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辩证语录
周濂溪太极图说
朱震《汉上易传》谓陈搏以太极图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周子。晁公武《读书志》谓周子授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传其太极图。陆象山以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作,屡与朱晦淹辨之。朱彝尊《经义考》谓太极一图,远本道书,图南陈氏,演之为图。为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上,初一曰玄牡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曰五行定位,五气朝元;次四曰阴阳配合,取坎堪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曰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当时会刊华山石壁,相传图南受之吕岳,岳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魏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在道家未尝诩为千不传之秘。周子取而转易之,为图亦四位五行,其中由上而下。最上曰无极而太极;次二曰阴阳配合,阳动阴静。次三曰五行定位,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化生万物。更名之曰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然性太极图出于道家,而原于易教。故周子因之以明易。自来善明宇宙万物之所以发生者,未有约于太极图说者也。盖不过推极阴阳消长之理而已。学者每好辨其所由来,此无关宏旨。即谓太极图为周子之所创。亦无不可也。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互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之道理,“无极”是无善无恶,无知无觉,空洞黑暗。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无始无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太极”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灵性见闻觉知。“动而生阳,就是妄念起。”即染缘。静而生阴,就是断妄念,即净缘。“阴阳反归无极。”是轮回的。佛法的染净,亦是轮回的。有轮回是相对的。佛性是遍满虚空,光明普照,是不会轮回,绝对的。
邵康节先天学
邵子之纯正哲学,即先天学是也。周子之太极图,邵子之先天图,并云传自方外,有谓同出于陈搏者。然皆由是以明宇宙之原理,贯澈于显微而无间者也。谓之先天者,对后天而言。故曰:“一分而为二,二分而为四,四分而为八。”邵子所谓“一”,即太极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是此义。又曰:“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即八卦变为六十四也。”于是定为八卦次序方位,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图。朱晦庵《周易集注》列之卷首,谓之邵子之先天学,而伏义之易是也。邵子以太极生宇宙万有,略与周子同。然邵子不惟言万有所由生而已,且又一切归之心界。此周子所未尝显言也。其言曰:“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先天卦位图说)又曰:“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观物外篇)又曰:“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同上)然则邵子之意,以宇宙万有皆生于心。故为先天学为心,又为先天学为心法。心是能生,心法是所生之法,二者具而宇宙万有并在其中矣。又因心以立中道,为天人共由之标准。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干坤交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中贵也。”(同上)盖邵子认物心无二,以立其唯心之先天学。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故曰:“天地之道备于人。”(渔樵),此邵子先天学之根本主义也。
“先天无极。”即经中说无始无明,无善恶,无知觉。“后天一分二,二分四,四分无数。”即经中所说的见闻觉知起念。“先天不起念,后天起念。”是轮回的,对于佛住了不相干。
论理说
邵子言性,亦主性善。故曰:“性者,道之形体也;性伤,则道亦从之矣。心者,性之郛郭也;心伤,则性亦从之矣。身者,心之区宇也;身伤,则心亦从之矣。物者,身之舟车也;物伤,则身亦从之矣。”(击坏集自序)又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别仁义礼智具而体着也。”(性理大全)此以仁义礼智,性中固有,是性善说也。又论性情曰:“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观物外篇)又曰:“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也。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天,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同上)盖性无我则能全乎性,即明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之意也。又以无我之义,推之处事曰:“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变。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同上)刘询问无为。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同上)又论为学修身之要曰:“君子之学,以润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专也。”(同上)又曰:“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同上)乃言学者之极功曰:“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又曰:“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并同上)邵子见地高,故其言皆有超然自得之意如此。
论理说中所说之性,是见闻觉知灵性,轮回的,与佛性两不相干。
张横渠气一元论
横渠宇宙论,实自树一宗,故非老子有生于无之说。又非释氏为执无而不知有。当时诸家论宇宙,如周子之言太极,邵子之言先天,程子之言理气,横渠并不取之。独由虚空即气之作用,以解释宇宙之本体及现象。故今名之曰《气一元论》。正蒙开首即曰:“太和所谓道。”太和指是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则谓气即道也。太和之中,函有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既发则二气摩荡,而生胜负屈伸,如寒暑往来是也。聚则是胜而伸,散则是屈而负。气之流行,其始潜孚默运,极于几微简易,其究广大坚固。此气一鼓,万物化生而无迹可见者为干之易。蔗物繁生,巨细毕达而有迹可见者为坤之简。坤以此始物,干以此成物,要皆气之变化之容形。其清通不测之神,乃为本体,即太虚无形者也。无本体则无此变化之容形。总是一气,非有二也。故气之交感升降浮沉,直如野马飞尘之相络,往来不息,是之为太和。太和充塞宇宙而无有闲。故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竟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敬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捆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太和)
宇宙论,即虚空之气,是空无所有的。无中生有,即佛经中所说的无始无明。
程明道伦理说
一性说。明道始详论气质之性,其所言生之谓性一节,朱子与门人论之至悉。盖其言颇有不易解者。兹列其原文。而后略释其意。明道曰: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之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质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讲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究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报清来换劫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固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
明道之性说,即佛经中所说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中有善性、恶性、清性。
程伊川论理说
一性说。伊川性说,比于明道、益密,亦本性善说。《颜子所好何学论》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形既生矣,外物伤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盖伊川早年已得子思、孟子论性之精意如此。又曰:“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全书十九)“就性即理而论,自无圣贤愚不肖之别;就气禀而论,则不免有清(浊)善不善之分,故谓生之谓性,是只说气禀曰:性宇不可一概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天言天性柔缓,天性刚急,言天成皆生来如此,此训所(浊)受也。”(全书七十二)又曰:“『性相近也。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曰:『此只言气质之性也。如俗言性急性缓之类。性安有缓急?此言性者,生之谓性也。』”(全书十九)盖伊川至是亦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种,与横渠同。乃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全书七亦有引作此二语明道说者)于是以为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又有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谓其禀受处不相远也。又谓扬雄、韩愈言性皆是才。伊川实博稽古来圣贤之说,而后自成其性说焉。
伊川之性说,即佛经中所说的无始无明,无知觉性。见闻觉知,有知觉性。陈白沙自序为学曰:“仆年二十七,始发…
《月溪法师辩证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