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種子義▪P2

  ..續本文上一頁爲的立場。他本來無相,法界的一切只是存在,他只是在那裏而已,好、壞都是人的分別,他如如不動,法界中一切法,如此而已。所以,不要經常以人的立場來審情度勢,要能抛開固有的立場來看。我們常常自覺人很殊勝,是萬物之靈,這間房子我來住,就得裝潢得多美多美……,其實裝潢得再美,天王以來都沒有用了。

  

叁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西王母來找周穆王,周穆王心想她是從昆侖山來的仙人,便很高興蓋了一棟比皇宮還漂亮的房子給她住,提供最好的美馔。西王母卻說:「這東西很腥臭,房子又不好睡。」周穆王道:「這是我最好的東西了。」西王母牽著他的手,帶上天去了。所謂「瓊樓玉宇,天上甘露」,周穆王在天上玩了差不多一千年,西王母才送他回來。他回到皇宮,一回過神來,剛剛出遊前泡的茶還很燙,但他已經在天上住過一千年了。

  

時間是很虛妄的,天上一千年,人間差不多一秒種而已,修行人的境界啊,有時候天上一刹那,人間已過百年。時間是假的,但你不知道。現在訂定一分鍾六十秒、一個鍾頭六十分、一天二十四小時……那全都是你的業障,就是相。其實都是虛妄的,但我們就是會去執著、著相。

  

時間如此,空間亦然。你若有那個本領完全不受空間限製往前看,便可看到自己的後腦勺。然而空間的規範告訴你,人的眼睛只能向前看,否則得靠鏡子才看得到後面。由此可知,人類大腦所想的,皆屬虛幻、假相,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將他當真,以至于顛倒、痛苦。故此處言:「諸法本無相」。相是你自己假設出來的,都屬知識的累積,假立自我的作用,才會有種種現象出來。

  

第四個字,是「主隸」的「主」。「主」字的意思是「諸法本無起住義」,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自己說的。

  

杯子出現在這裏叫做「住」,尚未成杯子的型之前,他是一個礦,從礦提煉出原料,再經技術、模具等做出這個東西來。前面是「成」,現在是「住」,過了一段時間或因某種因緣,杯子破掉了,那就叫作「壞」,用掃帚和畚箕把它掃出去,那就空了,這叫「成、住、壞、空」。

  

我們這樣看好像有「成、住、壞、空」,但這還是人爲冠上去的名稱。就其本身而言,它本來就是如此!製成杯子以前是一法,成了杯子以後是另一法,壞掉、沒了又屬另一法。不同的法,都被我們湊成一法「粘」起來,「成、住、壞、空」之說于焉産生。

  

若不予以拼湊在一起,這一法就是這一法,今天可以用就用,明天壞了就不必用。然而你就是會想:「哎喲!這時世界名牌,鍍金的,壞掉真可惜……」你會將這些法「粘」在一起,那就是一種「執著」。而就「壞、空」來說,不會有那種粘在一起的感覺,你若硬要粘在一起,當然打不破;因爲不粘、不執著,所以破了。

  

我們不一樣,東西破了就撿起來傷心,可惜一陣子才甘願放下。這個傷心就是你的業,因爲你有執著嘛!執著愈深,傷心愈久,愈不執著的人愈不會傷心。你看那小孩子,父親過世,還傻傻的笑:「爸爸在睡覺,睡覺就不會到處亂跑了。」小孩子不執著啊!旁邊的阿嬷看了很生氣,「死囝仔!爸爸死了還笑得出來。」可是當孩子愈成長,情況就愈有異了,情、愛愈來愈重,執著也愈深。

  

「諸法本無起住義」,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心,修行就是修這個錯誤顛倒的心。這個心很可怕,我們往往不自知,反而經常將這可怕、醜陋的心,一再地粉飾得很美麗。

  

「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诃」其實是梵音,我們所念的成習已久,都變成了中文的音。其實,怎麼念倒無所謂,反正今天的印度人也不見得能念標准,以後印度人要學,恐怕還得跑到我們這裏來學。音怎麼發,並不重要,當然能念准確最好,但到底念「娑诃」或念「娑婆诃」,音要怎麼改?我們都不會。不過最好還是用漢音(譬如河洛音)來發音比較准。

  

第五個字,是「折隸 主隸」的「隸」,這個字是「諸法無染著義」,也就是沒有被汙染到。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黑的就黑的,白的就白的。我們叫它做黑的或白的、香的或臭的,那都是我們的人爲作意,然而他本來就那樣。

  

你吃的五谷雜糧,說它味道很香,可是拉出來卻說他很臭,你不去怪自己的肚子,反而怪五谷。諸法本來如此,他不染著,一切汙染都由人所添加,但人不自知,此皆由于分別心使然。分別心從哪裏來?因爲你要記很多東西,必須經過分類才記得起來,但因分類之故,區別自然産生。

