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之《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而已,室内装潢公司,你一定这个结构体要完成,结构体就在于置心一处这个地方。

  所以普贤菩萨章为什么会拖到第53参才有,他可以在第一章,第一参,他为什么在最后一参,你要记得,第一参是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叫德云比丘,这个吉祥也好,德也好,那个翻译的人翻的不一样,吉祥就是德,为什么叫德云比丘,讲德的时候是基本的功德,基本的第一项叫德云,你第一项要有的,他不是教念佛法门,他只是赞叹,那么有人说德云比丘教的是念佛法门,不是,他是最后叫善财童子去找海云比丘,不是找我,你不要找我,他去找海云比丘,要问他说怎么念佛,念佛什么,念佛法门,这些我不懂,你要去问海云比丘,很遗憾,你看经文你也找不到,海云比丘没有教他二十一个念佛法门,他只告诉他说,他参因缘法,他观大海甚深的因缘。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第一个是佛,觉悟,德云比丘是觉悟第一,第二个是讲真理,十二因缘法是真理,第三个是妙住比丘,三个,佛法僧三宝,这个地方一路走下去。

  他都告诉我们,只选一个法门就是置心一处。那五十一参,弥勒菩萨这边完成了,完成了以后,五十二参是弥勒菩萨叫他回去,善财童子回他老师那里去,就是回到文殊师利菩萨那里,文殊菩萨说你不要回来,你直接去找,找你大师伯,就是普贤菩萨,你不要来找我,你就直接去找普贤菩萨好了,普贤菩萨做一个结论,那五十二参是一个过程,五十三参才是一个完整的,最后的完成阶段。

  换句话说,五十二参他存在的价值跟意义,就等于是把结构体做个验收,是不是这样?因为他本师嘛,本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说可以了,这没有错,这个结构体完成了,现在要进行内部的装修,这个五十三参是做这个工作。

  所以,当你置心一处完成以后,那你来的就是疑情的推动,你看,你假如一开始一直带疑情跟置心一处一直带到这个时候,那你一次就完成了。

  现在我们在修行中,这些所谓教学体系没有,没有人指导你,我们有一个佛学院,传统叫佛学院,我们叫佛法苑,是跟他做区别。

  是要把这个行法的部分告诉大家,你去实践,所以佛法院的本质里头,他需要的就是一个屋子外面的地方,你才能够去行。

  那我们很荣幸,就是林师兄提供这块地,刚好具备这个条件,那边有河,有一条小溪,小溪那真是太美了,因为那个落差很大,水流不断,所以溪声跟那个风吹树的潮声相应,那真的是此方清净在音闻,耳根圆通那边可以成就。

  在屋子里面我们是教你方法,你要到树下,林间,溪边,那边全部具足,好像还有原始森林一样,那树上面那个蔓藤很多,那你去坐在那边,那里应该会有蟒蛇,你不要怕,猴子也不少,你不要带便当去那边打坐,猴子会替你把他吃掉,那个地方打坐非常好,那个地方来参禅非常好,那你带着疑情到那边去一心不乱,当下就可以成就了。

  成就的时候不要大声小叫,坐在那边就好了,你不要“我开悟了”结果忘了下面是水沟。环境是很好,有这样的福德因缘,这个就是众生的福报,这不是我,跟我无关,有林师兄他们一家人的发心,才有大家好清净跟成就的机会,这个关键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说菩萨愿力跟众生业力来共同成就这样一个世界,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希望各位不要忽略你的权利,因为我们的投入才有这一会的成就,这里要告诉各位的是你要懂得去进行。

  这两个都有方法,置心一处有方法,提疑情也有方法,那么置心一处有一个过程,你要知道那个过程才是重要的,你不要两下子一步要登天了,那个一蹴可及,老是有人说一“就”可及,真想把他踢下去,那脚怎么丢掉了,一蹴可及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这两个过程都拥有的话,到临门一脚,那就一蹴可及了。

  可以到达那个标的,那你这个过程没有,不可能,所以,置心一处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去实践,透过实践才能兑现,生命的境界,那美好的世界,不管你叫极乐世界也好,我们叫做华藏世界也好,你要兑现他,你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实践。

  置心一处有他的过程,你一定要去实践,提疑情也有他的过程,你一定要去实践,当你实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他自己就兑现了,没有为什么。这是当然的事,法尔如是,我们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去进行,那就对了。

  疑情,一定要有,怎么提,每个人的事情,我们给各位后面的一个蓝图,那个蓝图就是普贤菩萨章,我跟各位提供的是这个部分,你假如要愿意来深入,我们也很乐意,我本来我们这边刚开始还没弄好,我们是我坐那边向这边大家在听,听的很高兴,那时候是讲弥勒菩萨章,我想说弥勒菩萨章讲完就要讲普贤菩萨章,讲到现在还没讲,我们也是希望赶快这个因缘成就,能够把这个部分讲一遍,这是一个真正的关键处。

  这在禅修的过程里,不管是禅修是密法的过程里,他都是很重要的一会,第五十三参的这个部分,当然,你假如从次第来讲,这是最后的部分了,可是从禅修来讲,从普贤的行法,华严的行法来讲,一即一切的时候,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很重要,但是这一会的殊胜他是来自于你置心一处的基础上,假如你没有置心一处的这个基础,谈不到这里,所以我们还是期望各位,行法在实际上你还是要实践,去找到那个方法,去走过那个过程,目标就到了,没有什么。

  你没有方法,也没有过程,你就想师父阿弥陀佛念十声就到极乐世界了,你还是要问了,你一定会一直问下去 ,向西边向东边,师父还要问你早上的还是下午的,你要算清楚,你要早上走还是下午走,你要是每天早上七点向西边念,那你要记得你走的时候要早上七点出发,你到晚上七点出发,刚好是反方向,而且你要设定好,你是哪一年要走,因为每一年角度都在转变。

