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大,你看,他的我,自我,我执开始成长了,你叫我拜我才不拜。因为他已经开始进入叛逆期了,进入自我肯定期了,那时候你就看到,他还有什么善根,这是问题啊。这个时候的父母你就要注意要引导他,你这个不会处理,这孩子将来可能要等老了以后才会再学佛,你这当中就空白了。那就善根晚发,不是早发。

  

这时候你一定要带他,不是叫他拜,你只能够讲一讲:“嗯?你今天好像没有拜师父哦。”“哎,你今天到佛堂好像都没有拜佛。”这样就好了,然后他就会自己去调整,因为从小你带他来他都会拜,现在为什么开始他不拜?你要看到他已经在转变了。原来我,自我没有出现,现在自我逐渐出现了,也就是这个孩子心理开始长大了,社会年龄逐渐有了,他要肯定自我。你要命令他,他不听,他有自己的看法了。有自己的看法,那你应该高兴,但是你也发现到他已经不是奶嘴塞给他他就拼命吸的那种生命了,他开始会检讨说你根本就塞假的给我。你知道吗,他不会跟你讲说这是假的我不要。他不会这样讲,但是他会找寻他所要的。当你还是惯性老是塞那个奶嘴给他的时候,他就不会理会你这个父母,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长大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善根、智慧这种东西绝对不是你脑筋里头想象的。觉悟是生命因素彻底展现的一种境界,也不是你说你要觉悟你就能觉悟的,不是那个东西,那个根本就是知识的定义。你能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很自然的兑现出来,像花开一样。看那个嫩叶长出来,有没有,它很自然的。不是每天你去看它它才长给你看,不是,你不看它它也长出来。花开,它很自然地展现,这个是生命的状况。这一个感受到这种生命的状况叫做觉悟。而要去感受这种生命绽放的状况你必须要有智慧。所以刚才我们谈过,你必须要能够珍惜跟尊重;你没有珍惜的心,没有尊重的心,生命的存在你绝对感受不到,你就不会有智慧。

  

智慧是从感受中来的,智慧是从疑情中来的,智慧不是从书本上来的。所以你在读经,为什么叫读经不叫读书?读经不是让你用读书的脑筋来读它的,这一点你就要弄清楚了。你假如读经还用读书的方法来读经的话,这本经又变成书了。这个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能够分辨清楚,你才有办法真的进入萨婆若海。你要拥有生命的智慧才有可能,不然不可能。我们一再的跟各位讲说智能不是知识。不可能,但是你无法分辨,你也没有办法拿到很明确的证据来说明,所以这个只有摸索。你自己提着疑情慢慢去感受哪里不同。

  

我跟各位讲很清楚,经跟书就是不同。经的意思就是线串,就讲那个线,把它串起来的那条线叫经。它主要是因为贝叶经进来的时候上面有那两条线串着,其实我们古代的书册,有没有,册、竹简也是绳子串的,是有同样的意思在做表达。但是经本的重点主要是讲生命的,书本主要是讲知识的。今天教育普及化大家都读书读很多,你就以你读书的那种经验,那个惯性,那个相续心,那个模式用来读经,通通不开悟,因为你已经把经变成书了。不是,所以为什么诵经我们会用那个方法诵,大家也知道,“叩叩叩……”,像骑马一样,火车跑铁轨一直跑过去,里面是什么?不是,跟你读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诵经是在培养你的智慧,培养你那感受的能力。那个经文讲什么你不要用大脑去思辨,因为你一思考那经文就过去了。对不对?经文像流水一样一直过去呀,你一思考这一句什么意思你就跟不上了。它不要你思考,关键就在这里。你会说那很无聊。那是你大脑无聊不是生命无聊。生命如流水这样过去,你要去训练那感受,感受是全方位的。你认为那诵经声好或者是这样速度唱诵的韵律好。我常跟维那讲说你带领人家诵经,你有没有感觉你的韵律更好。那是很重要的一个韵律,一种感受。当一个维那不会去调整这个,那就不是好的维那。

