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

  月溪法师讲述

  目录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

  圆觉经大义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锁是宝贝;不定性声闻认缠空不是宝贝,再去问找宝贝。二乘缘觉分两种:不回心者、回心者。不回心者迷正知见,认空无所有,不执着空,认箱子为宝贝;回心的二乘缘觉再去问找宝贝。大乘人研究用什么方法,将钥匙如何开箱子,得箱子里的宝贝。这一部经完全是开箱子的方法,一部经就是全部经纲要,先将经题解释明白。

  (附表解见后页)

  “大方广”就是佛性的体用。“大”是指佛性光明,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方”是指佛性的体,用是由佛性的体发挥出来;“广”是佛性的用,是时时加庇我们众生的,犹如太阳光明一照,将一切昏尘照破,照着我们众生,就是《华严经》里说的:“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圆”就是指佛性遍满虚空,圆满不漏;“觉”就是指本来绝对的大觉,不是指对迷而觉得觉、相对的觉。

  “无始幻无明”,就是说无始以来,无始无明同佛性是同时有的。经里面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始无明是无始以来同佛性有的,是可以破的,我们不能见我们的佛性,就是被无始无明遮障佛性,如同空中有乌云遮障太阳的光明,将乌云吹散,太阳的光便能显现;将无始无明打破,本有的佛性就可以看见。无始无明,就是《华严经》里说的“破无明黑暗”、《胜鬘经》里说的“断无始无明”、六祖说的“无记空”、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一部经主张的,就是破无始幻无明,一破便可看见佛性。

  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就是经里说的:“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经里主张破无始无明,应远离四种禅病。佛说:“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四病就是:

  一、是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恶思想改为一个好思想,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是任病 就是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天知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灭病 就是将一切思想断尽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志”、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释迦牟尼佛的辩证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经里边说的:“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四相就是: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而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错用功就是犯作、止、任、灭四病,结果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佛性,其实不是佛性。经中佛说:“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照着经里边所说的三种法门用功,便不落于四病。

  经里又提到有三种法门可以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话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话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

  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赡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根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净净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叻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净净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叻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它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统统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可破与不可破辩论 无始幻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时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无始幻无明而来,无始幻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明明自性也。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固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用之以破无明。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根本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犹如以毒攻毒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是空空洞洞,是空执,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何时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是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亦无益也。昔祖师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它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