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憤從吳聘君學,其于右聖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書友指引,目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累年,而卒未有得。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如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禦銜勤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其與賀克恭書曰:“爲學須從靜坐中養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又曰: “心地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笃實。能此四者可以言學矣。”又與謝元吉書曰:“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則有礙。且如功業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業上,此心便不廣大,便是有累之心。是以聖賢之心,廓然若無,感而後應,不感則不應。又不特聖賢如此,人心本體皆一般。只要養之以靜,便自開大。”明儒學案曰:“白沙之學,以虛爲基本;以靜爲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爲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爲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爲體認之則;以未嘗致力而應用不遺爲實得。遠之則爲曾點,近之別爲堯夫,此無可疑者也。故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聖之功,至白沙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向使曰沙與文性不作,則濂洛之精蘊。同之者固推見其至隱。異之者亦疏通其流別,未能如今日也。蓋白沙主靜坐,蓋將避勞擾會得道理。議者謂白沙類禅亦以此雲。
陳白沙之說,虛爲基本,以靜爲門戶。虛爲即無始無明;無善無惡,無知無覺,靜爲即見聞覺知,一念不起。
王陽明良知說
陽明叁十七歲春至龍場,始悟格物致知。至年五十時,乃揭出致良知叁字教人。嘗曰:“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此本是學者究竟話頭。”又曰:“自孔孟既沒,此學失傳幾千百年。賴天之靈,偶複有見,誠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全書八)陽明蓋合大學之致知及孟子之良知爲一,以成致良知之語雲。
陽明以良知爲固有,故曰:“”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全書二)又曰:“良知之在人心,互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同上)又曰:“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同上)又曰:“良知之在人心,則萬古如一日。”(全書六)又曰:“”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聖人同。”(全書二)又曰:“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全書二)“此見良知爲普遍存于先天者也。故良知即足爲倫理上百行之標准。嘗曰:知善知惡是良知。”(同上)又曰:“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同上)又曰:“夫良知之于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全書二)“然則惟良知可以判斷善惡,依良知而行,即合于天理。故曰: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處,所謂良知也。”(全書五)“是良知即天理。即心之本體昭然不昧者。故曰: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全書二)又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同上)又曰:“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甯複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同上)心之體用,並爲良知之體用。近世心理學者,以心之作用,有知情意叁種。今更即知情意以求陽明所謂良知(一)心之意之作用之關于良知者。如雲:“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應感而動者謂之意。”(全書二十二)“此謂良知之動則爲意也。又曰: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全書二)又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裏一覺都自消融。”(全書叁)“蓋良知能戒慎恐懼,能判遏邪念,皆意之事也。”(二)情之作用之關于良知者。如雲:“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恻怛,便是個本體。”(全書二)“良知之真誠恻怛,是情之見于行事之前者。”又曰:“人于尋常好惡,或亦有不真切處。惟是好好色,惡惡臭,則皆是發于真心,自求快足。曾無纖假者。”(全書五)好惡是情之並見于行事之前後者。又曰:“雖小人之爲不善,既已無所不至,然其見君子,則必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全書二)“揜其不善,是漸沮之情之見于行爲後者也。”又言:“充良知惺隱之情則爲仁,曰:見孺子將入井,必有恻隱之理。”(同上)又曰:“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全書一)(叁)知之作用之關于良知者。如雲:“良知常覺照。”(全書二)“覺照所以覺善惡,即前雲:知善知惡是良知者也。”又曰: “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織毫莫遁。”(同上)又曰:“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辦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同上)又曰:“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全書五)又曰:“這些子看得透徹。”(些子指良知)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僞,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全書叁)又曰:“嘗試于心喜怒哀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乳然消沮。或(遏)于初,或製于中,或悔于後。”(全書二)此並知之作用矣。由斯以談,則凡心體之作用,無不具于良知之中。孟子雖言良知,要至陽明始加以精密之解釋。能致其良知,則亦何所不盡乎。
