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你看,他的我,自我,我執開始成長了,你叫我拜我才不拜。因爲他已經開始進入叛逆期了,進入自我肯定期了,那時候你就看到,他還有什麼善根,這是問題啊。這個時候的父母你就要注意要引導他,你這個不會處理,這孩子將來可能要等老了以後才會再學佛,你這當中就空白了。那就善根晚發,不是早發。
這時候你一定要帶他,不是叫他拜,你只能夠講一講:“嗯?你今天好像沒有拜師父哦。”“哎,你今天到佛堂好像都沒有拜佛。”這樣就好了,然後他就會自己去調整,因爲從小你帶他來他都會拜,現在爲什麼開始他不拜?你要看到他已經在轉變了。原來我,自我沒有出現,現在自我逐漸出現了,也就是這個孩子心理開始長大了,社會年齡逐漸有了,他要肯定自我。你要命令他,他不聽,他有自己的看法了。有自己的看法,那你應該高興,但是你也發現到他已經不是奶嘴塞給他他就拼命吸的那種生命了,他開始會檢討說你根本就塞假的給我。你知道嗎,他不會跟你講說這是假的我不要。他不會這樣講,但是他會找尋他所要的。當你還是慣性老是塞那個奶嘴給他的時候,他就不會理會你這個父母,因爲你根本不知道他長大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善根、智慧這種東西絕對不是你腦筋裏頭想象的。覺悟是生命因素徹底展現的一種境界,也不是你說你要覺悟你就能覺悟的,不是那個東西,那個根本就是知識的定義。你能不能夠讓你的生命很自然的兌現出來,像花開一樣。看那個嫩葉長出來,有沒有,它很自然的。不是每天你去看它它才長給你看,不是,你不看它它也長出來。花開,它很自然地展現,這個是生命的狀況。這一個感受到這種生命的狀況叫做覺悟。而要去感受這種生命綻放的狀況你必須要有智慧。所以剛才我們談過,你必須要能夠珍惜跟尊重;你沒有珍惜的心,沒有尊重的心,生命的存在你絕對感受不到,你就不會有智慧。
智慧是從感受中來的,智慧是從疑情中來的,智慧不是從書本上來的。所以你在讀經,爲什麼叫讀經不叫讀書?讀經不是讓你用讀書的腦筋來讀它的,這一點你就要弄清楚了。你假如讀經還用讀書的方法來讀經的話,這本經又變成書了。這個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能夠分辨清楚,你才有辦法真的進入薩婆若海。你要擁有生命的智慧才有可能,不然不可能。我們一再的跟各位講說智能不是知識。不可能,但是你無法分辨,你也沒有辦法拿到很明確的證據來說明,所以這個只有摸索。你自己提著疑情慢慢去感受哪裏不同。
我跟各位講很清楚,經跟書就是不同。經的意思就是線串,就講那個線,把它串起來的那條線叫經。它主要是因爲貝葉經進來的時候上面有那兩條線串著,其實我們古代的書冊,有沒有,冊、竹簡也是繩子串的,是有同樣的意思在做表達。但是經本的重點主要是講生命的,書本主要是講知識的。今天教育普及化大家都讀書讀很多,你就以你讀書的那種經驗,那個慣性,那個相續心,那個模式用來讀經,通通不開悟,因爲你已經把經變成書了。不是,所以爲什麼誦經我們會用那個方法誦,大家也知道,“叩叩叩……”,像騎馬一樣,火車跑鐵軌一直跑過去,裏面是什麼?不是,跟你讀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因爲誦經是在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那感受的能力。那個經文講什麼你不要用大腦去思辨,因爲你一思考那經文就過去了。對不對?經文像流水一樣一直過去呀,你一思考這一句什麼意思你就跟不上了。它不要你思考,關鍵就在這裏。你會說那很無聊。那是你大腦無聊不是生命無聊。生命如流水這樣過去,你要去訓練那感受,感受是全方位的。你認爲那誦經聲好或者是這樣速度唱誦的韻律好。我常跟維那講說你帶領人家誦經,你有沒有感覺你的韻律更好。那是很重要的一個韻律,一種感受。當一個維那不會去調整這個,那就不是好的維那。
我們眼睛在看文字,你會有,那個文字就像電影一樣“啪啪啪”一直過去,你沒有辦法停在那裏去欣賞它。你停在那裏欣賞它,它一幕一幕一直過去了,對不對?所以你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知道,按照經文下來,你怎麼壓縮成一個畫面。經文整個這樣誦下來,它其實是個畫面。你畫面能停住嗎?你可以停住啊,可是當你像看電視這樣看過去的時候,它沒有辦法停住。可是你的心要能這樣流過去變成一個畫面出來,這是個誦經的方法,智慧是從這裏得來的。因爲你有這種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智慧。