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种子义

  十 字母种子义

  

准提法持的是准提咒,密法的修持即是以持咒为重点,咒语的本身只是个媒介,但你要了解其作用在哪里。当然,咒语的意思我们不懂,其中原因甚多,如法器,个个都有其用意,单独存在时具有个别意义,当他跟右手合并时又有另一种意义,右手的法器和左手的法器合并运用,则又属另一层意义;这个法器在整个十八只手里,还具有另一层意义。所以个别有个别的意思,整体有整体的作用,不是语言文字或简单一句话就可道尽,其中出入甚大。

  

咒语也一样,短咒「唵 折隶 主隶 准提 娑诃」,就简单九个字;长咒比较长,「南无飒哆喃三藐三普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隶 主隶 准提 娑婆诃」大多是称赞的意思,「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普陀……怛侄他唵」,就是「稽首皈依苏悉地,我今持诵大准提」的意思,也就是称赞准提菩萨的称呼,所以重点在于短咒的意义是准提菩萨的心咒。

  

准提菩萨心咒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心咒,那这九个字所表达的是什么?换言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头一个疑情。

  

九个字所表达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存在、真理存在的实体。」生命在这个世间、宇宙、法界中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样子?十方诸佛所修持的是什么?他们的目标在哪里?

  

各位想想,进入佛门来追求什么?社会人追求的很简单,不是名就是利,名利是不是究竟真实的,那属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追求的目标很明确。我们进入佛门,就不该为了追求名利而来,如果这样,那又求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追求的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追求的目标一致才对。这一点若不能肯定,则一切奋斗、修行都属盲修瞎练。很多人不了解学佛所为何来?人家邀请,不好意思不来,所以跟着来了,教他念佛就跟着念,教他拜佛也跟着拜,这叫学佛吗?你能否把握住那个真实义和最高目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这个心。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追求的那个最高无上的目标,必须将它肯定下来,这个咒语就等于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得的境界就在这里,你说殊胜不殊胜?大家吃饱饭后,「结斋偈」都会念一遍,但如果只是吃饱饭将它念一遍,未免也太没意义了,追求到最后,大家都得吃饱饭就对了,是这样吗?所以「唵折隶 主隶 准提 娑诃」这个心咒有必要为各位解释一番。

  

「唵」这个字就是法,法就是真理,一切诸法、一切真理本来如此,「本不生义」,本来就在那里。禅宗有个公案,某天年轻的师父问老和尚:

  

「师父啊!太阳那么大,为何在这儿弄得满身是汗?」

  

「太阳就那么大。」师父道。

  

「太阳那么大,可以休息啊!」弟子道。

  

「有啊!我是在休息。」师父道。

  

「休息怎么在这里?」弟子问。

  

「对啊!本来就是这样,我就在这里休息。」师父回答。

  

「要是你在休息,怎么汗流浃背成这样?」弟子又问。

  

「太阳在这里。」

  

老和尚很自在,他说太阳在那儿,我人在这里,所以汗流浃背。若太阳不在,我也不会在这里,所以也不至于汗流浃背。因缘如此和合,太阳在此,我亦在此,故而流汗,很自在嘛!这跟业有什么关系?你若非得将它和业牵拖在一起,那就真的是你的业了。

  

诸法真理就是如此,各位看得到、感受得到吗?

  

所谓「不生」,不是没有,他就只是在这里。真理无所不在,故曰「存在」,法界都是这样,问题是你感受不到。

  

法,本不生义,在四十二字母里是「阿」字门,而这里的「唵」也具有同样的意思。就整个法界的定义来说,法界的本体叫「阿」,法界的作用叫「唵」,音是这样发的,所以「唵」还具有「一切法本不生义」的意思。

  

持咒时大概有两个发音:一个起音是「南无」,一个起音是「唵」。若是「南无」起音,最后就是「娑婆诃」。你若用「唵」起音,后面应该是「吽」,二者的念法不同。因为短咒是从长咒里撷取出来的,所以就变成「吽」和「娑诃」做结束。所以你若念到咒语是「唵」和「娑诃」,前面定然还有一段。若是没有,标准的应该是「唵嘛呢叭咪吽」,「唵」起音,「吽」收尾。否则「唵」起音,后面「娑诃」收尾的,前面一定还有一段省略掉了。

  