  

人與人相處,原本大家都一樣,但因人多,你要起作用時就會去分別:面相先分金、木、水、火、土,其次分眼睛分大小,鼻子是朝天還是鷹勾鼻……,凡此種種分別都根據知識而來,都是人爲的添加、依附,但任何一個人實際上只是存在而已。

  

古代人則不同。由于每戶人家相隔很遠,彼此接近的機會不多,所以不必區別。早期的人命名的結果都差不多,「招弟」、「罔市」、「罔麼」一大堆。記得我的同班同學曾有一位叫「文龍」、一個叫「文虎」,隔壁班也有兩個人名字和這個一摸一樣。可見古代人知識負擔不多,比較單純,所以不用太多累積、分類與分別。你接觸的環境愈廣,遭遇到的人與事愈多,就愈需要這樣仔細分類以茲辨別。然而一切諸法本來存在,如此一來便被我們汙染了,因爲我們一再地加以分類。

  

這種情況在看連續劇時最清楚,你剛看一出連續劇,一開始定然先判別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不這麼分你看不懂,不然就覺得不夠刺激。我們把一切諸法給汙染了,此一汙染即是我們的是非心,也是我們痛苦的來源。

  

第六個字是「准提」的「准」,這個字是「一切法無等覺義」。無等覺義的意思是一切法全是第一,不是第二。等覺是第二,無等覺義即一切法皆平等、殊勝、妙覺,本來便是如此。當我們去區別一級品、二級品、叁級品的時候,社會的對立即形成。只要一區別,對立便産生,而修行是要恢複這本來的真實義。

  

我們在了解、學習的過程中,一切狀況都應進入「諸法本來面目」的境界。所以一切法不管大或小,都是第一;我第一別人也第一,千萬別自以爲比別人優越。

  

如果每個人都想站到人家頭頂上,社會肯定大亂。區別乃是世界大亂的根源,若人人平等、手牽著手,那便回到一切法本來平等的境界。

  

第七個字:「准提」的「提」;這是「諸法本來無取舍義」,不作區別,修行便告開始。法本身無取亦舞舍。取是貪取,大家要舍,結果舍去了嗎?說不貪,事實上愈來愈貪。我常提醒各位要隨緣!諸法、真理本身不貪著,就如一塊磁鐵在那裏,不會有吸斥的問題。若把兩塊磁鐵擺在一起,情況便幡然不同,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也。

  

法界中一切真理就如一塊磁鐵,靜靜地待在那裏,既不相吸亦不相斥。但加上我們的附帶意義之後,變成了互相吸引,因爲你做了分類,把相同的放一邊、不想同歸另一邊,如此分類,代表你既取且舍。取舍即是我們自己分的,諸法本身不分。

  

譬如面前這座壽山,它的樹是被篩選過才種植的,原始森林的林相不會是這個樣子,因爲它的樹和草本身具有一種自然的平衡。土地本身的養分是平等的,全部種植同一種類的樹時,某類養分會被吸走,而土地的另外一種養分便多了出來,因而長出另一種草,這草便與這樹相對。例如,當這裏有一種毒樹或毒草時,附近必然也會有相應的解藥植物存在,大自然本來就是如此。

  

在這形成自然平衡的兩類東西中,一定有某種爲人類所偏愛,例如大自然裏有一硬質樹木,必然也相對存在著另一種軟質樹木。當人類要軟質的,便會盡力把軟質的取走,想要硬質的就拼命去種,軟質的就消失了,這就是「取」。

  

取了以後,世界開始變質,我們稱爲公害。如果適量取用,它會再長出來,兩邊自然平衡。但我們做的都是大量砍伐,再怎麼長也不夠砍,而另一邊卻愈長愈多,取舍造成了失衡。大自然本身不取舍,都由人類自己作惡形成惡果。所以說「諸法本無取舍義」,一切諸法、真理就是這樣而已,無所謂好或不好,都是平等的,好與壞都有人設想出來的。

  

第八個字是「娑诃」的「娑」。指的是「諸法本無言說義」,諸法就是如此這般,無好亦無壞,從不說什麼,只是存在而已。

  

第九個字是「娑诃」的「诃」,即「諸法如實義」。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但我們會起分別,說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都是人爲強加的分別。事實上,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存在。

  

在翻譯這九個字時,第一個字「唵」,我翻成「諸法本無生義」,並不是說本來沒有。第九個字翻成「諸法如實義」,諸法它本來就是如此,並沒有稱之爲「無」。第二個到第八個字分別是「本無行義」、「本無相義」、「本無起住義」、「本無染著義」、「本無等覺義」、「本無取舍義」、「本無言說義」。意思是說,從頭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全都是說本來面目,其中第一和第九個字是「總說」,中間七個則是「別說」,以此作爲區別。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種子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