已上心即理說,知行合一說,良知說。爲陽明學之叁綱領。叁者相待而成。又揭“去人欲、存天理”六字,以爲叁者一貫之正鹄。陽明生平講學之要,不出乎此矣。最後又有所謂四句教者,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亦有謂此四句教非陽明之本,而門人所托者也。然實可括王學大意。至于陽明論性,則承孟子。推其良知良能說,以性爲善。其宇宙觀雖罕所發明,亦持論一心契合天地萬物之妙。茲不複悉述焉。陽明之說,“無善無惡心之體”就是佛經中所說的無始無明。無善無惡,無知無覺的;“有善有惡意之動”即靈性見聞覺知起念;“知善知惡是良知”就是不怕妄起,只怕覺遲;“爲善去惡是格物”就是改惡遷善,自淨其義。是佛法小乘的境界,與佛性兩不相幹。
李二曲論學曰:“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矣。大肯綮,提起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治亂視人心,人心邪正視學術。凡學在反身,道在守約,功在悔過自新。而心自靜坐觀心始,靜坐乃能知過,知過乃能悔,悔乃能自新。”又言:學者當先觀象山、慈湖、陽明、白沙之書。闡明心性,真指本初。以洞斯道之大源。然後取二程、朱子及康齋、敬軒、泾野、整庵之書,玩索以盡踐履之功。否則醇謹者乏通慧,穎悟者雜異端。無論言朱、言陸,皆于道未有得也。是二曲之學,亦以心學爲始。嘗因心體論易曰:
求易于易,不若求易于已。人當未與物接,一念不起,即此便是無極而太極。及事至念起,惺惺處即此便是太極之動而陽;一念知斂處,即此便是太極之靜而陰。無時無刻,而不以去欲存理爲務。即此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欲淨盡而天理流行,即此便是幹之剛健中正純粹精。希顔之愚,效曾之魯,斂華就實,一味韬晦,即此便是歸藏于坤。親師取友,麗澤求益,見善則遷如風之疾,有過則改如雷之勇。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動靜不失其時,繼明以照四方。則兌巽震良坎離。一一在已而不在易矣(錫山要語)蓋二曲之學,歸本一心,而注重踐履。或問入門下手之要?曰:“我這裏論學即不欲人間講泛論,只要各人自覓各人受病之所在。如有某病,即思自醫某病。即此便是入門。”又謂:“徒侈聞見博雜,以一事不知爲恥者,皆玩物喪志之類,去道愈遠矣。”
二曲之學說,一念不起。就是無始無明。念起惺惺處。是靈性,是見聞覺知淨緣,是佛法二乘的境界,對于佛性兩不相幹。
先天道守玄關一竅。
先天道說:我們在先天無極,無六根,六塵。只因一念妄動,乃有六根六塵,墮落後天。我們將六根六塵斷了,但有一念。又怕這一念散亂,將這一念守在眉心印堂之間,名爲玄關一竅。將來死了,反歸天上無極。天上有個無極老母,是我們的祖師。無極老母,是生天地生萬物。如我解釋,先天不起念與後天起念是相對的。將一念守在眉心處,是思想的作用。並無甚麼意思。如起念是後天,不起念是失天。起念不起念不是有輪回麼?天上有一無極老母,能生萬物之說。這個無極老母不是來專製我們麼?無極老母又是誰生?世間法都要平等,況出世法呢。佛經中,道家、儒家書中,並無無極老母之說。此說乃康熙年中,四川外道生成出來的。先天道又說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六祖乃將法傳入在家人。怎麼叫傳法呢?叫你用思想守印堂眉心之間,就叫玄關一竅,就叫傳法。將來死了,生在天上,見無極老母,實在可笑。佛罵迦旃延,以生滅心傳實相法,罪同五逆。五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者。因四祖傳下來有一袈裟,是古寶物,個個皆爭。五祖乃告六祖以後袈裟不傳,但只傳法。傳法者以心印心。我今一說比喻。華山爲天下奇秀,有一人去過華山,又有一人亦去過華山。華山境界彼二人乃知,先去者與後去者,以心印心。先去者爲先代,後去者爲後代。又有一入未去過華山,彼二人見過華山說華山之事,此第叁人不知,便不得法。假如有多數的人去過華山,多數的人皆可得法。華山喻佛性;去過華山者,喻見性的人;未去過華山者,喻未見性之人;多數人去過華山者,喻多數人見性。既見性後,無所謂得與不得,無非是印證而已。先見性者,爲前代;後見性者,爲後代。自性以外覓法,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傳法不傳法呢?但印證就是了。古佛說: “我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守玄關者,守是起一念,不守者,不起守之一念,此一念與一切思想一樣,有何幹系呢?用一念守印堂一竅,秘密傳授,殊非事無不可對人言,君子之道。至于其教人遷善改惡之旨,亦有益于世界社會。
婆羅門的大梵天皇,耶稣天主,同回教的上帝,與先天道的無極老母,大概都是一樣。因名詞不同。同善社,悟善社,與先天道一樣的供奉無極老母。
世界宗教哲學,是相對的,有輪回。佛法是絕對的,沒有輪回。出家人應該要常帶《傳燈錄》、《高僧傳》、《缁門警訓》。在家學佛的人,身傍應帶《淨土四經》、《淨土十要》、《往生傳》、《居士傳》。修行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來生會墮落、不墮落。臨命終時有、不有些發願往生淨土。修行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種子是在的,來生不會墮落。比如我們今生學佛的人,前生都有點善根的。臨命終的時候。照華嚴及祖師的開示中發願:生善知識家,明心見性。普度衆生。照我所見祖師的開示中,尚無修行的人臨終發願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見的也未可知。
《月溪法師辯證語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