  

我们眼睛在看文字,你会有,那个文字就像电影一样“啪啪啪”一直过去,你没有办法停在那里去欣赏它。你停在那里欣赏它,它一幕一幕一直过去了,对不对?所以你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知道,按照经文下来,你怎么压缩成一个画面。经文整个这样诵下来,它其实是个画面。你画面能停住吗?你可以停住啊,可是当你像看电视这样看过去的时候,它没有办法停住。可是你的心要能这样流过去变成一个画面出来,这是个诵经的方法,智慧是从这里得来的。因为你有这种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智慧。你对真实生命,那感受就感受真实生命的存在嘛,所以我们说感受的能力叫做文殊菩萨,生命的存在叫做普贤菩萨。这个感受,用百分之百的文殊菩萨来感受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的普贤菩萨,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华严三圣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能、所,你把它分辨清楚你就看到了。用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去感受那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百分之百的文殊跟百分之百的普贤嘛,那不是毗卢遮那佛吗?法身就兑现了。所以智慧,这个智身,就那智慧的本体你能够掌握住那就可以了。

  

一切众生的智慧本体都要显现出来,这个告诉我们说我们到达止于至善以后你的工作就是要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很简单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怎么到达止于至善的生命领域,用普贤愿海啊。所以这个地方来讲,这个文字是非常高非常高的,这最后一句,为什么说到达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以后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恒动的,怎么动?“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成佛以后的工作就是做这个。这样清楚吧。

  

所以我们在讲的文字很简单,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深意。为什么这经文要这样一再一再地讲,这个五天其实两节课就够了,讲十节课干吗?一定要你回来从基础上走过来,而且这条路绝对可行。各位不要担心,你这十堂课听下来,包括前面的你把它加起来,你就已经是无量无边的。我不会只讲这个境界不讲行法,我也不会只讲行法不讲境界,因为这是华严的一个特质。任何境界都有行法,没有行法这里不能兑现,但是《经首》所讲的佛境界它就是普贤愿海。

  

普贤的万行圆满了,所以我们说叫普贤乘。你是普贤行者,先发普贤广大愿,然后去力行去实践,把它给兑现出来。这个是最高的境界。你看这经文多完美,到最后收尾,到达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是恒动的。现在语言反而不好解释它,但这里讲,怎么动呢?“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所以到达十全十美的境界以后,不是闲着没事做,更不是你想的根本没事做。不是,它一直在做饶益众生的事,成熟众生的事。而这条路你应该要走一趟,你不走过去,你怎么达到这里呢?这不是知道就好。

  

