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字上每個字你都懂,解釋沒問題,但是那個境界你到不了。

  

我們這樣子跟各位剖析是希望你能夠去感受到,感受到的那個善根跟那個福德是很殊勝的。我更希望各位能夠珍惜這一會,你能夠珍惜,它是真的存在。雖然聽不懂,聽不懂也歡喜,下輩子還會得到。若聽不懂,說我跑錯地方了,下午應該睡午覺怎麼跑來這裏了?來這裏受罪啊?告訴你,你沒來受罪下午睡午覺你就做惡夢,消你業障。你要是來這裏聽得很歡喜,你會覺得說好在沒有睡午覺。但是你要聽得很難過,你說早知道你就睡午覺。告訴你,你睡午覺一定得惡夢。好,這個是一個。這個地方講還好講,下面這個不好講。

  

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恒以所得”,當然他有證得嘛,對不對?“普賢願海”是什麼?我們天天在念,就普賢願海,普賢菩薩的願海。這要你講嗎?普賢願海是什麼?那個,就是這個。講那個、這個,這樣就好了。這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就講完了。這樣嗎?

  

普賢願海”,願跟行連在一起,那就是普賢行願海。對不對?那行呢,這裏就告訴我們,我分兩層定義來講。第一層是這萬行圓滿。萬行,你已經都行滿了,行滿以後果德就莊嚴,對不對?它現在重點就強調你行圓滿了。爲什麼叫萬行呢?因爲萬是表多,你有無量無邊的生命因素,每一個因素都修到圓滿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所成就的菩薩跟諸佛淨土都是真實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原因就在這裏了。他是因爲這樣子微塵數劫勤苦修行,雖然有些時候按照彌勒菩薩的法身慧命成長曲線角度太小了,他有點躺著成佛,他不是坐著成佛,他是那一種真正的富貴公子哥來成佛的那種狀態,但是他也要修,比別人加好幾倍的時間來修,我們通通叫做塵沙劫勞苦修行。那麼這樣的修行是讓他所有的生命因素一個一個通通到達止于至善。這裏面要有願要有行,所以叫海。那麼多的生命因素通通有願有行,通通到達圓滿,所以不是講萬行就講願海。其實萬行跟願海是一樣的,海跟萬一樣的意思,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一個從行講,一個從願講。

  

好,那這些行願都在講什麼?行也好願也好,都在講真實生命的境界,都在談這個東西。而這個地方呢,爲什麼不講普賢行海或者普賢萬行,而講願海?它特別強調你因地的行,特別強調因地的行之前的那個願,這個是果覺因心。假如強調行的話就會傾向苦集這一面的行法。強調願的話,它是強調滅道這方面的行法,而普賢乘是標准的滅道行法。

  

現在你注意看,我們佛教界裏頭的佛教社會,它在講修行的部分,它分不出苦集滅道的行法有什麼不同,分不出來,看不到。我在《華嚴禅行法二》上面很清楚地跟各位表達這一點。從苦集下手的疑情是一個行法,從滅道這個方面下手的疑情是一種行法。而不管怎麼樣架構心靈方程式,從苦集這邊下手架構的心靈方程式跟疑情是屬于傳統佛教,原始佛教的行法,就微觀佛教的行法;但是宏觀佛教的它是從滅道上面著手,這疑情跟心靈方程式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宏觀佛法的行法,一個是微觀佛法的行法。那麼宏觀、微觀的部分,我們也跟各位講過很多了,講得很清楚了。微觀主要是講如何解脫的這個部分,也就是我們講那個參禅技術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特別提出來的,有別于當時印度教各種盲目修行的這種差別,微觀佛法是強調這個部分。

  

宏觀佛法不止這個,當然這個也需要,技術面這個也需要,它更重要的是工程面這個部分,如何幫衆生調理,讓他能夠從意識流走到概念包,從概念包回到染識,然後從修行的立場叫他放下中心價值觀,回到淨識的這個基本立場上來,這個是宏觀佛法它所強調的。但是它沒有否認要技術面,我們在跟各位講的都是技術面、工程面同時要具足,所以我講技術面、工程面的時候,已經超越了大小乘的對立那個部分。

  

通常我跟各位講的,通常的,所講的微觀的佛教就是你一般所講的聲聞乘或者小乘,南傳佛教的部分。宏觀的佛教通常就是講大乘,北傳佛教的部分。但是我們已經很具體的把它劃分出來,大乘佛法在講什麼,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小乘佛法,假如大乘佛法裏頭不包括小乘的話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叫佛法,它叫人天乘。現在臺灣最大的宗派也是人天乘,到處講慈善救濟的那都是人天乘。因爲這當中沒有佛法,尤其沒有解脫道的這個佛法,就不叫佛教,它只是叁教九流的佛教,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

  

