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千萬別把經文讀得支離破碎,這是無法成就的。懂得讀經的要領,才能進入佛法的殿堂。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種無量善獲衆大福,悉已入于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于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于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于如來功德大海,得于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
佛所攝受的衆生皆能成就,換言之,在我們的自性海中,我們的種種性德,也都能得到各種成就。怎麼成就呢?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換言之,我們的任何一個性德在種善根時,都已善攝種種方便。
如上節所言,我們在種下「不執著」這項善根時,意識形態便能減低了。我們有太多的意識形態存在,譬如持戒時,就要看人家有沒有持戒;布施,還要看別人有沒有布施,這便是意識形態的執著。每做一件事,便想得到別人的認同以表示你的成就和突出,這是不必要的意識形態。你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做就好了,不必預設立場與期待,這便是種種方便,種諸善根又不執著。
你在種這些善根時,自己能成熟,「善攝種種方便」就是成熟的狀況。「一一佛所」即一一善根、一一性德都能成熟。
「一切智道」即是普遍。我們用相對法來看:一一佛所是「一」,一切智道是「多」,一一佛所有無量的「一」,每一個「一」都能通達到全面。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換言之,任何一個部分都能達到全體,一個全體也都是一切部分,部分與全體之間無二無別,每一個部分皆是全體,全體也能攝受一切部分,這叫「一一佛所」、「一切智道」。
「種無量善獲衆大福」,即一一性德都能顯現,有無量大福。
「悉已入于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雖擁有這些大福報,卻不執著。
很多學佛人看到福報就跟到罪過,好像學佛人就得穿得破破爛爛,住在茅屋裏,這也是一種執著。學佛,是教導我們不要有分別心,不是指富貴的人才能學佛,或是只有貧窮才要學佛,關鍵在于貧賤的人比較能舍,不貪求世間法。富貴人既享有世間法,就比較擔心失去。易言之,富貴之人,情執較重,貧窮之人,情執較淺,容易修行。
修行人想要出離生死,在修行時必須放得下。「放得下」乃指放下身心世界,但是很多人把意義弄顛倒了,反將外在的東西放下,偏偏放不下意識形態。
學佛修行有很多是如此顛倒的,自我意識、社會意識、法執意識都不放下,只講求外在形象的放下,了無實義。這樣的修持對大衆沒有利,更不能對自己有益,所以無法「入于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沒有意識形態的人,他的所行之行,才能具足清淨。
我們的行事作爲不要被意識形態所左右,否則如何自在呢?真正要自在,得去掉那個陰影,沒有幕後指揮者,修行的核心關鍵即在此。
「于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于佛分明照了,以勝解力入于如來功德大海,得于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我們所謂的「本寂」即是本來寂滅。寂靜即是本體的意思,此句就是得到本體。前面「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或「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都是從本體上來說的,現在本寂成就以後,「常見于佛分明照了」,這觀照、能照本寂,即是最重要的境界,一個人成道與否關鍵在此。
當你有意識形態時,會有兩個缺憾存在:
一、意識形態使你的本寂不能現前。
二、使你不能分明照了。
因爲你本來的自性清淨心被意識形態所阻撓,要發揮作用時,受到意識形態的指揮,以致于本體不能現前。能觀之智不能發揮妙用,所觀之境不能現前,如何成就?
「勝解力」指殊勝的了解能力。常人所說的了解,僅是個體的了解,那是腦筋部分的了解。我們在修行中,是要將個體融入整體後,做全方位的了解,這是很神聖、難得的,非一般人能具有的能力,這已達到聖人果位了。
通常凡夫趨向一般物理現象,即腦筋的意識分別是局部、日漸下墮的。神聖、殊勝指超越二分對立,趨于統一融合體的狀況,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以這樣的了解力,入于如來功德大海,它是廣大無邊,得于諸佛解脫之門,自在出入,遊戲神通。我們如何自在出入、自在神通呢?
前面曾介紹過的法門諸如:化對立爲統一;由個體進入總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抛棄意識形態……只要一門深入,就能達到究竟解脫的目的。如此一來,任何法門都可自在出入,遊戲神通。
譬如不是可以波羅蜜,持戒也可波羅蜜;忍辱、精進,般若都可以到彼岸,波羅蜜有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只要一門深入達到波羅蜜,一切波羅蜜就通通到彼岸了。正如一經通,經經皆通,一法通,法法皆通。這就是總體的感受,不是用腦筋思惟得來的。
以上是本卷經文前言的部分,完全是修行人所證得的境界。現在這些菩薩衆悉已雲集,不但如此,而且都已成就。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具足了阿羅漢與菩薩道的成就。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一 總說法門——自在出入,遊戲神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