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背尘合觉。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知而已混入外道。
以上错处,就是由于跑入外道,和二乘的见解的缘故。外道虽自成一家之说,但其极点均约相同,究其内容,都是强牵迁就的。须知佛法的明心见性,不是从装作得来的。止、灭二病,是导源于二乘断思想;婆罗门的断爱念;老子的清净无为。
二乘的过,上边已经讲了。婆罗门将本心来比明镜,爱欲来比灰尘,但是灰尘除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法尔如是。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饿,饿时思食,亦是爱欲。如要断绝,除非死了才只以。
老子以少私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无为,又有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色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二者同为色,本无净染之别,同为太阳或他光线及物体的因缘所生故。
王阳明主张「一念不起,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念起,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如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此说近于暧昧,恩想起,知善如恶。那善恶到底是从内有而起?抑由外人而来?若说内有,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韩愈说「人性有善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者;书经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宗论心术之大要,但修行皆未得其法,而本性均未得其真也。
至若任病,全以外道的「中道」,并庄子的「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就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外道叫做大慧,他和佛来辩论。他的宗旨,立四句为宗。心中不执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佛告诉他,是灵性──见闻觉知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与四句了不相干。大慧得闻佛说知四句是不对的,即从佛修大乘法门,后来得明心见性。
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二乘不知我义堕处,惟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
龙树菩萨破二乘外道,《大智度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是相对的。「前面已灭,后面不起。」是空无所有。「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亦是不对的,非佛性。「十法界中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知觉是对迷说觉,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
真妄辩论
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是真性;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灵性,「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
昔唐时复礼祖师〈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灵性──见闻觉知,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断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面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法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不正妄念、正妄念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是「见闻觉知」。知觉断了空空洞洞的,是「无始无明」。
大乘用功详细
再说最要紧的,要明白:「佛性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守其本性,始终不改。」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七十三卷。佛性不起无明妄念,无明妄念从灵性──见闻觉如生起。图表如左。
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父母未生以前叫做「中阴身」,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等,均已共在。
佛性本来不可以用名目来拘泥的,但要教化众生,不得已要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他。兹将名目略举如下。
就是:圆觉真性,一真法界,本来面目,真如实相,法界体性智,自心现量,究竟坚固,如来藏心,实相般若,常乐我净,本有自我,寂灭最乐,自性弥陀,常住真心,大光明藏,法身本心,无生法忍,无余涅槃,毗卢遮那。
佛性是有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生死,是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都是一样,是我们的法身。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人称「庵摩罗识」(九识),即「净识」之意。禅宗口头所说:「百尺竿头」、「向上一着」、「脑后一捶」、「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就是指他。中乘所证的「心(主观的)法(客观的宇宙)双忘」、「无我(身)我所(器界)」,就是到这个地步。「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先天大道」、「清净无为」(老子)、「清净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这个境界之外。无始无明,是无知觉,无生灭、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等,人人都是一样。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得破的。我们的佛性,被他包藏在里面,用功打破就可以见佛性。
灵性见闻觉知,分为两方面,就是染缘与净缘。净缘就是思想不起,清清净净的。染缘就是灵性见觉知,起无明妄念,印象得来的。有善恶、是非、爱憎、喜、怒、哀、乐、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新学家称他「脑胫」,使我念佛是他,「本有神我」(婆罗门)、「良知良能」、「后天之性」(王阳明)、「率性之命」(中庸)、气质之性、脑胫灵性、智慧思想、节制欲望(西哲),都属这个范围。中国古学所谓「阴阳二动」,也是指这个妄心,不出那两种相对的位置之外。脑胫有知觉、有生灭、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憎烦恼,种种俱全,是受熏染(阿赖耶识),有漏的(变化轮回),人人的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因缘所生故)。假如我们见性后,通通都变为佛性,是我们的报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
一念无明,又叫做一念不觉起一个思想,是从灵性见闻觉知生出来的,未见性是无明妄念,见性后变为佛性,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眼耳鼻舌身意,是从无明妄念来的,有六根,就成六尘、六识。见性后通通变为佛性,是我们的「应身」,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五种不能说那种在先有那种在后有,五种是一齐有的。
我今说一个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久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金子生来是矿,不是金。销成金后,永久不会为矿。
小乘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出〈金山水陆〉科。佛临涅槃的时候问诸大弟子,将大乘法门,用圣谛义解释。「苦」是生死的果,「集」是无始无明为因,「灭」是无始无明集因灭,「道」是证圣果(非小乘之四谛)。出《大般涅槃经》。修大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此四种是我们身体行持的,大概个个都知道,不用讲。
大乘用功修,是修「禅那」,就是参禅,中国音翻为「静虑」。禅分为两种:静虑禅,般若禅。静虑禅,就是指用功参禅的法门;般若禅是悟后的话,是最上乘。先由静虑禅修,证悟后,才到般若禅。般若禅后一步讲。
禅又分为:如来禅,祖师禅。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吼棒责骂,…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