  这个是什么?因为你没有基础,没有方法,也没有过程,所以你就会停在那个地方一直问,永远都在门口那里,永远都在门口没有进去。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一个生命的信心,这个真实生命他从信心来定位,定位以后,疑情会推动你,他的目标自然就会兑现,而那一个生命的信心来自于你的置心一处,你必须扫除生命中的杂草,这些杂草不除掉,你没有办法定位,这个就是修行的。

  赤裸裸的一种生命的原型,必须先看清楚,你自己你才能看清楚,别人跟你讲没有用,我再怎么跟你讲,你都会遮遮掩掩的,你会隐藏,你会掩饰,你必须很坦然的面对你自己,因为你跟我讲清楚了也没用,要的是你去实践,不是你跟谁讲清楚,你跟佛讲的再清楚也没用,因为他是木头刻的,你是活的人,你不是木头人,你既然是活的人,那你就向自己负责,看清楚自己的生命,现在的形状,现在的原型,就是你现在生命存在的状态,然后我们才能进行生命的改造。才能够进行转凡成圣的这一项工程。

  那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灵工程跟所谓的修行。那各位看看,你要修行怎么修行?很多方向都可以,但是你找不到定位,你找不到那个信心,对生命的信心,一个生病的人恢复健康以后,他好像重拾生命的信心对不对?重新捡回生命的信心,那个是假的,我不是叫你没有信心,那一种信心是有为法的信心,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无为法的信心,那你一定要透过置心一处,到那个时候,止住妄想,把所有的杂草都除掉以后,你才会看到生命的真面目。

  那么那个时候呢,普贤菩萨章的疑情一带,你就进去了,你进去了,就是像弥勒楼阁一样的殊胜,那一种金华园的境界,或者是我们所讲的,通俗的话讲的就极乐世界的境界,这是你第二生命象限现前的状况。

  再来才要进行第二个阶段的工作。第二阶段的工作,我跟各位讲这个地方叫象限转移,生命象限的转换,你能够从第一生命的象限转入到第二生命象限里,那么当你进入第二生命的象限以后,有一个问题了,这一次不小心转进去,第二次,还是转不进去,你就要反复的去训练,训练让他熟练,所以我们跟各位讲,成功以后要能够成就,成就以后要能够成熟,成熟以后你才能成佛,不是成功一次,你第一次转进去可能是叫做不小心,因为你根本没注意就撞进去了,撞进去头晕脑胀,怎么会这样,就像香格里拉电影,咚,怎么跑进去了,等他跑出来要再进去,进不去了,陶渊明也发生这个东西,他从桃花源出来以后,做了种种记号出来,要再进去都找不到了,因为那个方法他不熟,我们现在也是一样,你那个方法要熟悉,熟了以后你要再进去就进去了,象限转移就会进去了。

  就像飞机要飞到中正机场就中正机场,你不要飞到台湾海峡里面去了,你要停下来,不然不停在这边你要停在那边去,你一定要很准的,要进去就能够进去,不要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一转转错,转到地狱去了,你要转到极乐世界去,每一次都要到极乐世界,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每一次都要能进去,这个才叫修行,当你每一次都能进去,都进到那个境界以后,那你会很快的出现。

  那个境界就不是我现在跟你讲的,佛已经跟我们讲很多了,你去看的经典,通通通通都是误会,都弄错了,因为你只是从文字上面来看,你没有办法去了解那个领域,因为那个世界你没进去,你没进去过嘛,你进去以后所看的就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那你讲出来的东西一定会像经典所讲的一样,但是,那个时候从你内在讲出来跟你从眼睛看进去想象的是不一样的,你真正修行你才能体会,你不修行你没有办法体会。

  你会讲你们还在讲什么?我现在又在讲什么,你听不懂,你必须要走进去你才能知道,经典在写的那些文字,绝对不是你脑筋知识里头文字所形容的状况。

  我们常跟各位讲,无量寿经上面讲,到极乐世界你看有多美,你要吃什么他就来什么,你吃完也不必洗他就收走了,你去餐厅吃饭不就这样吗,极乐世界怎么变餐厅了,那不是无聊嘛,那你就知道当初的人在记载这些东西,当时的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种餐厅,所以那些人,你看那些讲无量寿经,你看他讲无量寿经,那个形容的都是餐厅里面的境界,那你会说夭寿,极乐世界那里变成西餐厅了,那你就完了,因为他那个时代没有这种的生活环境,你想象不到啊,所以他在形容那个世界的状态,绝对不是现代人用语言用文字去表达的状态,你不要搞错。

  那是你透过修行以后而到达的,所以我们说你要能进入那个境界,还要把那个技巧学好,到成熟以后你就知道,第二生命跟第二世界以后,往第三生命,第三世界,第四生命,第四世界,到N+1个生命,N+1个世界的领域里头,对不起,此方世界不作答,因为那是那个里面,第二世界里面,我们在第一世界跟你讲,你怎么会懂嘛。

  等我们到了那个时候,唯佛与佛始能知之的时候那再告诉你,其实那个时候已经不要我们讲了,你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成熟了,因为从第二生命到N+1个生命,从第二世界到N+1个世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么多障碍,因为我们这里有物理现象,那个世界里头没有物理现象,你是完全超越的,那就不要我啰嗦了,我要啰嗦只在这里啰嗦而已,到那个时候你再来问我,我一脚就把你踢过去了,那就很简单了。

  还要再听吗?有时候想起来也很好玩,大众都很好骗,讲到这里大家竟然都可以不要下课了,还要再听下去,要听的话明天再听。

  

  

《华严禅行法之《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