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字上每个字你都懂,解释没问题,但是那个境界你到不了。
我们这样子跟各位剖析是希望你能够去感受到,感受到的那个善根跟那个福德是很殊胜的。我更希望各位能够珍惜这一会,你能够珍惜,它是真的存在。虽然听不懂,听不懂也欢喜,下辈子还会得到。若听不懂,说我跑错地方了,下午应该睡午觉怎么跑来这里了?来这里受罪啊?告诉你,你没来受罪下午睡午觉你就做恶梦,消你业障。你要是来这里听得很欢喜,你会觉得说好在没有睡午觉。但是你要听得很难过,你说早知道你就睡午觉。告诉你,你睡午觉一定得恶梦。好,这个是一个。这个地方讲还好讲,下面这个不好讲。
“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恒以所得”,当然他有证得嘛,对不对?“普贤愿海”是什么?我们天天在念,就普贤愿海,普贤菩萨的愿海。这要你讲吗?普贤愿海是什么?那个,就是这个。讲那个、这个,这样就好了。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就讲完了。这样吗?
“普贤愿海”,愿跟行连在一起,那就是普贤行愿海。对不对?那行呢,这里就告诉我们,我分两层定义来讲。第一层是这万行圆满。万行,你已经都行满了,行满以后果德就庄严,对不对?它现在重点就强调你行圆满了。为什么叫万行呢?因为万是表多,你有无量无边的生命因素,每一个因素都修到圆满了。所以我们跟各位讲,所成就的菩萨跟诸佛净土都是真实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原因就在这里了。他是因为这样子微尘数劫勤苦修行,虽然有些时候按照弥勒菩萨的法身慧命成长曲线角度太小了,他有点躺着成佛,他不是坐着成佛,他是那一种真正的富贵公子哥来成佛的那种状态,但是他也要修,比别人加好几倍的时间来修,我们通通叫做尘沙劫劳苦修行。那么这样的修行是让他所有的生命因素一个一个通通到达止于至善。这里面要有愿要有行,所以叫海。那么多的生命因素通通有愿有行,通通到达圆满,所以不是讲万行就讲愿海。其实万行跟愿海是一样的,海跟万一样的意思,表示无量无边的意思。一个从行讲,一个从愿讲。
好,那这些行愿都在讲什么?行也好愿也好,都在讲真实生命的境界,都在谈这个东西。而这个地方呢,为什么不讲普贤行海或者普贤万行,而讲愿海?它特别强调你因地的行,特别强调因地的行之前的那个愿,这个是果觉因心。假如强调行的话就会倾向苦集这一面的行法。强调愿的话,它是强调灭道这方面的行法,而普贤乘是标准的灭道行法。
现在你注意看,我们佛教界里头的佛教社会,它在讲修行的部分,它分不出苦集灭道的行法有什么不同,分不出来,看不到。我在《华严禅行法二》上面很清楚地跟各位表达这一点。从苦集下手的疑情是一个行法,从灭道这个方面下手的疑情是一种行法。而不管怎么样架构心灵方程式,从苦集这边下手架构的心灵方程式跟疑情是属于传统佛教,原始佛教的行法,就微观佛教的行法;但是宏观佛教的它是从灭道上面着手,这疑情跟心灵方程式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宏观佛法的行法,一个是微观佛法的行法。那么宏观、微观的部分,我们也跟各位讲过很多了,讲得很清楚了。微观主要是讲如何解脱的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讲那个参禅技术面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来的,有别于当时印度教各种盲目修行的这种差别,微观佛法是强调这个部分。
宏观佛法不止这个,当然这个也需要,技术面这个也需要,它更重要的是工程面这个部分,如何帮众生调理,让他能够从意识流走到概念包,从概念包回到染识,然后从修行的立场叫他放下中心价值观,回到净识的这个基本立场上来,这个是宏观佛法它所强调的。但是它没有否认要技术面,我们在跟各位讲的都是技术面、工程面同时要具足,所以我讲技术面、工程面的时候,已经超越了大小乘的对立那个部分。
通常我跟各位讲的,通常的,所讲的微观的佛教就是你一般所讲的声闻乘或者小乘,南传佛教的部分。宏观的佛教通常就是讲大乘,北传佛教的部分。但是我们已经很具体的把它划分出来,大乘佛法在讲什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小乘佛法,假如大乘佛法里头不包括小乘的话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叫佛法,它叫人天乘。现在台湾最大的宗派也是人天乘,到处讲慈善救济的那都是人天乘。因为这当中没有佛法,尤其没有解脱道的这个佛法,就不叫佛教,它只是三教九流的佛教,你要留意到这个部分。