这样看起来,咒语的结构其实很清楚的。「唵……娑(婆)诃」这种架构的咒语,绝对是某一位菩萨的心咒,因为前面那个「南无」就是「稽首皈依苏悉地」的意思。例如这里的准提咒,他先皈依准提菩萨、称赞菩萨的威德殊胜后,再念其心咒,所有咒大概都不脱这三种架构。

  

为何「南无」起音,后面绝对是「娑婆诃」呢?南无就是皈依这个本尊,而从「唵」或是「怛侄他唵」开始念的,都是这个本尊的心咒。所以若是修本尊法,本尊的称赞一定要接下去念,接着再念他的心咒,意思就是「我皈依本尊,我修本尊法,愿我像本尊那样快点成就。」因为本尊已经成就,而我尚未成就,所以我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像本尊那样快点成就;后面「娑婆诃「就是快点、快点成就的意思。

  

前面是「唵」,后面是「吽」的咒语,它没有这个意思,虽然你也将它视为本尊咒,但它与本尊咒的意义较为不同,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展现法界殊胜的一部份,所以对于要求自己快点成就的部份比较少。这是两种咒语的殊异之处。

  

这里我们将「唵」和「阿」对比说明,让各位有所了解,真理的存在就是如此,你必须能够看得到。「唵」是要求我们得到诸法实相,眼前所见一切法界的现象都用意识描写、论断而成,皆非实相。实相只是存在而已,但我们往往都用意识加以扭曲、改变。

  

譬如前面有个「状况」,就是这样而已,但我们就会称呼他为「山」,甚至还称之为「寿山」。叫作「柴山」可以吗?无妨。他还是在那里如如不动,不会因为你的称呼而改变。不管你到哪里谈情说爱、散步、运动,予以称赞或嫌弃,他都是这样,没有差别。

  

这就是「不生」的意义,他本来就如此,你认为他应该如何如何,那是你认为的,法界中很多事相都被我们的意识给污染、扭曲了,修行就是要能够从这里看回来。人家本来如此,我们为何为它贴上标签、染上色彩?恢复一切境界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唵」字的意思。诸佛所入的境界,在这地方是最高的,他不会污染。你看,佛都是笑笑坐在那里,小偷和警察一起来拜,佛都笑笑的,他不会紧张地告诉警察:「小偷就在你旁边」,当然也不会警告小偷说:「旁边那个就是刑警,快点跑!」

  

法的事相如此,但我们往往会设想应该「如何如何」,那都是虚假的。就像戏演完散场了,演戏的人戏服一脱,拿个板凳儿,就跷脚坐在那儿聊天吃面,刚刚演戏情节全忘了。「诸法本不生义」的意义是很深的,我们得好好体会。

  

我这样说了,你可能觉得「就这样而已嘛」,其实此一「感受」的纵深很深,你大可用一辈子慢慢去「炖」,那个味道很浓厚,慢慢会散发出来。感受愈深智慧愈高,感受愈多福报愈大。

  

第二个字是「折」。「折隶」的「折」,就是「一切诸法本无行义」,无行、无作就对了。诸法本来如此,虽曰「无行、无作」,但却囊括了动态与静态。譬如火山爆发只是一相而已,并不由谁指挥、发动。万物在这世间成立,皆是因缘和合。

  

譬如,我现在拿「这个东西」来擦脸,你说它是「毛巾」,我拿它来擦桌子,你说它是「抹布」,它和擦桌子的因缘一结合就变成抹布,那它究竟是毛巾还是抹布?其实并无差别,「它」依旧如此,但与不同因缘结合,所得就不同。

  

诸位在这里听经,你说「弟子某某某,向师父顶礼三拜」,那你就变成弟子了,可是一回到家,孩子叫你「爸爸」,你就变成爸爸了。你还是同一个人。到公司去,你和员工的因缘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老板,到百货公司变成消费者……。因缘在变化,这里、那里的因缘都不同,但你本身不造作,你仍旧是你,这叫「诸法无行义」。它毫无任何造作,如此而已。

  

第三个字,「折隶」的「隶」,是一切诸法无相义。你可能很难想得到怎么无相?每个东西都有相,例如「水」是一相,变成结冰时,又是一相,加热变成水蒸气,又是另外一相。但要知道,不管称水也好,冰也好,水蒸气也行,那都是你的命名,它本身还是那个东西,而它的相的名字是你帮它取的。

  

「这个莲花很漂亮、很香,千万不要挤到它」,漂亮、香都是你说的,一头牛或一只大象来才不管多漂亮,噗!就踩下去了。

  

漂亮、美丑、香臭,都是人…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种子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