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灰塵拭去,黑板變爲明鏡,背塵合覺。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成爲黑板,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的嗎?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爲是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知而已混入外道。

  以上錯處,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見解的緣故。外道雖自成一家之說,但其極點均約相同,究其內容,都是強牽遷就的。須知佛法的明心見性,不是從裝作得來的。止、滅二病,是導源于二乘斷思想;婆羅門的斷愛念;老子的清淨無爲。

  二乘的過,上邊已經講了。婆羅門將本心來比明鏡,愛欲來比灰塵,但是灰塵除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法爾如是。譬如飽不思食,饑則思飯,有飽必有餓,餓時思食,亦是愛欲。如要斷絕,除非死了才只以。

  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搖精神爲養生之道,但是他的清淨無爲,又有清淨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淨了。譬如黑色白二色,說白是淨,黑是染。但是二者同爲色,本無淨染之別,同爲太陽或他光線及物體的因緣所生故。

  王陽明主張「一念不起,無善無惡是心之體;一念起,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如惡爲良知;爲善去惡爲格物。」此說近于暧昧,恩想起,知善如惡。那善惡到底是從內有而起?抑由外人而來?若說內有,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幹汝意?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韓愈說「人性有善惡及可以善、可以惡」叁者;書經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論心術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並莊子的「放達」爲注腳。中道的見解,就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從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來辯論。他的宗旨,立四句爲宗。心中不執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佛告訴他,是靈性──見聞覺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動的,與四句了不相幹。大慧得聞佛說知四句是不對的,即從佛修大乘法門,後來得明心見性。

  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汝義以何爲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二乘不知我義墮處,惟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衆,一時投佛出家。

  龍樹菩薩破二乘外道,《大智度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是相對的。「前面已滅,後面不起。」是空無所有。「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時時覺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終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亦是不對的,非佛性。「十法界中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覺之念,知覺是對迷說覺,佛性乃大覺,本來不起念,亦不用覺悟。

  真妄辯論

  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是真性;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起,妄心變爲真性,真性變爲妄心,反反複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爲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複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雲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靈性,「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複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複之見,是何異于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

  昔唐時複禮祖師〈真妄偈〉雲:「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裏會起妄念。起妄念是靈性──見聞覺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斷止的。因爲「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佛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面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淨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佛法修行爲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不正妄念、正妄念都是「染緣」。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是「淨緣」。淨緣斷了,是「見聞覺知」。知覺斷了空空洞洞的,是「無始無明」。

  大乘用功詳細

  再說最要緊的,要明白:「佛性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守其本性,始終不改。」出《華嚴經》第叁十卷。「佛性清淨、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熏染。」出《華嚴經》七十叁卷。佛性不起無明妄念,無明妄念從靈性──見聞覺如生起。圖表如左。

  這個世界本是成住壞空,輪回著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業識已有。所謂「業識」,乃一切衆生共業之通稱。父母未生以前叫做「中陰身」,在此業識內。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等,均已共在。

  佛性本來不可以用名目來拘泥的,但要教化衆生,不得已要用各種名稱來形容他。茲將名目略舉如下。

  就是:圓覺真性,一真法界,本來面目,真如實相,法界體性智,自心現量,究竟堅固,如來藏心,實相般若,常樂我淨,本有自我,寂滅最樂,自性彌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無生法忍,無余涅槃,毗盧遮那。

  佛性是有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生死,是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無漏的。人人都是一樣,是我們的法身。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臨濟祖師說的:「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人稱「庵摩羅識」(九識),即「淨識」之意。禅宗口頭所說:「百尺竿頭」、「向上一著」、「腦後一捶」、「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證的「心(主觀的)法(客觀的宇宙)雙忘」、「無我(身)我所(器界)」,就是到這個地步。「浩然之氣」(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發」(中庸)、「先天無極」、「先天大道」、「清淨無爲」(老子)、「清淨快樂」(西洋哲學),通通不出這個境界之外。無始無明,是無知覺,無生滅、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樣。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得破的。我們的佛性,被他包藏在裏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見佛性。

  靈性見聞覺知,分爲兩方面,就是染緣與淨緣。淨緣就是思想不起,清清淨淨的。染緣就是靈性見覺知,起無明妄念,印象得來的。有善惡、是非、愛憎、喜、怒、哀、樂、欲、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樣。新學家稱他「腦胫」,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婆羅門)、「良知良能」、「後天之性」(王陽明)、「率性之命」(中庸)、氣質之性、腦胫靈性、智慧思想、節製欲望(西哲),都屬這個範圍。中國古學所謂「陰陽二動」,也是指這個妄心,不出那兩種相對的位置之外。腦胫有知覺、有生滅、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愛憎煩惱,種種俱全,是受熏染(阿賴耶識),有漏的(變化輪回),人人的不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因緣所生故)。假如我們見性後,通通都變爲佛性,是我們的報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

  一念無明,又叫做一念不覺起一個思想,是從靈性見聞覺知生出來的,未見性是無明妄念,見性後變爲佛性,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眼耳鼻舌身意,是從無明妄念來的,有六根,就成六塵、六識。見性後通通變爲佛性,是我們的「應身」,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五種不能說那種在先有那種在後有,五種是一齊有的。

  我今說一個譬喻,譬喻金礦內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爲泥沙等雜質所遮藏故。此等雜質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後,永久不會複變爲礦。衆生成了佛之後,永久不會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镕銷的時候,就已然有了。镕煉了以後,永久不會變爲礦了。金子生來是礦,不是金。銷成金後,永久不會爲礦。

  小乘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緣,大乘修六度,出〈金山水陸〉科。佛臨涅槃的時候問諸大弟子,將大乘法門,用聖谛義解釋。「苦」是生死的果,「集」是無始無明爲因,「滅」是無始無明集因滅,「道」是證聖果(非小乘之四谛)。出《大般涅槃經》。修大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此四種是我們身體行持的,大概個個都知道,不用講。

  大乘用功修,是修「禅那」,就是參禅,中國音翻爲「靜慮」。禅分爲兩種:靜慮禅,般若禅。靜慮禅,就是指用功參禅的法門;般若禅是悟後的話,是最上乘。先由靜慮禅修,證悟後,才到般若禅。般若禅後一步講。

  禅又分爲:如來禅,祖師禅。如來禅是我們證道後,見著我們的佛性,是爲如來禅。祖師禅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吼棒責罵,…

《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