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修二臂会不会让其他臂的本尊生气之类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不过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种分类方法,称为三藏,谈智慧的论藏、谈戒律的律藏、谈禅定的经藏。佛有些教法是相当直接了当的,有的则是间接的。理论上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常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学家、意识理论家都尝试寻找答案。
以下的内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个纯粹的自己来聆听,不要预设立场把自己当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响。当我指着桌上的香蕉问这是什么?你们的心中会出现几个概念,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当你去买香蕉时,你的脑中会浮现这些概念,然后走出去买它,这就是我们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在这个例子,“见”识对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买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见地”?见地是一种盲目的决定,我们说它是香蕉,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我们问一个基督徒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香蕉,更进一步还会说:“这是上帝所创造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上帝创造的,那你真是罪恶”很明显地,他对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这是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见地。对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经部的人会说:“这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创造任何东西,祂为何不创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应该把大家都带到天堂,为什么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会说:“实际上,万物都是由最小的质点所组成,无法再细分(现在这是哈佛、牛津的学者都认为有部的论点非常科学),一切主观的现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识所构成,如果你认为有上帝,那是你的认为。”有部的学者很会讲笑话,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辩论,印度教徒认为一切是由神所创的,有部的学者就说:“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创的”。大乘唯识派会说:“即使是这个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实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们外面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一个大或小的东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识”。中观应成派会说:“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错事,因为我们从不允诺任何事”。这一派又会击败唯识派,心识也是不存在的,心识只是个名字,它没有颜色、形状,,它不存在,没有东西是存在的。照这样看来,哪一种看法最合逻辑呢?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看法还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这是香蕉。
问:打坐时像有点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经常静坐,会有三种不同的经验,乐、明与无念。乐是快乐,快乐得不想动;明示知道许多事情;无念是连平常的妄念都会停止。
问:请解释六道轮回的状况?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动物,有的动物被驱役、被食、被剥皮、被骑或被当成宠物,有的从出生至死都未看过自己的身体。我们所做的事情,若最强烈的念头来自痴,就会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们自夸,我们的宗教是最好的,这也是一种痴。不管萨迦、宁玛、大乘、小乘,都是佛说的,喜欢大乘、排斥小乘,认为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辈子你就会生在头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恶鬼道的痛苦来自贪,他们有许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喝,这就是因为贪所造成的。
依俱舍论来说,三恶道在我们之下;依大乘来说,三恶道存在我们的心识,不必改变外在的情况,有些人因为痴而做出愚笨的行为,有些人因为贪而吝啬,有些人因为憎而杀人,这三种人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见地;充满憎恨的人认为这间房子像地狱一样、地板像火在烧,但这一切只是我们的想像。
台北市对某些人而言,美丽得像天堂,对一个在台北犯了罪的人来说,一看到台北就害怕,想逃开。对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觉得如同身在天道、人道,有的觉得如同身在三恶道。
阿修罗道是三善道中最坏的,他主要的痛苦来自嫉妒;有一棵树,根在阿修罗道,花及果实开在天道,这是因为他们的业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充满嫉妒,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和自己的敌人共享。所以阿修罗和天神常有战争。
天道有许多快乐,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电,而前生所充的电(累积的善业),在这一世都消耗殆尽,死后就会投生到三恶道,再加上有预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极大的痛苦。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让我们充电的机会。
现在来谈业,业有许多种。在西方把业当成一种“能”,业不是神,而是我们心识的力量。如果动机是善的,就是善业;如果动机是恶的,就是恶业。
对中国人来说,业的解释较为方便,因为中国人相信佛教、相信轮回。想想有二个人受同样的教育,生长在同样的家庭,受同样的外界事物影响,但一个人可能只需要花点时间,做点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个人虽然拼命工作还是穷得要命,饥饿受冻,为什么?这个差别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贫,可以说明背后有一个业在推动。
业是一种能量,业本身不会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没有人去喝它、没有阳光去照它、没有风来吹它,没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水可以保持原状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但如果有外力来干扰,水就会消失。
我们造业,业本身并不会消灭,但如果有一个力量——“忏悔”,就可以把业消灭。今晚你造了个恶业,又忘了忏悔,这个恶业的力量就会保留上千世,就像我们在银行存钱一样,没有人提钱,钱会一直存在那里。业会等待机会成熟,显现力量。如龙树菩萨的弟子想砍他的头,没有刀子,龙树菩萨告诉他可以用吉祥草,这是他几百万生以前杀了一只小动物而未对治的业果,仅仅是一根草,因为业的缘故,便取了龙树菩萨的性命。
问:如果忏悔可以消业,那杀人全家岂不是太便宜坏人了?
