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答疑問▪P3

  ..續本文上一頁問修二臂會不會讓其他臂的本尊生氣之類的問題。在理論上,我們已經了解到這不過是不同的教法而已。

  另一種分類方法,稱爲叁藏,談智慧的論藏、談戒律的律藏、談禅定的經藏。佛有些教法是相當直接了當的,有的則是間接的。理論上的問題之所以産生,是因爲我們常問,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的?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所以産生不同的派別、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哲學家、意識理論家都嘗試尋找答案。

  以下的內容,我希望大家能以一個純粹的自己來聆聽,不要預設立場把自己當成佛教徒,不要被任何宗教所影響。當我指著桌上的香蕉問這是什麼?你們的心中會出現幾個概念,這是香蕉、可以吃….,所以當你去買香蕉時,你的腦中會浮現這些概念,然後走出去買它,這就是我們修的禅定,吃掉它,就是我們的行爲。在這個例子,“見”識對香蕉的概念、“行”是出去買它、“果”是吃掉它。所以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見地”?見地是一種盲目的決定,我們說它是香蕉,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如果我們問一個基督徒這是什麼,他會說這是香蕉,更進一步還會說:“這是上帝所創造的,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上帝創造的,那你真是罪惡”很明顯地,他對香蕉的看法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的真理、他們的見地。對佛教徒而言,又不同了。小乘經部的人會說:“這不是上帝創造的,如果上帝可以創造任何東西,祂爲何不創造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祂有全知、智慧,就應該把大家都帶到天堂,爲什麼祂的態度是不公平的?”小乘有部的人會說:“實際上,萬物都是由最小的質點所組成,無法再細分(現在這是哈佛、牛津的學者都認爲有部的論點非常科學),一切主觀的現象都是由不可分的心識所構成,如果你認爲有上帝,那是你的認爲。”有部的學者很會講笑話,有一次印度教和佛教徒辯論,印度教徒認爲一切是由神所創的,有部的學者就說:“好吧,我相信有神,但神也是由我所創的”。大乘唯識派會說:“即使是這個最小的粒子都是愚蠢、不真實的。大小只是心的概念,在我們外面的世界裏,根本沒有一個大或小的東西,真正的是你的心識”。中觀應成派會說:“我們從來沒有做任何錯事,因爲我們從不允諾任何事”。這一派又會擊敗唯識派,心識也是不存在的,心識只是個名字,它沒有顔色、形狀,,它不存在,沒有東西是存在的。照這樣看來,哪一種看法最合邏輯呢?有時候一個普通人的看法還比基督教好,至少他知道這是香蕉。

  問:打坐時像有點空,但又好像不空?

  答:如果經常靜坐,會有叁種不同的經驗,樂、明與無念。樂是快樂,快樂得不想動;明示知道許多事情;無念是連平常的妄念都會停止。

  問:請解釋六道輪回的狀況?

  答:畜生道有很多不同的動物,有的動物被驅役、被食、被剝皮、被騎或被當成寵物,有的從出生至死都未看過自己的身體。我們所做的事情,若最強烈的念頭來自癡,就會投生到畜生道。就像我們自誇,我們的宗教是最好的,這也是一種癡。不管薩迦、甯瑪、大乘、小乘,都是佛說的,喜歡大乘、排斥小乘,認爲大乘比小乘好,可能下輩子你就會生在頭上有角、屁股上有尾巴的地方。

  惡鬼道的痛苦來自貪,他們有許多不同的痛苦要受,其中最主要的痛苦是沒有東西吃、沒有東西喝,這就是因爲貪所造成的。

  依俱舍論來說,叁惡道在我們之下;依大乘來說,叁惡道存在我們的心識,不必改變外在的情況,有些人因爲癡而做出愚笨的行爲,有些人因爲貪而吝啬,有些人因爲憎而殺人,這叁種人即使面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見地;充滿憎恨的人認爲這間房子像地獄一樣、地板像火在燒,但這一切只是我們的想像。

  臺北市對某些人而言,美麗得像天堂,對一個在臺北犯了罪的人來說,一看到臺北就害怕,想逃開。對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事情,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想像,有的人覺得如同身在天道、人道,有的覺得如同身在叁惡道。

  阿修羅道是叁善道中最壞的,他主要的痛苦來自嫉妒;有一棵樹,根在阿修羅道,花及果實開在天道,這是因爲他們的業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充滿嫉妒,就會出現一種情況,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會和自己的敵人共享。所以阿修羅和天神常有戰爭。

  天道有許多快樂,但缺乏佛法,也不能再充電,而前生所充的電(累積的善業),在這一世都消耗殆盡,死後就會投生到叁惡道,再加上有預知的能力,死前便得忍受極大的痛苦。相形之下,人道才有讓我們充電的機會。

  現在來談業,業有許多種。在西方把業當成一種“能”,業不是神,而是我們心識的力量。如果動機是善的,就是善業;如果動機是惡的,就是惡業。

  對中國人來說,業的解釋較爲方便,因爲中國人相信佛教、相信輪回。想想有二個人受同樣的教育,生長在同樣的家庭,受同樣的外界事物影響,但一個人可能只需要花點時間,做點事,就可以享有富裕;另一個人雖然拼命工作還是窮得要命,饑餓受凍,爲什麼?這個差別不是神造成的,一富一貧,可以說明背後有一個業在推動。