所以你看这最后的圆满真是不可思议。这个不是一般文学家所能写的,这是经本。经是生命的境界,它到了那个领域它就停在那个领域里头去表达那种状况,不是我们用脑筋去写的,去编排剧情,没有,这不是。这个都是那个境界浮现的时候他在做的,这个境界在哪里,就是我们这张画,这张画上面写的是“释迦牟尼会”,有没有?释迦摩尼佛这一会,它是个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因为它画在那里你只看到他们都像模特一样,对不对?各人摆个姿态在那里给你照相。不是,它是动态的,它是一种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些佛,它用一佛表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那旁边用两个菩萨代表那二十位菩萨,还有其它的世主等等,声闻、罗汉也都有。其实它讲的就是诸佛菩萨在那边教化众生。而那些众生呢,通通是把他的业力寄在缘起法界里。那菩萨呢,就“恒以所得普贤愿海”,在这个地方——缘起法界里“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它里面的相都是你在这个娑婆世界的相。他不管你相,他只管你的业力,在缘起法界的这些业力。所以我们现在的努力,我们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命提升到足以把业力寄存到缘起法界去。最简单的方法我们也跟你讲了——圆融道,你假如要从胜解脱道来,也可以。那你的心灵方程式要怎么架构,你解方程式的方法要怎么立起来,你才有办法进入。大概这两个架构好,一个很简单的时间里,刚才跟各位讲,你可能会遇到瞌睡魔,昏沉,也可能遇到欢喜魔,这两个阶段。过了以后基本上交给缘起法界是没有问题的,绝对没问题,但是你那个瞌睡不能克服,没办法。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修行为什么出家好?为什么好?早上三点半,我们是懒一点,四点半,四点半把你挖起来,看你还回不回去再睡回笼觉。因为你一定会有这种情况:三点半、四点半起来,那会有昏沉,那个三年的时间就能克服。你看假如三年还没有办法克服,那个人大概朽木不可雕。那么三年以后他会很喜欢,因为他稳定了,瞌睡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会起欢喜心。欢喜心的时候那就看他的习气,有的人会攻击别人,看人家这样子看不惯。有的会一张嘴巴“滴滴答答”讲给人家听。因为他确实是克服一关以后上来,这个欢喜魔就起来了。那欢喜魔要能够再打掉、再降伏。基本上你还是,因为你出家,我现在假设你出家,那你呢,继续再行这个菩萨道,再做下去,随着僧团这样运作下去,基本上你的业力都已经到法界去了。色身在这里会不会有挫折有困难呢?会有。那你不要理它。最好的医疗方式:不要理它。那你就会一直超越,一直超越。那个超越你在现实看不到,看不到,怎么看得到,你怎么超越。你还是一个脸七个孔,对不对?眼睛横的,鼻子直的,嘴巴横的,改不了,还是那个调调。但是在法界里头就很清楚,你的整个过程会很清楚。所以你从这边来看行者,你不要从相上看,相上你看不出来。

  

师父还是一样,要吃饭呐,他也会感冒,因为这些业来的时候他都会有,甚至于他还会遭遇车祸等等。你不要以为“师父修得那么厉害,车子撞上来应该车子翻倒”。你以为师父是大石头吗?因为那是业,叫做业相。他也会遇到这种种挫折、是非、毁谤、栽赃、抹黑,都有。那是因为他过去因,对不对?他以前抹黑的人或者栽赃的人都是无名小子,那就没关系,那是他在因地就要过了。当他修行很好的时候,为什么发生这种状况?因为他在因地去抹黑了人家有成就的人,所以当你有成就的时候那一报还一报嘛。但是因为当初你是凡夫众生,所以现在呢他也是凡夫众生来对你,对不对?但是你已经过了,你已经到圣地了,到圣人的这个地方,你应该把业力交给缘起法界。当你交给缘起法界的时候,那就会有惊无险的过去;但是你要是这个地方没有弄好,没有交给缘起法界,那你有惊就有险,苦报就现前。你要交给缘起法界了以后,那你的色身在这里有惊无险。因为业力在法界里头。菩萨“恒以所得普贤愿海”——透过这些苦难,你会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从我们自己来讲,你透过这些苦难你会获得智慧,色身、法身同时成长。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们讲到这里,这经文不是我写的,释迦摩尼佛成道的时候的境界,希望大家能够具足信心。到这里他最后讲“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就是说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你事实上你的生活状态就是这种无量功德。这经文是讲这二十位大菩萨成就这些功德,那就告诉我们在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看你要不要去,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认为最大的福报。至少我们在因地可以看得到、听得到。

  

我希望这一会我没有白费各位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在坐各位这一会这十堂课,还有前面几会那些人听的也一样的殊胜,在电视上播放出去,我想大家所获得的利益也会跟各位一样。我们在这个地方也祝福各位,大家早入法界。这辈子最少也要入缘起法界,能够再入性起法界那是更好的。不管怎么样经过这一生,你要知道这一生一定要成为分段生死的最后生,再来,那就乘愿再来。那人家一见到你,将来,我们在见面的时候:“啊!你又来了!”那叫做再来人。不要一见到:“我认识你吗?”“我们哪里没见过?草堂山大华严寺,曾经相会一堂。”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九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