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

  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

  弟子王智溪敬錄

  佛法雖分叁乘,其實祇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設的,唯有大乘才是真實,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的。經雲:「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設化城引入寶所。因爲衆生根機薄劣,樂著小法,不能擔當大法,若果祗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

  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發腳,所以要用手段來引誘。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來引他們,到了香港再對他說,這也不是廣州,還是再前進,于是就到廣州了。二乘也是佛用來引誘根機下劣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則爲宗旨。汕頭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廣州譬如大乘。我們坐船可以由上海直達廣州,我們學佛可以發心直學大乘。

  衆生又如無知的小兒,佛如老練的慈父,大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的災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有一駕大牛車,是預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須知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此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先講小乘修的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苦」是受報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滅」是斷招果的因,「道」是寂滅樂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谛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這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詳細再講一遍。圖表如左。

  「苦」是果,就是我們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五陰熾盛苦。苦處的地方太多,不能盡說,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的苦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就是我們的眼睛看見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的,爲之「染緣」,「苦」果是從因得來的。

  「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來的,就是我們眼看見的,耳聽聞的,鼻所嗅的,舌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們想斷苦果,不能從苦果上斷,必定要從集因上斷。

  「滅」是斷集因。眼不見,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身不感觸,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斷了,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是寂靜的快樂,就甚麼苦處都沒有。

  「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靜快樂的道果,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曆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清靜無爲」的淨緣境界。

  以上所講,無論在甚麼地方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兩手放腿上兩眼半合,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斷了,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到這個境界,什麼的苦,甚麼的煩惱、是非一概都沒有。到了這個地步小乘是不對的,要修中乘法門。因小乘有清清靜靜這一念在,還不對。再將此一念斷了,因一念斷,苦就滅;一念起,苦又來,是輪轉的,不對。再將此一念斷了,就未有輪轉,就要修中乘法門。

  

  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那一點清清靜靜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幹幹淨淨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中乘所證的境界。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感召果報的爲因,緣是牽連的意思。這十二件事,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循環不息的因果。

  「無明」就是剛才所講的一念無明,又叫一念妄動性。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說不覺的念頭,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來,因此造出種種的孽就叫做「行」。這兩件是前世所作的因。

  「識」是孽識,就是中陰身,被孽牽動來投胎。

  「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

  「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觸」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

  「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

  「愛」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

  「取」是取著喜歡的事情。

  「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會有將來的報應,這叁件是今世所作的因。

  「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十二因緣大略的解釋就是這樣,詳細再講一遍,圖表如左。

  父母未會生我的時候,是中陰身(即靈性)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夠自己作得主,這時就以業爲主。所造的業,播下的種子,那樣先成熟,就投那樣的胎。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投胎的情形,中陰身起一念,叫做「無明」,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見男女交媾,起心動念,進行參加,就爲「行」。一參加便即墮落胎中,這個即是過去的煩惱業行集谛。

  「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投胎。

  「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

  「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

  「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現在苦患的果苦谛。

  「愛」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

  「取」是取著歡喜的事情。

  「有」字是業字的意思。這叁件是現在造的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就是煩惱業行的因集谛。

  「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

  「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就是未來的苦患的果苦谛。

  我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因爲一念無明,受輪回生死。假如我們將此一念無明滅了,過去、現在、未來生死一概都沒有。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

  用功的方法

  無論在甚麼地方,端身跏趺正坐兩目半合,兩手放腿上。將小乘證得的清淨,快樂的一念都滅了。清淨快樂是一念無明,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無知覺,無始無明境界。修小乘法門的人分爲兩種:定性、不定性。不定性的繼續修中乘,定性聲聞,生纏空種。

  

  大乘修六波羅密,波羅密名爲「到彼岸」。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那、智慧。修大乘的人叫「菩提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有情也,簡稱「菩薩」,是普濟之謂。又上求佛道爲「菩」,下化衆生爲「薩」。又菩薩者,發菩提大心之衆生也。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運同體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所以稱爲大乘。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別

  小乘斷六根,中乘滅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須知果從因來,枝折根在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無始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爲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到賊王再招新匪,是賊患仍未平也。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因無始無明而來。無始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

  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爲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因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之以破無明。

  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無始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

  大乘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猶如以毒攻毒。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爲法執,根本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是空執。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時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對。

  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設化城引入寶所。

  

  大乘用功最緊要明白歧途。誤入的歧途,有四種病。大乘用功易犯的病大抵有四種:

  一是「止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

  二是「作病」:就是起一個惡思想,改作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

  叁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

  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豈知止作滅任,都是靈性見聞覺知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法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幹。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幹。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舍取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何真?見聞覺知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幹。「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爲黑板,背覺合塵;…

《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