  業是一種能量,業本身不會消失。如同一杯水,如果沒有人去喝它、沒有陽光去照它、沒有風來吹它,沒有任何外界力量的幹擾,水可以保持原狀甚至千年,心的能量也是如此;但如果有外力來幹擾,水就會消失。

  我們造業,業本身並不會消滅,但如果有一個力量——“忏悔”,就可以把業消滅。今晚你造了個惡業,又忘了忏悔,這個惡業的力量就會保留上千世,就像我們在銀行存錢一樣,沒有人提錢,錢會一直存在那裏。業會等待機會成熟,顯現力量。如龍樹菩薩的弟子想砍他的頭,沒有刀子,龍樹菩薩告訴他可以用吉祥草,這是他幾百萬生以前殺了一只小動物而未對治的業果,僅僅是一根草,因爲業的緣故,便取了龍樹菩薩的性命。

  問:如果忏悔可以消業,那殺人全家豈不是太便宜壞人了?

  答:如果有一個人不小心碰你一下,沒有說對不起,你會想,多奇怪的人,爲什麼一句抱歉都不說。另一個人用力撞了你一下,說了對不起,你就會原諒他。這就是忏悔有用的地方,這就是心識的力量。

  問:如果龍樹所殺的昆蟲正處于痛苦,是不是可以殺它?

  答:昆蟲覺得痛苦,那是昆蟲的事,龍樹菩薩殺它,就是龍樹菩薩的事。

  問:曾經在廟裏打破碗,當時住持要我賠償,是不是有這條規矩?

  答:在佛所製的戒律中,一個受比丘戒的比丘不能積聚東西,當時佛有六個非常頑皮的弟子,所以佛才會製定出很多戒律,當然這些都是佛的化身,是爲了製定戒律而化現的。有一個叫恰達的人非常調皮,當時不准受戒的比丘與非親戚關系的女子坐在房間裏,可是恰達常和他的前妻坐在房間裏說話,造成僧團各種耳語。因此佛說:“不能和非親戚關系的女子坐在房間裏說話”,但恰達依然故我,只不過他不是坐著說話,而是站著。隔天佛又說:“不能和非親戚關系的女子站在房間裏說話”,恰達又依然故我,只是他改成一邊走路一邊說話。像這些戒律是佛所說的,也有一些戒律是自然産生的,例如不殺生,因爲殺生會傷害其他衆生。在二百五十條戒律中,我並沒有看到打破碗要不要賠,但我們可以把它視爲一個自然法則,因爲你如果在餐廳打破碗,也一定要賠。

  問:對于一些假裝是乞丐騙錢的人,應該如何自處?

  答:如果你只是判斷這個人是裝的,這是無記業,沒有好也沒有壞。如果你因此而生氣,有壞動機,就有業。乞丐要如何做,是他的事,爲什麼你要將他的業當成是自己的事?他做什麼只會傷害他,而不會傷害你,這就是業的好處,不同的現象有不同的美,罪惡的美就在于可以讓人去清淨它。

  問:觀想時腦中會出現一些肮髒的事,怎麼辦?

  答:這就是觀想,修法時大家都應該期待有些障礙,這表示你修得還不錯,如果沒有障礙,可能表示你修得不好,很懶惰。障礙的責任就是要來打擾你,如果你本身修法就沒有進步,障礙會想“這個人已經有夠多問題了,何再去麻煩他呢?”,就像有些人觀想時,會觀到自己上吊自殺,你仍應該繼續修下去,不過,這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這一類的電影你看太多了。

  問:我不知佛菩薩的長像,因此我在持咒時並不會特別去關想佛的樣子,只是相信他有很強的力量會加持我,這樣可以嗎?

  答:實際上沒有人可以真正將佛的形象表達出來,因爲我們都是很愚笨的,我們所做的觀想也是以自己的心識爲出發點,用這個被汙染的心識來觀想,即使我們觀想到一尊美麗的佛,這也是我們自以爲是的美麗。在究竟上來說,佛可能沒有我們認爲的美;在相對上來說,佛有不同的美。日本佛像是眼睛細長的,阿富汗的佛像是長胡子長胸毛的。對你來說,你也可以創造自己認爲最美麗的佛。就像獻供,我們無法提供究竟上的供品,佛不會餓,佛不需要我們供的食物,但是我們會餓,是我們要吃,所以我們要供。爲了積聚自身的功德,所以花了很多錢買最好的東西來供佛。如果你生長在一個鞋子可以吃的國度裏,你可能會把鞋子放在佛桌上。一般來說,供比較便宜的食物,功德會比較少,這是因爲我們如此想的緣故。

  問:如果有個壞人拿槍要殺我們,仁波切會殺了這個壞人來救我們,還是會謹守殺戒?

  答:在釋迦牟尼佛未成佛時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有五百個商人(也是菩薩)到島上來求珍寶,在回程有個壞人想殺掉他們獨占財寶,但釋迦牟尼佛不忍壞人造如此大的惡業,便殺了這個壞人,承擔這份惡業,因爲這件事反而使他累積了九十九大劫的功德。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文殊菩薩身上,在文殊菩薩還是比丘的時候,嚴守色戒,一位公主求愛不成想自殺,文殊菩薩知道如果公主自殺,勢必會引起許多人對佛教的不諒解,爲了不使衆生受損害,不得不放棄戒律和公主結婚。在你的例子中,我是很軟弱的,可能會嚇得先跑掉,或者在還沒有想到要跑之前,就已經昏倒了。

  

《回答疑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