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辩证语录▪P2

  ..续本文上一页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右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书友指引,目靠书册寻之,忘寐忘食,如是者累年,而卒未有得。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如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勤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其与贺克恭书曰:“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又曰: “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又与谢元吉书曰:“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着一物则有碍。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此心便不广大,便是有累之心。是以圣贤之心,廓然若无,感而后应,不感则不应。又不特圣贤如此,人心本体皆一般。只要养之以静,便自开大。”明儒学案曰:“白沙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远之则为曾点,近之别为尧夫,此无可疑者也。故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白沙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向使曰沙与文性不作,则濂洛之精蕴。同之者固推见其至隐。异之者亦疏通其流别,未能如今日也。盖白沙主静坐,盖将避劳扰会得道理。议者谓白沙类禅亦以此云。

  陈白沙之说,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虚为即无始无明;无善无恶,无知无觉,静为即见闻觉知,一念不起。

  王阳明良知说

  阳明三十七岁春至龙场,始悟格物致知。至年五十时,乃揭出致良知三字教人。尝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又曰:“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全书八)阳明盖合大学之致知及孟子之良知为一,以成致良知之语云。

  阳明以良知为固有,故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全书二)又曰:“良知之在人心,互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同上)又曰:“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同上)又曰:“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全书六)又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圣人同。”(全书二)又曰:“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全书二)“此见良知为普遍存于先天者也。故良知即足为伦理上百行之标准。尝曰:知善知恶是良知。”(同上)又曰:“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同上)又曰:“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全书二)“然则惟良知可以判断善恶,依良知而行,即合于天理。故曰: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处,所谓良知也。”(全书五)“是良知即天理。即心之本体昭然不昧者。故曰: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全书二)又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同上)又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同上)心之体用,并为良知之体用。近世心理学者,以心之作用,有知情意三种。今更即知情意以求阳明所谓良知(一)心之意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全书二十二)“此谓良知之动则为意也。又曰: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全书二)又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全书三)“盖良知能戒慎恐惧,能判遏邪念,皆意之事也。”(二)情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个本体。”(全书二)“良知之真诚恻怛,是情之见于行事之前者。”又曰:“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自求快足。曾无纤假者。”(全书五)好恶是情之并见于行事之前后者。又曰:“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全书二)“揜其不善,是渐沮之情之见于行为后者也。”又言:“充良知惺隐之情则为仁,曰:见孺子将入井,必有恻隐之理。”(同上)又曰:“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全书一)(三)知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常觉照。”(全书二)“觉照所以觉善恶,即前云:知善知恶是良知者也。”又曰: “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织毫莫遁。”(同上)又曰:“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办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同上)又曰:“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全书五)又曰:“这些子看得透彻。”(些子指良知)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全书三)又曰:“尝试于心喜怒哀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乳然消沮。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全书二)此并知之作用矣。由斯以谈,则凡心体之作用,无不具于良知之中。孟子虽言良知,要至阳明始加以精密之解释。能致其良知,则亦何所不尽乎。

  已上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良知说。为阳明学之三纲领。三者相待而成。又揭“去人欲、存天理”六字,以为三者一贯之正鹄。阳明生平讲学之要,不出乎此矣。最后又有所谓四句教者,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亦有谓此四句教非阳明之本,而门人所托者也。然实可括王学大意。至于阳明论性,则承孟子。推其良知良能说,以性为善。其宇宙观虽罕所发明,亦持论一心契合天地万物之妙。兹不复悉述焉。阳明之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佛经中所说的无始无明。无善无恶,无知无觉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即灵性见闻觉知起念;“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改恶迁善,自净其义。是佛法小乘的境界,与佛性两不相干。

  李二曲论学曰:“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矣。大肯綮,提起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治乱视人心,人心邪正视学术。凡学在反身,道在守约,功在悔过自新。而心自静坐观心始,静坐乃能知过,知过乃能悔,悔乃能自新。”又言:学者当先观象山、慈湖、阳明、白沙之书。阐明心性,真指本初。以洞斯道之大源。然后取二程、朱子及康斋、敬轩、泾野、整庵之书,玩索以尽践履之功。否则醇谨者乏通慧,颖悟者杂异端。无论言朱、言陆,皆于道未有得也。是二曲之学,亦以心学为始。尝因心体论易曰:

