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明心见性之后,见闻觉知根尘识界,皆变为真如,起心动念,皆是真如,此时之念,同于无念,无念之念,即是真如,真如不离念念,念念不离真如。
明心见性之后,宇宙万物,山河大地,皆变为实相,此时生灭,即同无生,无生之生,即是实相。
《六祖坛经》曰:「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
佛性本体空寂,本无所住,虽无所住,而充满十方,无所不在,故曰「无住而住」。本体如如不动,故曰「常住涅槃」。
《六祖坛经》曰:「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通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佛性本体,清净不动,本无所行,虽无所行,而能转物,故曰「无行而行」。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故曰「即超彼岸」。
无住而住是体,无行而行是用。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即是无住而住之体,而生其心,即是无行而行之用。
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
本体如如不动,而妙能转物,即体起用,动用无穷,用虽无穷,而体本不动,体若能动,即非最终极之体(实相),因其为最终极之体(万物根源),始能推动一切,动用无穷。
后秦释道朗《大般涅槃经》序云:「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
明心见性之后,念念不离佛性,佛性无求,故念念无求,佛性不离念念,求亦佛性,故曰「求本无念」。
《维摩诘经》云:「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
菩提是无为法,本无所得,故释迦云:「我若于法有所得,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金刚经》云:「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眼者,(一)肉眼,戒行清净。(二)天眼,能辨小乘法门。(三)慧眼,能辨中乘法门。(四)法眼,能辨大乘法门。(五)佛眼,能辨最上乘法门。
三身者,(一)自性是法身。(二)见闻觉知是报身。(三)六根是应身。
菩提无得,即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则五眼清净,此时六根见闻觉知,皆变为佛性,应身报身,同于法身,谓之一体三身。
《维摩诘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云:「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又云:「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坛经》云:「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
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
般若译为智慧,有三种,(一)实相般若(即自性本体,亦即法身)。(二)观照般若(即见闻觉知,亦即报身)。(三)方便般若(即六根,亦即应身)。证实相之后,观照方便皆变为实相,实相是体,观照方便是用,由体起用,即用归体,体用一如,故名般若。
无知者,无为是也,般若本体,无取无证无智无得,而本来圆满体用如如。
《大般若经》云:「一切智慧清净,无二无别,无二分,无别断故。」
六通者,(一)天眼通,见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二)天耳通,听声音语言,皆是佛性。(三)宿命通,无始无明打破,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四)神足通,佛性遍满虚空。(五)他心通,同是明心见性者,其知见无二无别。(六)漏尽通,明心见性,诸漏己尽,不受后有。佛性本体,具足六通,若人能打破无始无明,证悟本体,即六通同时具足,运用自如。
四智者,(一)大圆镜智(即佛性)。(二)平等性智(即见闻觉知)。(三)妙观察智(即意根)。(四)成所作智(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明心见性,则四智具足,此时自性本体便是大圆镜智,自性圆满具足是也。见闻觉知变为平等性智,宇宙万物皆是佛性,清净平等是也。意根变为妙观察智,一切起心动念皆是佛性,妙能观察是也。眼耳鼻舌身五根变为成所作智,五根皆是佛性妙用,成就一切圆满无碍是也。
一智足,则四智皆足,一身具,则三身皆具,能具足三身者,同时亦具足四智,六祖惠能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又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未见性时是识,已见性则转识为智,未见性时,八识在因果上转,是生死轮回,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在佛性上转,没有生死轮回,四智虽在佛性上转,而佛性本体如如不动,故名大圆镜智。
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
佛性等虚空,无形象范围,而有本智妙用,当其定时,无定可得,当其慧时,无慧可求,当其行时,同于无行,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体用一如,性等虚空。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又曰:「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能行一直心,则行而无行矣。
〈荷泽语录〉云:「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学。」
定慧等,则无往而非大定,嬉笑怒骂,行住坐卧,皆在定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无非佛性妙用也。
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
六度者,(一)布施,自性宝藏,布施无穷。(二)持戒,自性是金刚光明宝戒。(三)忍辱,证无生法忍。(四)精进,能转万物归就自己。(五)禅那,一切处皆是大定。(六)智慧,证实相般若。明心见性,则知六度本来圆满,不假修持,道品本来无亏,不须添补,我法有无,皆两头话。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
佛性本来现成,故不假造作,本来无为,故无求无得,故志公和尚云:「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荷泽语录〉云:「诸学道者,心无青黄赤白,亦无出入去来及远近前后,亦无作意,亦无不作意,如是者谓之相应也,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非论善恶,皆不离妄心,有所得并是有为,全不相应。」
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佛性不离彼方,不离此方,超过空间,故无彼此,超过时间,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明者,(一)诸佛明。(二)菩萨明。(三)无明明。佛明,是无始无明已破,佛性光明遍十方,菩萨明,转万物为佛性,无明明,无明妄念,皆变为佛性(出《涅槃经》),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体上具此三明。
八解者,八识得解脱,已变为四智是也,《维摩诘经》云:「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十力者,佛性具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处此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报业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根性利钝之智力也。(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致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大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七珍者,即七菩提分,(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而行真法也。(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四)轻安觉支,于止观及法界次第,名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而身轻利安适也。(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六)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也。(七)行舍觉支,舍诸谬妄,一切之法皆舍,心平坦怀,更不追忆也。此行蕴所摄,舍之心所,故云行舍。于此七法,行者之心浮动时,用除舍定之三觉支而摄之,若心沉没时,则用择法精进喜之三觉支起之,念觉支常念定慧,不可废退,以此七事,得证无学果。
入不二门,获一乘理。
不二门是绝对,二门是相对,佛性是绝对,其他一切对法门皆是相对。经云:「如人入瞻卜林,唯(鼻+臭)瞻卜,不(鼻+臭)余香」,又云:「如大火聚,触之不得」,中峰禅师云:「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皆绝对之譬也,此理实不可言说,故毗耶离之会,文殊菩萨偈不二法门之旨,一时三十二哲之说皆非,独净名默然无语,文殊赞为入不二法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一乘…
《荷泽显宗记溯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