那么普贤愿海就是告诉我们,你怎么样透过行法到达真实生命的境界跟领域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尤其对于那个生命的永恒性,灿烂光明,一再饶益众生的这个部分,这是普贤乘里头不同于其它宗派的地方。你看那个图,基本上图的架构——佛教、佛法画下来就是大小乘。小乘下来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画下来就是波罗蜜乘跟一佛乘。这一佛乘就是我们这里讲的普贤乘。我们第四期佛教思想发展的部分是要以普贤乘的思想为中心。这个几十年下来我们把它摸索得很清楚。
佛教的生命也是活的,它不会终止。其它的宗教它必须终止了。为什么?因为它一神论。它的绝对权威到了这个时代它已经不适用了。佛教不是,佛教的市场会继续发展,继续扩大。这世界所能留下来的大概三大宗教,旧有传统留下来的。婆罗门教系统是一个,因为它有一种叫做《优婆尼沙陀经》,知道吗?那我们这边叫做《增一阿含》,佛教叫《增一阿含》。什么叫增一?它可以一直写下去,只要有成就者出来它就可以再写下去,叫增一,再增加一个。那就是永恒的意思,它不是停止了。
一神教它已经截止了,所以他的《圣经》你看会越来越少。为什么越来越少?因为他本来讲地球是平的,现在讲地球是圆的,那个《圣经》就要拿掉,要不然会被人家笑:“上帝的预言怎么弄错了。”本来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现在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那个《圣经》又要拿掉。所以你看他的《圣经》已经不三不四了。耶稣到二十三岁的时候哪里去了?找不到,为什么?因为那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不可说所以达文西密码就跑出来了,他就替你说。所以他的《圣经》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只有两个字,就“圣经”,其它没了。因为它都违反物理定律,那就只好一直拿掉了。佛法不会,佛法会一直增加,印度教也会一直增加。第三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一直增加。因为它们的生命,都是生命的永恒性,它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你是很有福报的,在我们道场里这三大派系都存在。
而普贤愿海是特别强调这个部分,到达止于至善以后那永恒的生命是什么,它强调这个东西。我们通常不认识这个部分,所以你发愿也发不到这里,你就发到我出三界就好了,就stop了。我证阿罗汉就好了,就stop。然后更大一点,我成佛就好了。结果你成佛、证阿罗汉、出三界都差不多,给你讲一讲什么叫成佛,大概都是讲灭尽定。灭尽定就是跟这个一样,全部都入灭尽定。那不对,成佛的生命还是存在的、活泼的、永恒的,他没有停止。这个普贤愿海强调的是这个部分。你假如对这个果地没有这种认知,你发不起。你可能发大愿但不是发普贤愿。只要是发普贤愿,那都是四无尽境,众生有尽,虚空有尽,众生烦恼有尽,我愿无尽。我们现在发的愿都有时尽,有尽时,那都不行,那都不叫普贤愿。普贤愿是众生有尽我愿无尽;众生心念有尽我愿无尽;众生烦恼有尽我愿无尽;虚空有尽我愿无尽。你要发这个愿。你说你也愿意发,那内容呢?内容不敢说。那地藏菩萨的愿是最典型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会说我有够倒霉,对不对?为什么发这个愿?那天,众富师突然噎住了,昏倒了,有个师兄去把他急救救起来,救完以后:“我会被他煞到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去煞到壁。“我要怎么办?”他没碰到我,碰到我,先打三十大板。你看吧,你造了那么大的福报你还怕什么,可见这个人从来没做过好事,不然行善事怎么会被煞到。这个都是不曾发过广大愿,那普贤愿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以这个愿要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这里就讲到佛教基本结构。智身具足,具足智慧的本体要做什么?就是要成佛嘛。没有智慧是不能够觉悟的,觉悟需要智慧,但是弄清楚,觉悟不需要知识。这是第一个,觉悟不需要聪明。你知道,觉悟不是要聪明也不是要知识,觉悟是需要智能。所以你就会看到,这个智慧跟聪明没什么关系,智能跟知识也根本没关系,你要留意到。
我举个例子你看,很多小孩子,我讲小孩子,大人不要中箭。因为你学佛所以带他来,从小,“拜师父!”“啪!”就趴下去。“哇!好乖!很有善根。”看到师父就拜,看到师父就拜,那个两三岁很乖,一拜下去脚都翘起来,头还“叩”一声。到三四岁就比较不会了,四五岁就比较好了,七八岁开始读书以后,“拜师父!”就转头了。“怎么越大越不象话,越小你就很有善根,长大怎么没有善根。”既然有善根,善根怎么倒缩。这个不是善根,这个怎么,他灵巧,他看到爸爸妈妈在家里都这样拜,来到这里,一讲拜师父,啪,他就拜下去了。他灵巧,他马上跟你学,而且他很顺。越长…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