  求易于易,不若求易于已。人当未与物接,一念不起,即此便是无极而太极。及事至念起,惺惺处即此便是太极之动而阳;一念知敛处,即此便是太极之静而阴。无时无刻,而不以去欲存理为务。即此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欲净尽而天理流行,即此便是干之刚健中正纯粹精。希颜之愚,效曾之鲁,敛华就实,一味韬晦,即此便是归藏于坤。亲师取友,丽泽求益,见善则迁如风之疾,有过则改如雷之勇。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动静不失其时,继明以照四方。则兑巽震良坎离。一一在已而不在易矣(锡山要语)盖二曲之学,归本一心,而注重践履。或问入门下手之要?曰:“我这里论学即不欲人间讲泛论,只要各人自觅各人受病之所在。如有某病,即思自医某病。即此便是入门。”又谓:“徒侈闻见博杂,以一事不知为耻者,皆玩物丧志之类,去道愈远矣。”

  二曲之学说,一念不起。就是无始无明。念起惺惺处。是灵性,是见闻觉知净缘,是佛法二乘的境界,对于佛性两不相干。

  先天道守玄关一窍。

  先天道说:我们在先天无极,无六根,六尘。只因一念妄动,乃有六根六尘,堕落后天。我们将六根六尘断了,但有一念。又怕这一念散乱,将这一念守在眉心印堂之间,名为玄关一窍。将来死了,反归天上无极。天上有个无极老母,是我们的祖师。无极老母,是生天地生万物。如我解释,先天不起念与后天起念是相对的。将一念守在眉心处,是思想的作用。并无甚么意思。如起念是后天,不起念是失天。起念不起念不是有轮回么?天上有一无极老母,能生万物之说。这个无极老母不是来专制我们么?无极老母又是谁生?世间法都要平等,况出世法呢。佛经中,道家、儒家书中,并无无极老母之说。此说乃康熙年中,四川外道生成出来的。先天道又说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六祖乃将法传入在家人。怎么叫传法呢?叫你用思想守印堂眉心之间,就叫玄关一窍,就叫传法。将来死了,生在天上,见无极老母,实在可笑。佛骂迦旃延,以生灭心传实相法,罪同五逆。五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者。因四祖传下来有一袈裟,是古宝物,个个皆争。五祖乃告六祖以后袈裟不传,但只传法。传法者以心印心。我今一说比喻。华山为天下奇秀,有一人去过华山,又有一人亦去过华山。华山境界彼二人乃知,先去者与后去者,以心印心。先去者为先代,后去者为后代。又有一入未去过华山,彼二人见过华山说华山之事,此第三人不知,便不得法。假如有多数的人去过华山,多数的人皆可得法。华山喻佛性;去过华山者,喻见性的人;未去过华山者,喻未见性之人;多数人去过华山者,喻多数人见性。既见性后,无所谓得与不得,无非是印证而已。先见性者,为前代;后见性者,为后代。自性以外觅法,了不可得。还有什么传法不传法呢?但印证就是了。古佛说: “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守玄关者,守是起一念,不守者,不起守之一念,此一念与一切思想一样,有何干系呢?用一念守印堂一窍,秘密传授,殊非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之道。至于其教人迁善改恶之旨,亦有益于世界社会。

  婆罗门的大梵天皇,耶稣天主,同回教的上帝,与先天道的无极老母,大概都是一样。因名词不同。同善社,悟善社,与先天道一样的供奉无极老母。

  世界宗教哲学,是相对的,有轮回。佛法是绝对的,没有轮回。出家人应该要常带《传灯录》、《高僧传》、《缁门警训》。在家学佛的人,身傍应带《净土四经》、《净土十要》、《往生传》、《居士传》。修行的人,假如今生不悟,来生会堕落、不堕落。临命终时有、不有些发愿往生净土。修行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种子是在的,来生不会堕落。比如我们今生学佛的人,前生都有点善根的。临命终的时候。照华严及祖师的开示中发愿:生善知识家,明心见性。普度众生。照我所见祖师的开示中,尚无修行的人临终发愿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见的也未可知。

  

《月溪法师辩证语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