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P9

  ..續本文上一頁;若就方便言,則其法無數無量。歸納起來可分叁種,即“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是也。下文逐次解釋此叁種修行法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即寂靜之意,又譯爲“正定”。昔人有譯爲“止”者,未盡確當,因“止”爲四病之一,並非正法,下文普覺問題中,佛曾詳細宣示。現不依“止”字解釋,欲免衆生誤解也。

  此節言,若諸菩薩能解“悟淨圓覺”之理,以淨覺心,取靜爲行,則一切舉止威儀皆在靜中,由根、塵、識所生之妄念煩動已歸澄汰,此時便達無始無明境界,繼續用功,一旦靜慧發生,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得獲自在,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皆于中顯現,此心即是法界本體,法界不離此心,如鏡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種方便名“奢摩他”。就是不起雜念,單用寂靜一念往下直看,功夫純熟,無始無明一破,便是本來面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叁摩缽提”譯爲“攝念”。言以意根統攝五根,集中其力量向無始無明進攻,一步緊似一步,漸次增進,如土出苗一般,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了。此種起幻力量,謂之“未覺幻力”。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是指以意根統攝諸根打破無始無明也。“變化諸幻,而開幻衆”者,即將根、塵、識境界皆轉爲佛性,即六祖所謂“自性衆生誓願度”之謂也。“大悲輕安”者,謂心不散亂也。“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無始無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屬幻化,無始無明一經打破,六根變爲佛性,幻相永離,此時無所謂六根,無所謂無始無明,幻相已滅,實相現前,而菩薩之妙行圓矣。此種方便名“叁摩缽提”,乃以意根統率五根,直往內看,無明窠臼一破,便見佛性。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禅那”意爲“淨慮”。言諸菩薩若能解悟淨圓覺之理,以淨覺心(即腦筋),“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言不斷六根,不止一念,視由它視,聽由它聽,動由它動,靜由它靜,但心裏抱定一個念頭,了知身心爲礙,皆是我執、法執。無知覺明(即無始無明)雖不依諸礙,然落于空執,便是無始無明境界,于是向此處著力,一旦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打破,徹天徹地皆是佛性,永得超過礙無礙境,雖肉身仍在塵域,而法身自性充滿十方,內外無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無有間隔,煩惱、涅槃(即我執、法執)不相阻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達于妙覺隨順寂滅境界。此種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謂惟悟與悟者乃能知之,此時回視肉身,如海中一漚、空中一塵,衆生、壽命皆爲浮想矣。此種方便名爲“憚那”,乃六根互用往內察看,觸著機緣,豁然貫通便見佛性。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言以上所述叁種法門,皆是修圓覺之最好方法,一切如來因此成佛,一切菩薩種種方便,皆不出此叁種事業,無論修那一種,皆可以明心見性。倘有人聞此法門,只要修習一刹那功夫,已勝過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叁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分宣說修圓覺叁種法門,叁種法門雖不同,然皆可明心見性,證悟圓覺境界。舉其要點,不外打破無始無明,破除空執,證實相而已。聲聞二乘所修法門,如煮沙爲飯,無法明心見性,故曰:“有人聞此法門,只須修習一刹那功夫,便勝過聲聞二乘萬萬也。”

  圓覺經大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圓覺經解析(法禅法師)

  --------------------------------------------------------------------------------

  辯音菩薩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辯音問意,言世尊示此叁種法門甚爲希有,但此叁種方便,一切菩薩修習時,有無次第分別?請再開示。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佛言,就如來圓覺清淨本體而言,本無所謂修習及修習者,但一切菩薩及衆生未證圓覺以前,“未覺幻力”修習,此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之分別。“未覺幻力”者,即用一念無明及六根爲打破無始無明之武器是也。“定”者,體也;“輪”者,用也。能轉萬法使歸于自性本體,故曰“清淨定輪”。依此修習,則可悟入圓覺本體也。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第一種清淨定輪名單修奢摩他。言以唯取極靜,不隨諸幻,以至靜力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不起于座,便人涅槃”者,謂當下見性成佛,了生脫死也,如佛在菩提林下所證也。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第二種清淨定輪名單修叁摩缽提。乃將意根統攝五根,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此時根、塵、識以及一切山河大地、萬事萬物者變爲佛性,皆在圓照定光之中,故曰:“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第叁種定輪名單修禅那。一切根、塵、識不加束縛驅遣,獨抱一念打破無始無明,便證實相。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四種定輪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先取至靜,以靜力破無始無明,並發大悲心度衆生是也。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第五種定輪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先由靜悟入,而不取靜相,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永出生死。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六種定輪,先由靜慧起,現“未覺幻力”度自性衆生,後破無始無明,證圓覺寂滅境界。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也,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第七種定輪,先以至靜力掃除雜念,後起清淨妙行,度自性衆生,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第八種定輪,以至靜力打破無始無明,度自性衆生,建立法界淨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九種定輪,以至靜力,用意根統攝五根,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第十種定輪,以至靜力打破無始無明,證圓覺本體,變穢土爲淨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十一種定輪,以六根互用變化之力,打破無始無明,證圓覺本體。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十二種定輪,以六根互用變化之力,轉種種境界,前後打破無明而證實相。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第十叁種定輪,以六根變化之力度自性衆生,複歸寂靜,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