你對真實生命,那感受就感受真實生命的存在嘛,所以我們說感受的能力叫做文殊菩薩,生命的存在叫做普賢菩薩。這個感受,用百分之百的文殊菩薩來感受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的普賢菩薩,當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毗盧遮那佛,華嚴叁聖就是這樣來的。所以能、所,你把它分辨清楚你就看到了。用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去感受那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百分之百的文殊跟百分之百的普賢嘛,那不是毗盧遮那佛嗎?法身就兌現了。所以智慧,這個智身,就那智慧的本體你能夠掌握住那就可以了。
一切衆生的智慧本體都要顯現出來,這個告訴我們說我們到達止于至善以後你的工作就是要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很簡單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怎麼到達止于至善的生命領域,用普賢願海啊。所以這個地方來講,這個文字是非常高非常高的,這最後一句,爲什麼說到達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以後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恒動的,怎麼動?“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成佛以後的工作就是做這個。這樣清楚吧。
所以我們在講的文字很簡單,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深意。爲什麼這經文要這樣一再一再地講,這個五天其實兩節課就夠了,講十節課幹嗎?一定要你回來從基礎上走過來,而且這條路絕對可行。各位不要擔心,你這十堂課聽下來,包括前面的你把它加起來,你就已經是無量無邊的。我不會只講這個境界不講行法,我也不會只講行法不講境界,因爲這是華嚴的一個特質。任何境界都有行法,沒有行法這裏不能兌現,但是《經首》所講的佛境界它就是普賢願海。
普賢的萬行圓滿了,所以我們說叫普賢乘。你是普賢行者,先發普賢廣大願,然後去力行去實踐,把它給兌現出來。這個是最高的境界。你看這經文多完美,到最後收尾,到達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這個境界是恒動的。現在語言反而不好解釋它,但這裏講,怎麼動呢?“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所以到達十全十美的境界以後,不是閑著沒事做,更不是你想的根本沒事做。不是,它一直在做饒益衆生的事,成熟衆生的事。而這條路你應該要走一趟,你不走過去,你怎麼達到這裏呢?這不是知道就好。
所以你看這最後的圓滿真是不可思議。這個不是一般文學家所能寫的,這是經本。經是生命的境界,它到了那個領域它就停在那個領域裏頭去表達那種狀況,不是我們用腦筋去寫的,去編排劇情,沒有,這不是。這個都是那個境界浮現的時候他在做的,這個境界在哪裏,就是我們這張畫,這張畫上面寫的是“釋迦牟尼會”,有沒有?釋迦摩尼佛這一會,它是個動態的,它不是靜態的。因爲它畫在那裏你只看到他們都像模特一樣,對不對?各人擺個姿態在那裏給你照相。不是,它是動態的,它是一種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些佛,它用一佛表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那旁邊用兩個菩薩代表那二十位菩薩,還有其它的世主等等,聲聞、羅漢也都有。其實它講的就是諸佛菩薩在那邊教化衆生。而那些衆生呢,通通是把他的業力寄在緣起法界裏。那菩薩呢,就“恒以所得普賢願海”,在這個地方——緣起法界裏“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它裏面的相都是你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相。他不管你相,他只管你的業力,在緣起法界的這些業力。所以我們現在的努力,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生命提升到足以把業力寄存到緣起法界去。