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的立场。他本来无相,法界的一切只是存在,他只是在那里而已,好、坏都是人的分别,他如如不动,法界中一切法,如此而已。所以,不要经常以人的立场来审情度势,要能抛开固有的立场来看。我们常常自觉人很殊胜,是万物之灵,这间房子我来住,就得装潢得多美多美……,其实装潢得再美,天王以来都没有用了。
三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西王母来找周穆王,周穆王心想她是从昆仑山来的仙人,便很高兴盖了一栋比皇宫还漂亮的房子给她住,提供最好的美馔。西王母却说:「这东西很腥臭,房子又不好睡。」周穆王道:「这是我最好的东西了。」西王母牵着他的手,带上天去了。所谓「琼楼玉宇,天上甘露」,周穆王在天上玩了差不多一千年,西王母才送他回来。他回到皇宫,一回过神来,刚刚出游前泡的茶还很烫,但他已经在天上住过一千年了。
时间是很虚妄的,天上一千年,人间差不多一秒种而已,修行人的境界啊,有时候天上一刹那,人间已过百年。时间是假的,但你不知道。现在订定一分钟六十秒、一个钟头六十分、一天二十四小时……那全都是你的业障,就是相。其实都是虚妄的,但我们就是会去执着、着相。
时间如此,空间亦然。你若有那个本领完全不受空间限制往前看,便可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然而空间的规范告诉你,人的眼睛只能向前看,否则得靠镜子才看得到后面。由此可知,人类大脑所想的,皆属虚幻、假相,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他当真,以至于颠倒、痛苦。故此处言:「诸法本无相」。相是你自己假设出来的,都属知识的累积,假立自我的作用,才会有种种现象出来。
第四个字,是「主隶」的「主」。「主」字的意思是「诸法本无起住义」,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成、住、坏、空」,这都是我们自己说的。
杯子出现在这里叫做「住」,尚未成杯子的型之前,他是一个矿,从矿提炼出原料,再经技术、模具等做出这个东西来。前面是「成」,现在是「住」,过了一段时间或因某种因缘,杯子破掉了,那就叫作「坏」,用扫帚和畚箕把它扫出去,那就空了,这叫「成、住、坏、空」。
我们这样看好像有「成、住、坏、空」,但这还是人为冠上去的名称。就其本身而言,它本来就是如此!制成杯子以前是一法,成了杯子以后是另一法,坏掉、没了又属另一法。不同的法,都被我们凑成一法「粘」起来,「成、住、坏、空」之说于焉产生。
若不予以拼凑在一起,这一法就是这一法,今天可以用就用,明天坏了就不必用。然而你就是会想:「哎哟!这时世界名牌,镀金的,坏掉真可惜……」你会将这些法「粘」在一起,那就是一种「执着」。而就「坏、空」来说,不会有那种粘在一起的感觉,你若硬要粘在一起,当然打不破;因为不粘、不执着,所以破了。
我们不一样,东西破了就捡起来伤心,可惜一阵子才甘愿放下。这个伤心就是你的业,因为你有执着嘛!执着愈深,伤心愈久,愈不执着的人愈不会伤心。你看那小孩子,父亲过世,还傻傻的笑:「爸爸在睡觉,睡觉就不会到处乱跑了。」小孩子不执着啊!旁边的阿嬷看了很生气,「死囝仔!爸爸死了还笑得出来。」可是当孩子愈成长,情况就愈有异了,情、爱愈来愈重,执着也愈深。
「诸法本无起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修行就是修这个错误颠倒的心。这个心很可怕,我们往往不自知,反而经常将这可怕、丑陋的心,一再地粉饰得很美丽。
「唵 折隶 主隶 准提 娑诃」其实是梵音,我们所念的成习已久,都变成了中文的音。其实,怎么念倒无所谓,反正今天的印度人也不见得能念标准,以后印度人要学,恐怕还得跑到我们这里来学。音怎么发,并不重要,当然能念准确最好,但到底念「娑诃」或念「娑婆诃」,音要怎么改?我们都不会。不过最好还是用汉音(譬如河洛音)来发音比较准。
第五个字,是「折隶 主隶」的「隶」,这个字是「诸法无染着义」,也就是没有被污染到。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黑的就黑的,白的就白的。我们叫它做黑的或白的、香的或臭的,那都是我们的人为作意,然而他本来就那样。
你吃的五谷杂粮,说它味道很香,可是拉出来却说他很臭,你不去怪自己的肚子,反而怪五谷。诸法本来如此,他不染着,一切污染都由人所添加,但人不自知,此皆由于分别心使然。分别心从哪里来?因为你要记很多东西,必须经过分类才记得起来,但因分类之故,区别自然产生。
人与人相处,原本大家都一样,但因人多,你要起作用时就会去分别:面相先分金、木、水、火、土,其次分眼睛分大小,鼻子是朝天还是鹰勾鼻……,凡此种种分别都根据知识而来,都是人为的添加、依附,但任何一个人实际上只是存在而已。
