属之,海啸亦属之,而不是指死寂的状况。你能否看到那一点,恢复它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最高智慧了。识性的教育,很容易进入无明;「观寂静法」是要看到本来的样子,当你能看出本来的面目,就能消除愚痴行。

  

  愚痴指我们的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得失心,因而产生无边的烦恼。现在你若能观寂静,了解本来的面目,愚痴暗所造成的恐怖就消失了。

  

  「善思惟光明天王,得善入无边境界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解脱门。」「善入无边境界」是能证,「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是所证。「不起一切诸有思惟业」,即在世间法起对立分别的这种思考不再起作用。「善入无边境界」是进入无尽式思惟模式,它不是狭义的片断式思惟,而是智慧的、宏观的、展开心量的思惟模式。

  

  善思惟光明天王,其法门有个特色,即不属于感性的,完全用人类的意识逻辑。因为逻辑的沉思只能达到百分之十,而这个修行法门是百分之百让你的脑筋充实发挥。它的思惟有别于凡夫片断式思惟模式,一再地穷尽、极度地开发,智慧也获得成就,所以动中静、静中动皆是行门的下手处。用什么方法皆可,只需善用其心,具高度的警觉性,便有成就的可能。

  

  「可爱乐大智天王,得普往十方说法而不动无所依解脱门。」就像世尊在菩提树下说法,不动本座而遍三千。「不动无所依」,表示见性之后,充分展开,饶益摄受一切众生。所以「普往十方说法」是的动态,「不动无所依」是静态,用这种对立法来说明圆融体,也是一种修行法。

  

  「普往十方」也可说把六根展开,对一切境界,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境界,心不被外尘所染,而把外境转回来,不被外境转,故曰「不动」。修行的要点在安于此心不动,安于生命的洪流并体会生命,将能量具足的生命体现出饱满、充实的本质。

  

  「普音庄严幢天王,得入佛寂静境界普现光明解脱门。」「得入佛寂静境界」是指能够穷尽光明智慧,也就是能进入最高境界,把境界展现出来,饶益众生。

  

  如何进入寂静境界?这要通过转识成智的训练。譬如我们拍照的过程是:前五识拍了一张照片,经过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取,到第八识的印象,这过程我们叫如梦幻泡影。这个影像毕竟只是幻境而已,如果我们能看到:「啊!就是这个,那我知道。」这时候停留在本来面目上的那个本来的样子就是「诸法实相」。若能把识性所捕捉影像的部分转过来而成为根性、本来的那个样子,就叫「舍识用根」。当你能够感受这样的舍识用根、这样的观照,你就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叫「入佛寂静境界」。

  

  当你得到了智慧,又能将它转过来饶益众生,让众生也能进入这样的境界,此即「普现光明」。

  

  我们在听闻佛法时,会发生一种状况。有的人抱有残余的意识形态,无法在「听闻」上百分之百地吸收,因为他听的时候已开始在拣别,不是不以为然,就是一味地接受,那就停留在此一阶段所能吸收或理解的部分上。

  

  如果不能将佛所教导的真理用在实际生活上,那么你吸收的那一部分,对你并无实际的作用。你的「接受」顶多表示「知道了」,最后又将这些数据累积归档,,这些资料对你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

  

  修行人应该在闻法之后,反省自己:我是否在日常生活言谈中,符合这些佛所教导的标准?这才是重要的关键。能令众生由「知道」转变成「反省」,从反省中把部分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才是「普现光明」。而引导众生的诸多方便法门,就叫「慈悲门」。

  

  「名称光善精进天王,得住自所悟处而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解脱门。」修行常有一语:「一经通,经经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自己所悟处,此为一法通。至于如何法法皆通,则必须「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假如所依之缘有一处未能克服,那你所悟之法便不够彻底。所以,你必须将这一法悟得彻底,否则不能成就。

  

  为何不能普现光明?是这个能悟的「我」产生了障碍。我们的自我意识形态很强,当有人要拔除它时,我们会争辩或逃避,这样就无法普现光明。

  

  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免除障碍呢?我们常说业力或业障,其实业力未必成为障碍。我们的色身本来就是业力的来源,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修道,反而是自我意识形态及社会意识形态在妨碍。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无明,因为它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错误,遮蔽了对正确事物的认识,并且干扰对它的接受。

  

  一个以正法为使命的人,对于尚在正法外徘徊、游离的人,应有慈悲、摄受、教化的悲愿,不应藐视层次较低的众生。修行是总体的成就,不是悟性强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所以我们在理修理入时,还必须要求事修。事修除了读诵、礼拜、念佛等等之外,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能否充分展现圆融的人性观,这才是事修。

  

  譬如遇到愚痴的众生或人人讨厌的畜生,你有没有慈悲心,有耐性地好好引导他们?这才是关键所在。佛法的第一前提——人人皆有佛性。能这样做便是悟得佛法,而非仅止于知道。

  

  其次,「所悟」是指真如、空性、法界、如来藏、成道、涅槃……用现在的词汇就是「本来的样子」,你能否体会到:「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如此」这四字就是「所悟」你要悟什么?悟本来面目啊!所以「这个就是如此」的所悟并不容易。以我这个能悟之心来悟所悟之理,就能以无边广大境界为所缘,则一天二六时中,无不是道。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佛身普遍诸大会 充满法界无穷尽

  寂灭无性不可取 为救世间而出现

  「尔…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二 大自在天王众——顺着生命的洪流前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