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種子義

  十 字母種子義

  

准提法持的是准提咒,密法的修持即是以持咒爲重點,咒語的本身只是個媒介,但你要了解其作用在哪裏。當然,咒語的意思我們不懂,其中原因甚多,如法器,個個都有其用意,單獨存在時具有個別意義,當他跟右手合並時又有另一種意義,右手的法器和左手的法器合並運用,則又屬另一層意義;這個法器在整個十八只手裏,還具有另一層意義。所以個別有個別的意思,整體有整體的作用,不是語言文字或簡單一句話就可道盡,其中出入甚大。

  

咒語也一樣,短咒「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诃」,就簡單九個字;長咒比較長,「南無飒哆喃叁藐叁普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婆诃」大多是稱贊的意思,「南無飒哆喃 叁藐叁普陀……怛侄他唵」,就是「稽首皈依蘇悉地,我今持誦大准提」的意思,也就是稱贊准提菩薩的稱呼,所以重點在于短咒的意義是准提菩薩的心咒。

  

准提菩薩心咒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心咒,那這九個字所表達的是什麼?換言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是頭一個疑情。

  

九個字所表達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命存在、真理存在的實體。」生命在這個世間、宇宙、法界中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樣子?十方諸佛所修持的是什麼?他們的目標在哪裏?

  

各位想想,進入佛門來追求什麼?社會人追求的很簡單,不是名就是利,名利是不是究竟真實的,那屬另外一回事,但至少追求的目標很明確。我們進入佛門,就不該爲了追求名利而來,如果這樣,那又求什麼?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追求的又是什麼?

  

我們應該與十方叁世諸佛所追求的目標一致才對。這一點若不能肯定,則一切奮鬥、修行都屬盲修瞎練。很多人不了解學佛所爲何來?人家邀請,不好意思不來,所以跟著來了,教他念佛就跟著念,教他拜佛也跟著拜,這叫學佛嗎?你能否把握住那個真實義和最高目標?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發這個心。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追求的那個最高無上的目標,必須將它肯定下來,這個咒語就等于此,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得的境界就在這裏,你說殊勝不殊勝?大家吃飽飯後,「結齋偈」都會念一遍,但如果只是吃飽飯將它念一遍,未免也太沒意義了,追求到最後,大家都得吃飽飯就對了,是這樣嗎?所以「唵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诃」這個心咒有必要爲各位解釋一番。

  

「唵」這個字就是法,法就是真理,一切諸法、一切真理本來如此,「本不生義」,本來就在那裏。禅宗有個公案,某天年輕的師父問老和尚:

  

「師父啊!太陽那麼大,爲何在這兒弄得滿身是汗?」

  

「太陽就那麼大。」師父道。

  

「太陽那麼大,可以休息啊!」弟子道。

  

「有啊!我是在休息。」師父道。

  

「休息怎麼在這裏?」弟子問。

  

「對啊!本來就是這樣,我就在這裏休息。」師父回答。

  

「要是你在休息,怎麼汗流浃背成這樣?」弟子又問。

  

「太陽在這裏。」

  

老和尚很自在,他說太陽在那兒,我人在這裏,所以汗流浃背。若太陽不在,我也不會在這裏,所以也不至于汗流浃背。因緣如此和合,太陽在此,我亦在此,故而流汗,很自在嘛!這跟業有什麼關系?你若非得將它和業牽拖在一起,那就真的是你的業了。

  

諸法真理就是如此,各位看得到、感受得到嗎?

  

所謂「不生」,不是沒有,他就只是在這裏。真理無所不在,故曰「存在」,法界都是這樣,問題是你感受不到。

  

法,本不生義,在四十二字母裏是「阿」字門,而這裏的「唵」也具有同樣的意思。就整個法界的定義來說,法界的本體叫「阿」,法界的作用叫「唵」,音是這樣發的,所以「唵」還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義」的意思。

  

持咒時大概有兩個發音:一個起音是「南無」,一個起音是「唵」。若是「南無」起音,最後就是「娑婆诃」。你若用「唵」起音,後面應該是「吽」,二者的念法不同。因爲短咒是從長咒裏撷取出來的,所以就變成「吽」和「娑诃」做結束。所以你若念到咒語是「唵」和「娑诃」,前面定然還有一段。若是沒有,標准的應該是「唵嘛呢叭咪吽」,「唵」起音,「吽」收尾。否則「唵」起音,後面「娑诃」收尾的,前面一定還有一段省略掉了。

  

