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四種定輪,以一根統攝五根,以一念統攝萬念。打破無始無明,安住自性至靜境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第十五種定輪,以六根方便作用,打破無始無明,入于至靜寂滅境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第十六種定輪,以六根變化作用,同時藉至靜之力,打破無始無明見佛。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七種定輪,以六根變化之力,同時超過礙無礙境,打破無始無明證實相。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八種定輪,以寂滅力掃除雜念,專一心志,向無明窠臼進攻,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便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第十九種定輪,由寂滅力起諸作用,度自性衆生,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二十種定輪,以寂滅力安住至靜,然後起幻力變化以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廿一種定輪,由寂滅無作自性,起作用度自性衆生後,專力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第廿二種定輪,以寂滅力打掃雜念,發生靜慧,起諸變化而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廿叁種定輪,以寂滅力,同時得靜慧之助,起諸變化而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廿四種定輪,以寂滅力資于幻用,後以靜力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第廿五種定輪,以圓覺慧,直破無始無明,當下見性,無階段漸次,故曰“圓修”。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名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二十五輪者,菩薩修行之良法也。然此爲未覺者方便而說耳,就自性本體言,無修無證,定輪雲乎哉?末世衆生依未覺幻力修習,則舍此莫從,然須先之以持戒,斷之以堅決之心、不拔之志,抱定一輪,即生取辨,少有疑悔,則徒呼負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叁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法門,任修一門皆可明心見性,證入圓覺本體,本無漸次,惟衆生根器不同,機緣互異,故有二十五輪之別;至若上根頓覺,當下見性,則並法亦不隨順矣,如六祖是也。此二十五輪,輪輪皆可見性,故二十五即一,一即二十五,一經見性,則並一亦無所用之,學者以敲門磚視之可也,其最要學之一點,在于打破無始無明。
昔人有以“止觀禅”判此叁法門者,未盡合也,蓋此叁法門任修一門皆可見性,而修止觀者,未聞單修“止”即可見性也,未聞單修“觀”即可見性也。昔有修止觀法師問慧海禅師:“一心叁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性,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且爲當將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子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如曾止觀?”(《傳燈錄》)又僧問○○禅師:“如何是一心叁觀?”師曰:“我當無一心,說甚麼是叁觀?”良以佛性是絕對,不可以心觀,可觀者非佛性也。觀假作空,觀空作假,或于空、假中取中道,皆是腦筋作用,自己作怪,不能見佛性也。又明雲谷禅師,決志操方,尋登壇受具,闡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法舟濟禅師續徑山之道,掩關于郡之天甯,師往參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子之所參,流于下乘,豈西來的意耶?學道必以悟心爲主。”師悲,即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師依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複請益,乃蒙印可(《夢遊集》)。雲谷所修,蓋即以意根統攝五根,集中一念,于飯碗墮地一頃,無始無明叻的打破,一根既還源,六根盡解脫,看見本來面目,回顧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倘非法舟濟師指點,豈有奇特事耶?
圓覺經大義 圓覺經疏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 圓覺經解析(法禅法師)
--------------------------------------------------------------------------------
淨諸業障菩薩
于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衆得未曾有。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末世衆生,谘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淨諸業障菩薩言:世尊爲我等發揮如是不可思議妙法,使諸大衆明白,雖曆恒沙劫,勤修種種苦行,不能勝過利用一念以破無始無明,如此妙法得未曾有,深可慶慰。惟此覺心既是本性清淨,因何迷悶,使諸衆生不入清淨圓覺境界?請廣爲闡明法性妙理,使末世衆生得具法眼,不至錯認圓覺本體。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節佛揭“四相”以示大衆,“四相”者,乃至關重要之問題也,一切修行人如不先將“四相”分析清楚,則有誤入岐途之虞。一般人解釋四相,鹹謂四相皆由執我而起,不執著我則此患可除,此皆未明佛之本意也。夫出家人目的在見性成佛,豈僅僅做到不執著你我、不分別六道衆生、不要求長壽,便算了事耶?故知如此解釋四相非佛本意。古時有一法師講《金剛經》,講到“無我相,無人相”乃不要執著你我,下面有一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不能答。故知釋迦說法,時時提出“四相”以警大衆者,乃因此“四相”,當用功時最易被錯認爲“佛性”故也。茲分別釋之如次:
一、 我 相:六根已斷,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淨之一念在。
二、 人 相:起一念之相。
叁、 衆生相: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中間是。
四、 壽者相:是前念後念已斷,一切思想已絕,空無所有。
《金剛經》說:“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乃指此四種境界俱非佛性也。
此節佛答言:衆生修行所以迷悶不入清淨覺者,乃因錯認“四相”以爲自性耳,由于錯認前叁相故,遂生憎、愛二境,“憎者”憎生死,“愛者”愛涅槃,故修斷六根及斷一念功夫;其實生死、涅槃皆是虛妄,而斷六根一念亦是虛妄,二妄相依,難脫生死;衆生在前叁相中流轉既久,心生厭倦,遂將前念後念一概斷盡,把一切思想完全停止,此時空無所有,惟命根尚存,自以爲證涅槃矣,其實是墮入第四壽者相境界,即空執是也,故曰“厭流轉者,妄見涅槃”,即錯認壽者相爲涅槃也。因此之故,不能入于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蓋因所能入者,非“覺”體故也。就本體而言,並無所謂出入,故前叁相之動念與第四相之息念,皆歸虛妄迷悶,不能見性。何以故?因有無始無明爲之主宰故也。衆生無慧根,見、聞、覺、知、根、塵等性,皆爲無明所蔽,不能打破,一若人之不自斷其生死者然。不獨此也,複以其順逆憎愛之境,滋養無明,因此常在四相中流轉,終無成就矣。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