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目次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印度之净土宗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净土宗传入中国

  三经摘要

  净土经典举要

  修法

  中国莲宗诸祖传略

  晋慧远大师

  北魏昙鸾大师

  唐善导大师

  贰、净土之种类(法身、报身)

  参、念佛仪式

  方法仪式

  发愿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种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观想念佛

  (三)观像念佛(四)实相念佛

  伍、念佛果报

  九品往生

  陆、示众

  有漏净土

  一句佛号

  度众生

  净土果报

  念佛号之力量

  难易二道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行愿之别

  宏扬净土

  (一)西斋禅师净土诗

  (二)永明寿禅师及中峰国师宏净土

  (三)彻悟禅师语录

  (四)莲池大师宏净土

  (五)智者大师

  柒、净土释疑

  禅净双修

  释迦佛及诸佛之净土

  参禅生净土与念佛生净土

  《维摩经》净土与《六祖坛经》净土(唯心净土、唯物净土;依报净土、正报净土)

  捌、修净土错走路途

  错认自性弥陀

  错发愿

  错念经典

  错求瑞像

  玖、附录

  往生传

  ----------------------------------------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

  壹、莲宗源流

  莲宗史略

  净土宗,亦名莲宗,亦名弥陀教,他力教,发愿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净土之法门也。释迦佛住世时,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无量寿经》,又于王舍城为韦提希说《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土往生法门,是为本宗之起源。

  佛入灭后九百年,天亲菩萨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印土推为宗师,故本宗以佛说三经及天亲一论为所依本典。

  后汉时安息国沙门安世高始译《无量寿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是为莲宗经典传入中国之始(迨晋朝慧远法师受念佛法门于佛图澄,结莲社于庐山)。然其初,法度未备,传播未广,修者尚寡。

  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大师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行法门,传于道安法师。道安传于慧远法师,慧远法师结莲社于庐山东林寺,专修净业。道俗皈依者极众,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类皆高僧雅士。以莲社十八贤为最着,十八贤者:慧远、慧永(慧远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罗什弟子)、昙顺(同上)、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远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远门人)等是也。以慧远为导师,故后世推为中土开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师者,来中国宏法,译述甚富,亦传净土法门于此地,以授昙鸾法师。鸾着〈天亲菩萨愿生论偈注〉,及〈略论安乐净土义〉,大宏斯旨,推为宗匠。

  其后隋大业间,有道绰禅师,在石壁玄中寺读昙鸾碑文,大有所感,弃其宿习,专修净业。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席,着〈安乐集〉两卷。

  唐贞观时,有善导和尚者,亲与绰师道场,乘受宗义,着〈观经疏〉。阐明他力信心要旨,规定本宗行仪,于是莲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顶卓绝,诲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无人过问,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广,于斯可见也。迄今念佛法门,仍以善公之教为本。与善公同时,有慈[敏/心]三藏,曾亲至印土求法,归后专宏净土,事迹不彰,影响未广。

  接善导之法者,有怀感禅师,亦得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玄宗时庐山有承远法师者,宏专念之道,创弥陀寺,世称“弥陀和尚”。承远之弟子法照,代宗时为国师,着有〈五会法事赞〉一卷、〈大圣竹林寺记〉一卷。

  德宗贞元中,少康法师,深慕善导,专弘净土之教,世称“后善导”,着有〈二十四赞〉一卷、〈瑞应删传〉一卷。

  此外有新罗国人憬兴法师着〈大无量寿经速义述文赞〉三卷。元晓法师着〈大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游心安乐道〉一卷。其《无量寿经》之解释,与净影、嘉祥之疏并称,世号“无量寿经四大疏”。

  释迦所传之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以众生根器不同,故所说法门,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别,无非方便众生,自力修持之法。又为方便众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浅,若修别样法门,皆是竖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脱生死,是以特地开出念佛一法。宏扬西方极乐世界,愿人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最初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往生。

  印度之净土宗

  印度天亲菩萨着〈往生论〉,提倡净土。

  天亲菩萨造〈愿生论偈〉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头,意译为天亲。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生后释迦牟尼佛九百年,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戒行清高,无可为传。先学毗婆沙义已通,为众讲说,日造一偈,以摄所说义。次第造六百余偈,摄毗婆沙义尽,无能破者,即〈俱舍论偈〉是也。又作〈长行解偈〉,立萨婆多义,随有僻处,以经部义破之,名为〈阿毗达摩俱舍论〉。

  法师既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后得其兄无著菩萨诲诱,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谢罪。兄曰:“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汝若欲灭罪,当以此舌解说大乘。”于是师乃广造诸论,以宏阐大乘。瑜伽宗基础之立,即其功绩。

  复宗《无量寿经》,造〈愿生论偈〉,示五念门修法,令众生毕竟得生安乐国土。五念门者:(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五念门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业以修持,用身业礼拜,用口业赞叹,用意业作愿,用智业观察,用方便智业回向。

  五念门功夫纯熟,则渐次成就五种功德门,四入一出。五种功德门者:(一)近门;(二)大会众门;(三)宅门;(四)屋门;(五)园林游戏门。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门;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菩萨入前四门,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愿生论偈〉全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魏菩提留支译。昙鸾法师之注,文畅义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推为莲宗着述之巨擘,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求于东瀛,刻以流通。

  净土宗传入中国

  净土宗经典传入中国甚早,自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以迄宋代,译《无量寿经》者,多至十二种,五存七缺。

  三经摘要

  《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之誓愿,较胜其他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愿,说明阿弥陀如来与其国土。次述愿往生此国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刘宋[强-弓]良耶舍、晕摩密多各译《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以说往生极乐方法为主,并说十六观。又有依报、正报、假观、真观之区别。

  姚秦罗什译《阿弥陀经》,此经专纪法藏此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现之阿弥陀,及其极乐国土之庄严。欲往生极乐者,其方法无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单称佛名,专心念佛之谓也,所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也。

  净土经典举要

  《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一译) 后汉失译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 (第二译) 同上

  以上二偈,单赞阿弥陀佛之德及其誓愿。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大阿弥陀经》二卷(内题《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白延译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竺法力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宝云译

  《新无量寿经》二卷(《大宝积经》中十七、八两卷) 唐菩提流支译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宋法贤译

  。。。。。。。。。

  以上《无量寿经》之译本十二种,五存七缺(有圈者现存),俱说阿弥陀如来之誓愿,较他诸佛更为方便,并述往生此国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一名《无量寿观经》) 刘宋[强-弓]良耶舍译

  。。。。。。。。。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

  以上《观无量寿佛经》译本二种,俱说十六观修法,乃应身别观。

  《阿弥陀经》一卷(又名《无量寿经》) 姚秦罗什译

  。。。。。。。。。

  《小无量寿佛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姚秦罗什译

  。。。。。。。。。

  以上《阿弥陀经》异译三种。

  修法

  净土宗经典,虽早传入中土,而修此法门者尚少。至晋永嘉四年,佛图澄由印度来抵长安,提倡净土修…

《月溪法师讲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