那麼普賢願海就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樣透過行法到達真實生命的境界跟領域裏,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尤其對于那個生命的永恒性,燦爛光明,一再饒益衆生的這個部分,這是普賢乘裏頭不同于其它宗派的地方。你看那個圖,基本上圖的架構——佛教、佛法畫下來就是大小乘。小乘下來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大乘畫下來就是波羅蜜乘跟一佛乘。這一佛乘就是我們這裏講的普賢乘。我們第四期佛教思想發展的部分是要以普賢乘的思想爲中心。這個幾十年下來我們把它摸索得很清楚。

  

佛教的生命也是活的,它不會終止。其它的宗教它必須終止了。爲什麼?因爲它一神論。它的絕對權威到了這個時代它已經不適用了。佛教不是,佛教的市場會繼續發展,繼續擴大。這世界所能留下來的大概叁大宗教,舊有傳統留下來的。婆羅門教系統是一個,因爲它有一種叫做《優婆尼沙陀經》,知道嗎?那我們這邊叫做《增一阿含》,佛教叫《增一阿含》。什麼叫增一?它可以一直寫下去,只要有成就者出來它就可以再寫下去,叫增一,再增加一個。那就是永恒的意思,它不是停止了。

  

一神教它已經截止了,所以他的《聖經》你看會越來越少。爲什麼越來越少?因爲他本來講地球是平的,現在講地球是圓的,那個《聖經》就要拿掉,要不然會被人家笑:“上帝的預言怎麼弄錯了。”本來是太陽繞著地球轉,現在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那個《聖經》又要拿掉。所以你看他的《聖經》已經不叁不四了。耶稣到二十叁歲的時候哪裏去了?找不到,爲什麼?因爲那不可說不可說,因爲不可說所以達文西密碼就跑出來了,他就替你說。所以他的《聖經》隨著曆史的演變它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只有兩個字,就“聖經”,其它沒了。因爲它都違反物理定律,那就只好一直拿掉了。佛法不會,佛法會一直增加,印度教也會一直增加。第叁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也會一直增加。因爲它們的生命,都是生命的永恒性,它會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你是很有福報的,在我們道場裏這叁大派系都存在。

  

而普賢願海是特別強調這個部分,到達止于至善以後那永恒的生命是什麼,它強調這個東西。我們通常不認識這個部分,所以你發願也發不到這裏,你就發到我出叁界就好了,就stop了。我證阿羅漢就好了,就stop。然後更大一點,我成佛就好了。結果你成佛、證阿羅漢、出叁界都差不多,給你講一講什麼叫成佛,大概都是講滅盡定。滅盡定就是跟這個一樣,全部都入滅盡定。那不對,成佛的生命還是存在的、活潑的、永恒的,他沒有停止。這個普賢願海強調的是這個部分。你假如對這個果地沒有這種認知,你發不起。你可能發大願但不是發普賢願。只要是發普賢願,那都是四無盡境,衆生有盡,虛空有盡,衆生煩惱有盡,我願無盡。我們現在發的願都有時盡,有盡時,那都不行,那都不叫普賢願。普賢願是衆生有盡我願無盡;衆生心念有盡我願無盡;衆生煩惱有盡我願無盡;虛空有盡我願無盡。你要發這個願。你說你也願意發,那內容呢?內容不敢說。那地藏菩薩的願是最典型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會說我有夠倒黴,對不對?爲什麼發這個願?那天,衆富師突然噎住了,昏倒了,有個師兄去把他急救救起來,救完以後:“我會被他煞到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去煞到壁。“我要怎麼辦?”他沒碰到我,碰到我,先打叁十大板。你看吧,你造了那麼大的福報你還怕什麼,可見這個人從來沒做過好事,不然行善事怎麼會被煞到。這個都是不曾發過廣大願,那普賢願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以這個願要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這裏就講到佛教基本結構。智身具足,具足智慧的本體要做什麼?就是要成佛嘛。沒有智慧是不能夠覺悟的,覺悟需要智慧,但是弄清楚,覺悟不需要知識。這是第一個,覺悟不需要聰明。你知道,覺悟不是要聰明也不是要知識,覺悟是需要智能。所以你就會看到,這個智慧跟聰明沒什麼關系,智能跟知識也根本沒關系,你要留意到。

  

我舉個例子你看,很多小孩子,我講小孩子,大人不要中箭。因爲你學佛所以帶他來,從小,“拜師父!”“啪!”就趴下去。“哇!好乖!很有善根。”看到師父就拜,看到師父就拜,那個兩叁歲很乖,一拜下去腳都翹起來,頭還“叩”一聲。到叁四歲就比較不會了,四五歲就比較好了,七八歲開始讀書以後,“拜師父!”就轉頭了。“怎麼越大越不象話,越小你就很有善根,長大怎麼沒有善根。”既然有善根,善根怎麼倒縮。這個不是善根,這個怎麼,他靈巧,他看到爸爸媽媽在家裏都這樣拜,來到這裏,一講拜師父,啪,他就拜下去了。他靈巧,他馬上跟你學,而且他很順。越長…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