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辯證語錄
周濂溪太極圖說
朱震《漢上易傳》謂陳搏以太極圖授種放,放授穆修,修授周子。晁公武《讀書志》謂周子授學于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傳其太極圖。陸象山以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作,屢與朱晦淹辨之。朱彜尊《經義考》謂太極一圖,遠本道書,圖南陳氏,演之爲圖。爲四位五行,其中由下而上,初一曰玄牡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叁曰五行定位,五氣朝元;次四曰陰陽配合,取坎堪離;最上曰煉神還虛,複歸無極,故曰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當時會刊華山石壁,相傳圖南受之呂嶽,嶽受之鍾離權,權得其說于魏伯陽,伯陽聞其旨于河上公。在道家未嘗诩爲千不傳之秘。周子取而轉易之,爲圖亦四位五行,其中由上而下。最上曰無極而太極;次二曰陰陽配合,陽動陰靜。次叁曰五行定位,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幹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化生萬物。更名之曰太極圖。仍不沒無極之旨。然性太極圖出于道家,而原于易教。故周子因之以明易。自來善明宇宙萬物之所以發生者,未有約于太極圖說者也。蓋不過推極陰陽消長之理而已。學者每好辨其所由來,此無關宏旨。即謂太極圖爲周子之所創。亦無不可也。
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金木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互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之道理,“無極”是無善無惡,無知無覺,空洞黑暗。就是佛經裏面所說的無始無明。“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太極”就是佛經裏面所說的靈性見聞覺知。“動而生陽,就是妄念起。”即染緣。靜而生陰,就是斷妄念,即淨緣。“陰陽反歸無極。”是輪回的。佛法的染淨,亦是輪回的。有輪回是相對的。佛性是遍滿虛空,光明普照,是不會輪回,絕對的。
邵康節先天學
邵子之純正哲學,即先天學是也。周子之太極圖,邵子之先天圖,並雲傳自方外,有謂同出于陳搏者。然皆由是以明宇宙之原理,貫澈于顯微而無間者也。謂之先天者,對後天而言。故曰:“一分而爲二,二分而爲四,四分而爲八。”邵子所謂“一”,即太極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是此義。又曰:“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叁十二,叁十二分爲六十四,即八卦變爲六十四也。”于是定爲八卦次序方位,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圖。朱晦庵《周易集注》列之卷首,謂之邵子之先天學,而伏義之易是也。邵子以太極生宇宙萬有,略與周子同。然邵子不惟言萬有所由生而已,且又一切歸之心界。此周子所未嘗顯言也。其言曰:“先天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于心。”(先天卦位圖說)又曰:“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迹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觀物外篇)又曰:“心爲太極。”又曰:“道爲太極。”(同上)然則邵子之意,以宇宙萬有皆生于心。故爲先天學爲心,又爲先天學爲心法。心是能生,心法是所生之法,二者具而宇宙萬有並在其中矣。又因心以立中道,爲天人共由之標准。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幹坤交變而不離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中貴也。”(同上)蓋邵子認物心無二,以立其唯心之先天學。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極,太極即是吾心。太極所生之萬化萬事,即吾心之萬化萬事也。故曰:“天地之道備于人。”(漁樵),此邵子先天學之根本主義也。
“先天無極。”即經中說無始無明,無善惡,無知覺。“後天一分二,二分四,四分無數。”即經中所說的見聞覺知起念。“先天不起念,後天起念。”是輪回的,對于佛住了不相幹。
論理說
邵子言性,亦主性善。故曰:“性者,道之形體也;性傷,則道亦從之矣。心者,性之郛郭也;心傷,則性亦從之矣。身者,心之區宇也;身傷,則心亦從之矣。物者,身之舟車也;物傷,則身亦從之矣。”(擊壞集自序)又曰:“性者,道之形體也。道妙而無形。性別仁義禮智具而體著也。”(性理大全)此以仁義禮智,性中固有,是性善說也。又論性情曰:“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觀物外篇)又曰:“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也。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潛天潛天,不行而至。不爲陰陽所攝者,神也。”(同上)蓋性無我則能全乎性,即明道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之意也。又以無我之義,推之處事曰:“心一而不分,則能應萬變。此君子所以虛心而不動也。”(同上)劉詢問無爲。對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從取,人不厭其取。此所謂無爲也。”(同上)又論爲學修身之要曰:“君子之學,以潤爲本,其治人應物,皆余專也。”(同上)又曰:“人必內重,內重則外輕。苟內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同上)乃言學者之極功曰:“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又曰:“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並同上)邵子見地高,故其言皆有超然自得之意如此。