答: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没有说对不起,你会想,多奇怪的人,为什么一句抱歉都不说。另一个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说了对不起,你就会原谅他。这就是忏悔有用的地方,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问:如果龙树所杀的昆虫正处于痛苦,是不是可以杀它?
答:昆虫觉得痛苦,那是昆虫的事,龙树菩萨杀它,就是龙树菩萨的事。
问:曾经在庙里打破碗,当时住持要我赔偿,是不是有这条规矩?
答:在佛所制的戒律中,一个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积聚东西,当时佛有六个非常顽皮的弟子,所以佛才会制定出很多戒律,当然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制定戒律而化现的。有一个叫恰达的人非常调皮,当时不准受戒的比丘与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可是恰达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间里说话,造成僧团各种耳语。因此佛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坐在房间里说话”,但恰达依然故我,只不过他不是坐着说话,而是站着。隔天佛又说:“不能和非亲戚关系的女子站在房间里说话”,恰达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边走路一边说话。像这些戒律是佛所说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产生的,例如不杀生,因为杀生会伤害其他众生。在二百五十条戒律中,我并没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赔,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自然法则,因为你如果在餐厅打破碗,也一定要赔。
问:对于一些假装是乞丐骗钱的人,应该如何自处?
答:如果你只是判断这个人是装的,这是无记业,没有好也没有坏。如果你因此而生气,有坏动机,就有业。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为什么你要将他的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么只会伤害他,而不会伤害你,这就是业的好处,不同的现象有不同的美,罪恶的美就在于可以让人去清净它。
问:观想时脑中会出现一些肮脏的事,怎么办?
答:这就是观想,修法时大家都应该期待有些障碍,这表示你修得还不错,如果没有障碍,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懒惰。障碍的责任就是要来打扰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没有进步,障碍会想“这个人已经有够多问题了,何再去麻烦他呢?”,就像有些人观想时,会观到自己上吊自杀,你仍应该继续修下去,不过,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一类的电影你看太多了。
问:我不知佛菩萨的长像,因此我在持咒时并不会特别去关想佛的样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强的力量会加持我,这样可以吗?
答: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真正将佛的形象表达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很愚笨的,我们所做的观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识为出发点,用这个被污染的心识来观想,即使我们观想到一尊美丽的佛,这也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美丽。在究竟上来说,佛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的美;在相对上来说,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细长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长胡子长胸毛的。对你来说,你也可以创造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佛。就像献供,我们无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会饿,佛不需要我们供的食物,但是我们会饿,是我们要吃,所以我们要供。为了积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钱买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如果你生长在一个鞋子可以吃的国度里,你可能会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来说,供比较便宜的食物,功德会比较少,这是因为我们如此想的缘故。
问:如果有个坏人拿枪要杀我们,仁波切会杀了这个坏人来救我们,还是会谨守杀戒?
答: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五百个商人(也是菩萨)到岛上来求珍宝,在回程有个坏人想杀掉他们独占财宝,但释迦牟尼佛不忍坏人造如此大的恶业,便杀了这个坏人,承担这份恶业,因为这件事反而使他累积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文殊菩萨身上,在文殊菩萨还是比丘的时候,严守色戒,一位公主求爱不成想自杀,文殊菩萨知道如果公主自杀,势必会引起许多人对佛教的不谅解,为了不使众生受损害,不得不放弃戒律和公主结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软弱的,可能会吓得先跑掉,或者在还没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经昏倒了。
《回答疑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