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行法門,傳于弟子道安,道安傳于慧遠,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是爲中國淨土宗之正式開始。當時入蓮社諸公,類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謂蓮社十八賢是也。其名列佛祖統紀者,百二十叁人,其不入社而與社有關系者,則有陶潛、謝靈運、範甯等輩。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昙順(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是也。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師諱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道安法師建刹于太行恒山,師往歸之,聞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師常臨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年二十四,大善講貫。太元六年,至浔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時師同門慧永禅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漫衆,西林隘不可處。永師乃謂請于刺史桓伊更爲建刹,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于是乃造西方叁聖像,建齋立社,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花,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爲行道之節,主張蓮宗,蓮風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缁侶絕塵信士,聞風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叁人,共結蓮社,一意西歸。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藏未備,道法無聞。師遣弟子法淨、法欽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購諸梵本,並傳關中。其時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師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阖事理合。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宏其道。”昙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昙邕,請于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禅數諸經,所有經律,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師居東林叁十余年,迹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爲界。領衆六時行道,未嘗一日暫辍,深信切願,專志西方,澄心系念,叁睹聖相而沈厚不言。後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複睹聖相,既知時至,即語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叁睹聖相,今複見之,當生淨土矣!”即自製遺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叁,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遺命弟子露骸于松林之下,即嶺爲墳,與土木同狀。弟子等不忍露骸,與浔陽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于西嶺,謝靈運及宗炳,各立碑以銘遺德。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谥“辯覺大師”。南唐升元叁年,追谥“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叁年,追谥“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按:遠師首創蓮社,專宏淨業,學行專精,品格超邁。其遣徒求經,聘梵師翻譯,對于正教之宏揚,厥功甚偉。後世推爲初祖,宜也。至若考尋血脈,則後世淨土傳承,出于北魏鸾師者爲多,不可軒轾先後也。

  北魏昙鸾大師(《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師號昙鸾,雁門人。少遊五臺山,見神迹靈異,因發心出家。讀《大集經》,以其詞義深密,因爲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同行醫療,既而歎曰:“人命危脆,日夕無常。吾聞長年神仙。往往閑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隱居所,懇求仙術。隱居授以仙經十卷,欣然而還。至洛下,遇叁藏菩提留支。鸾問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仙經者乎?”留支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卒歸輪轉,曷足貴乎?夫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觀經》授之。曰:“學此,則叁界無複生。六道無複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爲壽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經,而專修淨觀。自行化他,流布彌廣。[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又撰〈安樂集〉兩卷傳于世。]

  魏主重之,號爲神鸾。勒住並川大寺,晚移漪州。興和四年,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鸾自知時至,集衆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唱佛,西向稽颡而終。在寺者,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事聞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蓮宗以叁經一論爲宗要,所謂論者,即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也。鸾師爲之注,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盆托出。又著有〈略論安樂淨土義〉,詞簡義赅,誠蓮宗述著之巨擘。再傳至善導大師,蓮宗遂告大成。其功實與遠師媲美,影響後世尤大。鸾師雖未被推爲祖,實不祧之祖也。

  唐善導大師

  師諱善導,不詳其所出,人皆稱善導和尚,雲是阿彌陀佛化身,贊其淨行之偉也。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四衆。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叁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衆,粗惡自奉。所有[貝親]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叁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衆。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叁昧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曰:“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飏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心不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爲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爲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准備,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衆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聞佛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換珍禦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爲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語,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聲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爲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矣。(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願求生,甚是勤奉。及至臨終,卻又怕死,都不說往生之事)。死門事大,必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曆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師自念佛時,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忽一日謂人曰:“吾將西歸。”,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樂。”祝已而逝。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雲。

  按:導師不教人作觀,但教專稱名號,故理淺易修。愚夫愚婦,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簡捷明了,臨終正念文,刻切指陳。可謂慈心太切矣!又創儀贊。淨土宗日益完備,實中興之祖也。有紀其臨終登寺前柳樹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訛傳爲師耳。蔣著《中國佛學史》論之甚詳,可考也。

  貳、淨土之種類

  淨土分爲四種

  自性法身淨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淨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生西方極樂世界,或生東方滿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須再修行直至明心見性,方生常寂光淨土。所以只有常寂光淨土,是最後的淨土、絕對的淨土,其余皆是相對的淨土。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及東方滿月世界之人,只有清淨快樂,沒有煩惱。而且是不退轉的,不論遲早,一定可進入常寂光淨土。而穢土世界之人,則受種種煩惱,而且容易退轉,生常寂光淨土自然較難。但是你如果行願堅強,功夫卓絕。一悟即登佛地,則不必經過東西兩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淨土了。諸如禅宗各悟道祖師,皆是由穢土直登常寂光淨土,無須求生西方,便可證明。至若智者大師臨終發願求生西方、玄奘叁藏臨終求生兜率天,可見並未直接證入常寂光淨土,故須多此一舉。但智者、玄奘皆行願卓絕,其最後必能證常寂光淨土,則可斷言也。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如清閑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黾]內取)。再能加誦《金剛經》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經典,更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十遍)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但勿勉強)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遍)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遍)

  …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