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P9

  ..续本文上一页;若就方便言,则其法无数无量。归纳起来可分三种,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是也。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尽确当,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下文普觉问题中,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节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得获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皆于中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就是不起杂念,单用寂静一念往下直看,功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意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土出苗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了。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指以意根统摄诸根打破无始无明也。“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即六祖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明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三摩钵提”,乃以意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意为“净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即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它视,听由它听,动由它动,静由它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惟悟与悟者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惮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言以上所述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一切如来因此成佛,一切菩萨种种方便,皆不出此三种事业,无论修那一种,皆可以明心见性。倘有人闻此法门,只要修习一刹那功夫,已胜过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鍠。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此分宣说修圆觉三种法门,三种法门虽不同,然皆可明心见性,证悟圆觉境界。举其要点,不外打破无始无明,破除空执,证实相而已。声闻二乘所修法门,如煮沙为饭,无法明心见性,故曰:“有人闻此法门,只须修习一刹那功夫,便胜过声闻二乘万万也。”

  圆觉经大义 圆觉经疏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 圆觉经解析(法禅法师)

  --------------------------------------------------------------------------------

  辩音菩萨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辩音问意,言世尊示此三种法门甚为希有,但此三种方便,一切菩萨修习时,有无次第分别?请再开示。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言,就如来圆觉清净本体而言,本无所谓修习及修习者,但一切菩萨及众生未证圆觉以前,“未觉幻力”修习,此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之分别。“未觉幻力”者,即用一念无明及六根为打破无始无明之武器是也。“定”者,体也;“轮”者,用也。能转万法使归于自性本体,故曰“清净定轮”。依此修习,则可悟入圆觉本体也。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第一种清净定轮名单修奢摩他。言以唯取极静,不随诸幻,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不起于座,便人涅槃”者,谓当下见性成佛,了生脱死也,如佛在菩提林下所证也。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第二种清净定轮名单修三摩钵提。乃将意根统摄五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此时根、尘、识以及一切山河大地、万事万物者变为佛性,皆在圆照定光之中,故曰:“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第三种定轮名单修禅那。一切根、尘、识不加束缚驱遣,独抱一念打破无始无明,便证实相。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四种定轮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先取至静,以静力破无始无明,并发大悲心度众生是也。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五种定轮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先由静悟入,而不取静相,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永出生死。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六种定轮,先由静慧起,现“未觉幻力”度自性众生,后破无始无明,证圆觉寂灭境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也,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七种定轮,先以至静力扫除杂念,后起清净妙行,度自性众生,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第八种定轮,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度自性众生,建立法界净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九种定轮,以至静力,用意根统摄五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种定轮,以至静力打破无始无明,证圆觉本体,变秽土为净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十一种定轮,以六根互用变化之力,打破无始无明,证圆觉本体。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十二种定轮,以六根互用变化之力,转种种境界,前后打破无明而证实相。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十三种定轮,以六根变化之力度自性众生,复归寂静,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