論理說中所說之性,是見聞覺知靈性,輪回的,與佛性兩不相幹。
張橫渠氣一元論
橫渠宇宙論,實自樹一宗,故非老子有生于無之說。又非釋氏爲執無而不知有。當時諸家論宇宙,如周子之言太極,邵子之言先天,程子之言理氣,橫渠並不取之。獨由虛空即氣之作用,以解釋宇宙之本體及現象。故今名之曰《氣一元論》。正蒙開首即曰:“太和所謂道。”太和指是陰陽會合沖和之氣,則謂氣即道也。太和之中,函有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既發則二氣摩蕩,而生勝負屈伸,如寒暑往來是也。聚則是勝而伸,散則是屈而負。氣之流行,其始潛孚默運,極于幾微簡易,其究廣大堅固。此氣一鼓,萬物化生而無迹可見者爲幹之易。蔗物繁生,巨細畢達而有迹可見者爲坤之簡。坤以此始物,幹以此成物,要皆氣之變化之容形。其清通不測之神,乃爲本體,即太虛無形者也。無本體則無此變化之容形。總是一氣,非有二也。故氣之交感升降浮沈,直如野馬飛塵之相絡,往來不息,是之爲太和。太和充塞宇宙而無有閑。故曰:“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竟也廣大堅固,起知于易者幹乎。敬殊而可象爲氣,清通而不可象爲神。不如野馬捆缊,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太和)
宇宙論,即虛空之氣,是空無所有的。無中生有,即佛經中所說的無始無明。
程明道倫理說
一性說。明道始詳論氣質之性,其所言生之謂性一節,朱子與門人論之至悉。蓋其言頗有不易解者。茲列其原文。而後略釋其意。明道曰:
“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禀,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之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質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講之性也。蓋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究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無所汙。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爲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卻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報清來換劫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固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爲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
明道之性說,即佛經中所說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有善性、惡性、清性。
程伊川論理說
一性說。伊川性說,比于明道、益密,亦本性善說。《顔子所好何學論》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爲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形既生矣,外物傷其形而動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蓋伊川早年已得子思、孟子論性之精意如此。又曰:“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氣,氣有清濁,禀其清者爲賢,禀其濁者爲愚。”(全書十九)“就性即理而論,自無聖賢愚不肖之別;就氣禀而論,則不免有清(濁)善不善之分,故謂生之謂性,是只說氣禀曰:性宇不可一概論,生之謂性,止訓所禀受也。天命之謂性,此言性之理也。今天言天性柔緩,天性剛急,言天成皆生來如此,此訓所(濁)受也。”(全書七十二)又曰:“『性相近也。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曰:『此只言氣質之性也。如俗言性急性緩之類。性安有緩急?此言性者,生之謂性也。』”(全書十九)蓋伊川至是亦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爲二種,與橫渠同。乃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全書七亦有引作此二語明道說者)于是以爲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者,謂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又有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謂其禀受處不相遠也。又謂揚雄、韓愈言性皆是才。伊川實博稽古來聖賢之說,而後自成其性說焉。
伊川之性說,即佛經中所說的無始無明,無知覺性。見聞覺知,有知覺性。陳白沙自序爲學曰:“仆年二十七,始發…
《月溪法師辯證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