古代人则不同。由于每户人家相隔很远,彼此接近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必区别。早期的人命名的结果都差不多,「招弟」、「罔市」、「罔么」一大堆。记得我的同班同学曾有一位叫「文龙」、一个叫「文虎」,隔壁班也有两个人名字和这个一摸一样。可见古代人知识负担不多,比较单纯,所以不用太多累积、分类与分别。你接触的环境愈广,遭遇到的人与事愈多,就愈需要这样仔细分类以兹辨别。然而一切诸法本来存在,如此一来便被我们污染了,因为我们一再地加以分类。
这种情况在看连续剧时最清楚,你刚看一出连续剧,一开始定然先判别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不这么分你看不懂,不然就觉得不够刺激。我们把一切诸法给污染了,此一污染即是我们的是非心,也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第六个字是「准提」的「准」,这个字是「一切法无等觉义」。无等觉义的意思是一切法全是第一,不是第二。等觉是第二,无等觉义即一切法皆平等、殊胜、妙觉,本来便是如此。当我们去区别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的时候,社会的对立即形成。只要一区别,对立便产生,而修行是要恢复这本来的真实义。
我们在了解、学习的过程中,一切状况都应进入「诸法本来面目」的境界。所以一切法不管大或小,都是第一;我第一别人也第一,千万别自以为比别人优越。
如果每个人都想站到人家头顶上,社会肯定大乱。区别乃是世界大乱的根源,若人人平等、手牵着手,那便回到一切法本来平等的境界。
第七个字:「准提」的「提」;这是「诸法本来无取舍义」,不作区别,修行便告开始。法本身无取亦舞舍。取是贪取,大家要舍,结果舍去了吗?说不贪,事实上愈来愈贪。我常提醒各位要随缘!诸法、真理本身不贪着,就如一块磁铁在那里,不会有吸斥的问题。若把两块磁铁摆在一起,情况便幡然不同,盖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也。
法界中一切真理就如一块磁铁,静静地待在那里,既不相吸亦不相斥。但加上我们的附带意义之后,变成了互相吸引,因为你做了分类,把相同的放一边、不想同归另一边,如此分类,代表你既取且舍。取舍即是我们自己分的,诸法本身不分。
譬如面前这座寿山,它的树是被筛选过才种植的,原始森林的林相不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它的树和草本身具有一种自然的平衡。土地本身的养分是平等的,全部种植同一种类的树时,某类养分会被吸走,而土地的另外一种养分便多了出来,因而长出另一种草,这草便与这树相对。例如,当这里有一种毒树或毒草时,附近必然也会有相应的解药植物存在,大自然本来就是如此。
在这形成自然平衡的两类东西中,一定有某种为人类所偏爱,例如大自然里有一硬质树木,必然也相对存在着另一种软质树木。当人类要软质的,便会尽力把软质的取走,想要硬质的就拼命去种,软质的就消失了,这就是「取」。
取了以后,世界开始变质,我们称为公害。如果适量取用,它会再长出来,两边自然平衡。但我们做的都是大量砍伐,再怎么长也不够砍,而另一边却愈长愈多,取舍造成了失衡。大自然本身不取舍,都由人类自己作恶形成恶果。所以说「诸法本无取舍义」,一切诸法、真理就是这样而已,无所谓好或不好,都是平等的,好与坏都有人设想出来的。
第八个字是「娑诃」的「娑」。指的是「诸法本无言说义」,诸法就是如此这般,无好亦无坏,从不说什么,只是存在而已。
第九个字是「娑诃」的「诃」,即「诸法如实义」。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但我们会起分别,说它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都是人为强加的分别。事实上,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存在。
在翻译这九个字时,第一个字「唵」,我翻成「诸法本无生义」,并不是说本来没有。第九个字翻成「诸法如实义」,诸法它本来就是如此,并没有称之为「无」。第二个到第八个字分别是「本无行义」、「本无相义」、「本无起住义」、「本无染着义」、「本无等觉义」、「本无取舍义」、「本无言说义」。意思是说,从头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全都是说本来面目,其中第一和第九个字是「总说」,中间七个则是「别说」,以此作为区别。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十 字母种子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