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婆穢土是我們衆生業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淨土是絕對的。自性比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淨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淨土,有常寂光淨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幹。在西方見性後,與在此土見性無二無別。
《彌陀經》雲:“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參禅淨土與念佛淨土
參禅明心見性,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于東方、西方”。
又問:假如有一人證道後,發願生西方或東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自性遍滿虛空,淨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淨土之內。這個淨土是指“法身淨土”,叫“常寂光淨土”,我今設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淨土,南京如東方世界淨土。西方、東方之淨土叫作“報身淨土”。報身淨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淨報之淨土無痛苦。淨報之淨土亦非法身真淨土。在淨報之淨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始生法身淨土。法身淨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幹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淨土,乃是一般無二的。淨土分爲四種:“常寂光淨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淨土,又叫“法身淨土”;“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叁種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淨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報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叁個報身淨土亦是假的,那叁個淨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叁假。假如見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淨土,參禅證悟者,當下便生常寂光淨土,將穢土變爲淨土,將肉身變爲法身。念佛者,須死後才生西方淨土。
《維摩經》淨土與《六祖壇經》淨土(唯心淨土、唯物淨土;依報淨土、正報淨土)
《維摩經》中所說淨土,乃法身淨土;《壇經》所講淨土,亦法身淨土。禅宗祖師所講者亦是一樣。法身淨土,即“唯心淨土”;報身淨土,乃“唯物淨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的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淨土的丈六金身。“依報淨土”,是報身淨土;“正報淨土”,是法身淨土。
捌、修淨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念佛之念,從見聞覺知起,非從佛性起。念佛功夫純熟,一心不亂,人法雙忘,已具精進功夫,乃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見自性彌陀,不可錯認自性彌陀忘。
錯發願
念佛修淨土者,發願求生西方,才是正當。其余如發願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來生爲男,男者求來生出家,或做大護法等等,皆錯誤。有爲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貴,而念佛者,乃大錯。念佛最後目的,在成佛度衆生。
錯念經典
修淨土以念佛爲正,以念經爲輔助。念經典應念佛說經典,不可念僞經。如《高王經》、《壽生經》、《妙沙經》、《血盆經》、《土地經》、《太陽經》、《解冤經》等,皆後人僞造,不可念。
錯求瑞相
誠心念佛,工夫純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著意強求。每見念佛者,著意求瑞相,用腦筋過度,發神經病者,宜戒之。
玖、附錄
往生傳
沙門往生類
O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浔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爲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叁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爲淨社。蓮漏六時,禅誦不辍,澄心系想。叁睹聖相而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既如時至,謂門人曰:“吾之居此,叁睹聖相,今複再見,當生淨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于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爲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欤。予昔遊盧山,酌虎溪之泉,瞻叁笑之堂,徘徊十八賢之遺迹,見其規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鍾鼓阗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雲亡,芳躅無繼,嗟夫!”
O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钖底山。刺史陶範,舍宅爲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撫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衆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淨社以爲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
自後廬山十八大賢,百叁十二一諸往生輩,不能悉錄。姑載一二如左。
○昙順
晉,昙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甯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叁昧。宋元嘉二年,別衆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曆天竺。還關中,從羅什法師禀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衆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衆見睿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昙恒
晉,昙恒,河東人。童儒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貫通。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
○道昺
晉,道昺,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叁昧,究心無間。[究心念佛叁昧,日夜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請紹遠師之席,衆鹹宗仰。元嘉十二年,集衆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二俱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昙诜
晉,昙诜,廣陵人。幼師遠公,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經》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琅琅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爲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衆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衆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沖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淨因者乎?今沙彌略涉經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晉,佛臥跋陀羅,此雲“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禅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後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叁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歎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笃,誠期淨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幾,停想無亂。又集衆誦淨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衆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虛空,只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傍人曰:“無疾苦,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叁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聖師指示而生淨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無功乎?而留龛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系念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笃,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矣。”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衆。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笃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雲:“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見之,何也?當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僧顯
晉,竺僧顯,南遊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苦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爲傍人說所見,並陳誡因果,辭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複已,然後念佛。”不知念佛爲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複得往生。賢哉!”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禅師咨受禅法,祈心安…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