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也跟你講了——圓融道,你假如要從勝解脫道來,也可以。那你的心靈方程式要怎麼架構,你解方程式的方法要怎麼立起來,你才有辦法進入。大概這兩個架構好,一個很簡單的時間裏,剛才跟各位講,你可能會遇到瞌睡魔,昏沈,也可能遇到歡喜魔,這兩個階段。過了以後基本上交給緣起法界是沒有問題的,絕對沒問題,但是你那個瞌睡不能克服,沒辦法。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修行爲什麼出家好?爲什麼好?早上叁點半,我們是懶一點,四點半,四點半把你挖起來,看你還回不回去再睡回籠覺。因爲你一定會有這種情況:叁點半、四點半起來,那會有昏沈,那個叁年的時間就能克服。你看假如叁年還沒有辦法克服,那個人大概朽木不可雕。那麼叁年以後他會很喜歡,因爲他穩定了,瞌睡的問題解決了以後他會起歡喜心。歡喜心的時候那就看他的習氣,有的人會攻擊別人,看人家這樣子看不慣。有的會一張嘴巴“滴滴答答”講給人家聽。因爲他確實是克服一關以後上來,這個歡喜魔就起來了。那歡喜魔要能夠再打掉、再降伏。基本上你還是,因爲你出家,我現在假設你出家,那你呢,繼續再行這個菩薩道,再做下去,隨著僧團這樣運作下去,基本上你的業力都已經到法界去了。色身在這裏會不會有挫折有困難呢?會有。那你不要理它。最好的醫療方式:不要理它。那你就會一直超越,一直超越。那個超越你在現實看不到,看不到,怎麼看得到,你怎麼超越。你還是一個臉七個孔,對不對?眼睛橫的,鼻子直的,嘴巴橫的,改不了,還是那個調調。但是在法界裏頭就很清楚,你的整個過程會很清楚。所以你從這邊來看行者,你不要從相上看,相上你看不出來。
師父還是一樣,要吃飯呐,他也會感冒,因爲這些業來的時候他都會有,甚至于他還會遭遇車禍等等。你不要以爲“師父修得那麼厲害,車子撞上來應該車子翻倒”。你以爲師父是大石頭嗎?因爲那是業,叫做業相。他也會遇到這種種挫折、是非、毀謗、栽贓、抹黑,都有。那是因爲他過去因,對不對?他以前抹黑的人或者栽贓的人都是無名小子,那就沒關系,那是他在因地就要過了。當他修行很好的時候,爲什麼發生這種狀況?因爲他在因地去抹黑了人家有成就的人,所以當你有成就的時候那一報還一報嘛。但是因爲當初你是凡夫衆生,所以現在呢他也是凡夫衆生來對你,對不對?但是你已經過了,你已經到聖地了,到聖人的這個地方,你應該把業力交給緣起法界。當你交給緣起法界的時候,那就會有驚無險的過去;但是你要是這個地方沒有弄好,沒有交給緣起法界,那你有驚就有險,苦報就現前。你要交給緣起法界了以後,那你的色身在這裏有驚無險。因爲業力在法界裏頭。菩薩“恒以所得普賢願海”——透過這些苦難,你會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從我們自己來講,你透過這些苦難你會獲得智慧,色身、法身同時成長。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講到這裏,這經文不是我寫的,釋迦摩尼佛成道的時候的境界,希望大家能夠具足信心。到這裏他最後講“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就是說在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裏,你事實上你的生活狀態就是這種無量功德。這經文是講這二十位大菩薩成就這些功德,那就告訴我們在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裏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看你要不要去,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們認爲最大的福報。至少我們在因地可以看得到、聽得到。
我希望這一會我沒有白費各位的時間,我相信我們在坐各位這一會這十堂課,還有前面幾會那些人聽的也一樣的殊勝,在電視上播放出去,我想大家所獲得的利益也會跟各位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也祝福各位,大家早入法界。這輩子最少也要入緣起法界,能夠再入性起法界那是更好的。不管怎麼樣經過這一生,你要知道這一生一定要成爲分段生死的最後生,再來,那就乘願再來。那人家一見到你,將來,我們在見面的時候:“啊!你又來了!”那叫做再來人。不要一見到:“我認識你嗎?”“我們哪裏沒見過?草堂山大華嚴寺,曾經相會一堂。”
《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