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目次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釋迦所傳之淨土法門
印度之淨土宗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淨土宗傳入中國
叁經摘要
淨土經典舉要
修法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北魏昙鸾大師
唐善導大師
貳、淨土之種類(法身、報身)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發願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種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觀想念佛
(叁)觀像念佛(四)實相念佛
伍、念佛果報
九品往生
陸、示衆
有漏淨土
一句佛號
度衆生
淨土果報
念佛號之力量
難易二道
生西方後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淨土一生成佛
行願之別
宏揚淨土
(一)西齋禅師淨土詩
(二)永明壽禅師及中峰國師宏淨土
(叁)徹悟禅師語錄
(四)蓮池大師宏淨土
(五)智者大師
柒、淨土釋疑
禅淨雙修
釋迦佛及諸佛之淨土
參禅生淨土與念佛生淨土
《維摩經》淨土與《六祖壇經》淨土(唯心淨土、唯物淨土;依報淨土、正報淨土)
捌、修淨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錯發願
錯念經典
錯求瑞像
玖、附錄
往生傳
----------------------------------------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淨土宗,亦名蓮宗,亦名彌陀教,他力教,發願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淨土之法門也。釋迦佛住世時,于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說《無量壽經》,又于王舍城爲韋提希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土往生法門,是爲本宗之起源。
佛入滅後九百年,天親菩薩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印土推爲宗師,故本宗以佛說叁經及天親一論爲所依本典。
後漢時安息國沙門安世高始譯《無量壽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是爲蓮宗經典傳入中國之始(迨晉朝慧遠法師受念佛法門于佛圖澄,結蓮社于廬山)。然其初,法度未備,傳播未廣,修者尚寡。
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大師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淨土修行法門,傳于道安法師。道安傳于慧遠法師,慧遠法師結蓮社于廬山東林寺,專修淨業。道俗皈依者極衆,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叁人,類皆高僧雅士。以蓮社十八賢爲最著,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昙順(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等是也。以慧遠爲導師,故後世推爲中土開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師者,來中國宏法,譯述甚富,亦傳淨土法門于此地,以授昙鸾法師。鸾著〈天親菩薩願生論偈注〉,及〈略論安樂淨土義〉,大宏斯旨,推爲宗匠。
其後隋大業間,有道綽禅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昙鸾碑文,大有所感,棄其宿習,專修淨業。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席,著〈安樂集〉兩卷。
唐貞觀時,有善導和尚者,親與綽師道場,乘受宗義,著〈觀經疏〉。闡明他力信心要旨,規定本宗行儀,于是蓮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頂卓絕,誨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廣,于斯可見也。迄今念佛法門,仍以善公之教爲本。與善公同時,有慈[敏/心]叁藏,曾親至印土求法,歸後專宏淨土,事迹不彰,影響未廣。
接善導之法者,有懷感禅師,亦得念佛叁昧,著〈釋淨土群疑論〉七卷。玄宗時廬山有承遠法師者,宏專念之道,創彌陀寺,世稱“彌陀和尚”。承遠之弟子法照,代宗時爲國師,著有〈五會法事贊〉一卷、〈大聖竹林寺記〉一卷。
德宗貞元中,少康法師,深慕善導,專弘淨土之教,世稱“後善導”,著有〈二十四贊〉一卷、〈瑞應刪傳〉一卷。
此外有新羅國人憬興法師著〈大無量壽經速義述文贊〉叁卷。元曉法師著〈大無量壽經宗要〉一卷、〈遊心安樂道〉一卷。其《無量壽經》之解釋,與淨影、嘉祥之疏並稱,世號“無量壽經四大疏”。
釋迦所傳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開示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但以衆生根器不同,故所說法門,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別,無非方便衆生,自力修持之法。又爲方便衆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叁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脫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宏揚西方極樂世界,願人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最初勸父王淨飯,並六萬釋種往生。
印度之淨土宗
印度天親菩薩著〈往生論〉,提倡淨土。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天親菩薩,梵名婆薮盤頭,意譯爲天親。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生後釋迦牟尼佛九百年,于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戒行清高,無可爲傳。先學毗婆沙義已通,爲衆講說,日造一偈,以攝所說義。次第造六百余偈,攝毗婆沙義盡,無能破者,即〈俱舍論偈〉是也。又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部義破之,名爲〈阿毗達摩俱舍論〉。
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爲是,不信大乘,謂摩诃衍非佛所說。後得其兄無著菩薩誨誘,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謝罪。兄曰:“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罪,當以此舌解說大乘。”于是師乃廣造諸論,以宏闡大乘。瑜伽宗基礎之立,即其功績。
複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令衆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贊歎門;(叁)作願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五念門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業以修持,用身業禮拜,用口業贊歎,用意業作願,用智業觀察,用方便智業回向。
五念門功夫純熟,則漸次成就五種功德門,四入一出。五種功德門者:(一)近門;(二)大會衆門;(叁)宅門;(四)屋門;(五)園林遊戲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爲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叁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叁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名入第叁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前四門,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願生論偈〉全名爲〈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魏菩提留支譯。昙鸾法師之注,文暢義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推爲蓮宗著述之巨擘,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求于東瀛,刻以流通。
淨土宗傳入中國
淨土宗經典傳入中國甚早,自後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以迄宋代,譯《無量壽經》者,多至十二種,五存七缺。
叁經摘要
《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之誓願,較勝其他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願,說明阿彌陀如來與其國土。次述願往生此國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劉宋[強-弓]良耶舍、暈摩密多各譯《觀無量壽佛經》,此經以說往生極樂方法爲主,並說十六觀。又有依報、正報、假觀、真觀之區別。
姚秦羅什譯《阿彌陀經》,此經專紀法藏此丘誓願之功能,言由其誓願所現之阿彌陀,及其極樂國土之莊嚴。欲往生極樂者,其方法無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單稱佛名,專心念佛之謂也,所謂:“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淨土經典舉要
《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一譯) 後漢失譯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二譯) 同上
以上二偈,單贊阿彌陀佛之德及其誓願。
《無量壽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大阿彌陀經》二卷(內題《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白延譯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極樂佛土經》) 東晉竺法力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昙摩密多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寶雲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大寶積經》中十七、八兩卷) 唐菩提流支譯
。。。。。。。。。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叁卷 宋法賢譯
。。。。。。。。。
以上《無量壽經》之譯本十二種,五存七缺(有圈者現存),俱說阿彌陀如來之誓願,較他諸佛更爲方便,並述往生此國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一名《無量壽觀經》) 劉宋[強-弓]良耶舍譯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昙摩密多譯
以上《觀無量壽佛經》譯本二種,俱說十六觀修法,乃應身別觀。
《阿彌陀經》一卷(又名《無量壽經》) 姚秦羅什譯
。。。。。。。。。
《小無量壽佛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姚秦羅什譯
。。。。。。。。。
以上《阿彌陀經》異譯叁種。
修法
淨土宗經典,雖早傳入中土,而修此法門者尚少。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淨土修…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