這樣看起來,咒語的結構其實很清楚的。「唵……娑(婆)诃」這種架構的咒語,絕對是某一位菩薩的心咒,因爲前面那個「南無」就是「稽首皈依蘇悉地」的意思。例如這裏的准提咒,他先皈依准提菩薩、稱贊菩薩的威德殊勝後,再念其心咒,所有咒大概都不脫這叁種架構。

  

爲何「南無」起音,後面絕對是「娑婆诃」呢?南無就是皈依這個本尊,而從「唵」或是「怛侄他唵」開始念的,都是這個本尊的心咒。所以若是修本尊法,本尊的稱贊一定要接下去念,接著再念他的心咒,意思就是「我皈依本尊,我修本尊法,願我像本尊那樣快點成就。」因爲本尊已經成就,而我尚未成就,所以我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像本尊那樣快點成就;後面「娑婆诃「就是快點、快點成就的意思。

  

前面是「唵」,後面是「吽」的咒語,它沒有這個意思,雖然你也將它視爲本尊咒,但它與本尊咒的意義較爲不同,其主要的意義在于展現法界殊勝的一部份,所以對于要求自己快點成就的部份比較少。這是兩種咒語的殊異之處。

  

這裏我們將「唵」和「阿」對比說明,讓各位有所了解,真理的存在就是如此,你必須能夠看得到。「唵」是要求我們得到諸法實相,眼前所見一切法界的現象都用意識描寫、論斷而成,皆非實相。實相只是存在而已,但我們往往都用意識加以扭曲、改變。

  

譬如前面有個「狀況」,就是這樣而已,但我們就會稱呼他爲「山」,甚至還稱之爲「壽山」。叫作「柴山」可以嗎?無妨。他還是在那裏如如不動,不會因爲你的稱呼而改變。不管你到哪裏談情說愛、散步、運動,予以稱贊或嫌棄,他都是這樣,沒有差別。

  

這就是「不生」的意義,他本來就如此,你認爲他應該如何如何,那是你認爲的,法界中很多事相都被我們的意識給汙染、扭曲了,修行就是要能夠從這裏看回來。人家本來如此,我們爲何爲它貼上標簽、染上色彩?恢複一切境界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唵」字的意思。諸佛所入的境界,在這地方是最高的,他不會汙染。你看,佛都是笑笑坐在那裏,小偷和警察一起來拜,佛都笑笑的,他不會緊張地告訴警察:「小偷就在你旁邊」,當然也不會警告小偷說:「旁邊那個就是刑警,快點跑!」

  

法的事相如此,但我們往往會設想應該「如何如何」,那都是虛假的。就像戲演完散場了,演戲的人戲服一脫,拿個板凳兒,就跷腳坐在那兒聊天吃面,剛剛演戲情節全忘了。「諸法本不生義」的意義是很深的,我們得好好體會。

  

我這樣說了,你可能覺得「就這樣而已嘛」,其實此一「感受」的縱深很深,你大可用一輩子慢慢去「炖」,那個味道很濃厚,慢慢會散發出來。感受愈深智慧愈高,感受愈多福報愈大。

  

第二個字是「折」。「折隸」的「折」,就是「一切諸法本無行義」,無行、無作就對了。諸法本來如此,雖曰「無行、無作」,但卻囊括了動態與靜態。譬如火山爆發只是一相而已,並不由誰指揮、發動。萬物在這世間成立,皆是因緣和合。

  

譬如,我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擦臉,你說它是「毛巾」,我拿它來擦桌子,你說它是「抹布」,它和擦桌子的因緣一結合就變成抹布,那它究竟是毛巾還是抹布?其實並無差別,「它」依舊如此,但與不同因緣結合,所得就不同。

  

諸位在這裏聽經,你說「弟子某某某,向師父頂禮叁拜」,那你就變成弟子了,可是一回到家,孩子叫你「爸爸」,你就變成爸爸了。你還是同一個人。到公司去,你和員工的因緣合在一起就變成了老板,到百貨公司變成消費者……。因緣在變化,這裏、那裏的因緣都不同,但你本身不造作,你仍舊是你,這叫「諸法無行義」。它毫無任何造作,如此而已。

  

第叁個字,「折隸」的「隸」,是一切諸法無相義。你可能很難想得到怎麼無相?每個東西都有相,例如「水」是一相,變成結冰時,又是一相,加熱變成水蒸氣,又是另外一相。但要知道,不管稱水也好,冰也好,水蒸氣也行,那都是你的命名,它本身還是那個東西,而它的相的名字是你幫它取的。

  

「這個蓮花很漂亮、很香,千萬不要擠到它」,漂亮、香都是你說的,一頭牛或一只大象來才不管多漂亮,噗!就踩下去了。

  

漂亮、美醜、香臭,都是人…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種子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